小柴胡汤组成考
此方被不少名家吹捧,甚至说能治百病。我不敢不懂装懂,只是心平气和地分析,并做一个系列文章,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小柴胡汤。本文只从组方问题入手。
《伤寒论》版小柴胡汤组方有七味药,而其蓝本《辅行诀》版则多一味芍药,名曰大阴旦汤,其条文——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大阴旦汤由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再加柴胡、人参、半夏组成,由此观之,来自《辅行诀》的八味小柴胡汤要比《伤寒论》的七味小柴胡汤资历更老、来路更正,其治自然包含小阴旦汤条文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这也就是《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条太阳与少阳合病的真实含义。为什么仲景要去芍药呢?《伤寒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有人参、芍药不同时出现的规律,可见在张仲景这一脉,少阳病方是不同用芍药和人参的(其余经不受此限制),这在药理上也好解释——芍药动胃气(《伤寒》第280条)而人参补五脏(《本经》),放一块儿实在有些矛盾。但是《伤寒论》小柴胡汤其后加减法有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这样不就二王相见了?请看《金匮》附方外台柴胡桂枝汤主治心腹卒中痛,这里的中显然读第四声(不然没动词),有击/穿之意,即突然感到,那么,小柴胡加减法的中也应读第四声。仲景意在教人腹痛有黄芩腹痛芍药腹痛之别,证据就是《伤寒》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看来,张仲景时期已经知道黄芩与芍药所主腹痛不同,突然重症腹痛的情况多属芍药证;慢性轻症腹痛(心下痞)多属黄芩证(参泻心汤类方)。总之,出现更早的大阴旦汤以小阴旦汤为基础,增加柴胡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支痛;半夏与生姜同用增强止呕之效;人参与黄芩共用专治疗心下痞硬。到了仲景时代,黄芩与芍药没有必用不加细分就混用,因此,仲景待人以智,收录不含芍药的七味小柴胡汤,教人腹痛有黄芩证、芍药证之别。看来,经方也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真理。
顺便一提,多少名师专家讲什么柴胡黄芩合用,乃相须配伍,缺一不可,共奏清解半表半里之热。而在加减法中,黄芩被去了两次,真是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