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剂量亲煮小柴胡汤
一、前言
做这个实验,主要出于对原方剂量的困惑。
关于古今剂量转换,郝万山教授的整理可作参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17/19/7306526_722770265.shtml
认为:一两=15.625g 一升=200ml
也有一些医家提出一两=6g,一升=60ml,也声称有了文物的支持。
考证的事,交给专家去做,我只需要实践一遍,看做起来是否顺手,有无明显悖于常识常理的事。有的时候常识比考证重要。
比如大枣十二枚,按一两15g,十二枚约为三两,与生姜同量,在桂枝汤中就显得很合理。
再比如,假设东汉一升=200ml,那小柴胡汤半夏半升约65克,柴胡用量八两,如果按3克来算,才24克,远小于半夏,这绝对不合理。即便按6克算,柴胡量小时半夏,也不正常。
二、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按一两=15g,一升=200ml 计。以小柴胡汤煎服法为例。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转换成现代单位:柴胡120g 党参45g 甘草 45g 炒黄 生姜45g切 大枣十二枚擘,煎好后,一天内分3次服完。
这是一张A3纸
放在药锅里,大概占了锅的1/3,锅的容量约3000ml
加水入药后刚好满锅。
到这里一两按15g算非常地自然。如果一两按3克,那水明显太多了,药太少了,6g也不协调。
因原文没写要泡,所以我这也不泡。(实际还是要冷水泡1小时,吸收得更好)。大火煮沸。注意火不要太大,盖子可以先打开,防止沸腾的瞬间,措手不及汤溅出来。
小火慢炖,火小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以小到仍能听到咕咕的沸腾声为度。
约40分钟后,将药渣去掉,再架在火上煎20分钟。
小柴胡汤的煎法比较特殊,要去滓再煎,其原因就是水量较大,煎出来药汁太多,人喝下肚子里会不舒服。
但又不能煎太久,久了这个药汁效果也不好。就像煲汤,有的汤不宜久煲,过火的烫煲出来酸味多,口感差。
我们现在煎药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水要是放得过多了,又已经煎了60分钟之久了,怎么办? 把药渣捞出来,再煮一煮。
这里再强调一下,有些患者煎药不按方法来,想煎多几次,重复煮药汁来喝,这是错误的,这么煎吃的就不是这个方了,不知道会吃出什么效果来。
去滓再煎约20分钟,刚好煎出三饭碗,每饭碗200ml,共计600ml
我和我爱人各喝了一碗,我爱人说味道非常顺口,颜色也和以往煎的小柴汤不一样(以往都是按一两5克煎)。
三、结论
1、小柴胡汤按一两15克的剂量来煎,整个过程十分自然。
2、小柴胡汤120克的柴胡,正常人每次服1/3,不会有任何不舒服感觉。
四、思考
1、有不少医家在实际临床中就采用一两按15g的,如李可老、胡天宝老师等等。经常看到麻黄、细辛日用45g甚至60g。
2、原书服法有日一服的,有日再服的,有日三服的,我个人认为如果原文没有写,默认就是日一服。
现代的服法都是日一剂,分2或3次服。古今之间日服用量应该有个转换。
举一对例子,小柴胡汤,柴胡半斤,约120克,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煮出来三升全都一天服完.
转换成现代处方就是柴胡120克/剂
相对的,抵挡汤,温服一升,不下更服,就是煮出来的三升药今天只服一升,第二天没有下血再继续服。
抵挡丸则说得更清楚: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晬时:一昼夜。
因此我们开抵挡汤日服量应该除于三,转换过来可以这么开:
水蛭10个 虻虫10个 桃仁7个 大黄15g 日一剂
3、古人开方量虽然比现在大约三倍,但往往中病即止,不一定会把药全喝完,有些是显得挺量大。
4、十枣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乌头煎,服法上都有强人服XXX,羸人服XXX"。是说身体越弱的人,用量越要轻,大约是常人的一半。
这个非常重要,知道对方体弱,就应该以小剂量试服。否则,即便处方正确,也会因体质弱而承受不住。
更何况我们初学者难于保证处方的正确性,小剂量有利于容错。
五、总结:
1、一两按15克计煎煮起来总体比较顺手,符合实际情况。
2、有些峻猛药,按一两15克虽然看起来量很大,但中病即止,不一定会用尽。
3、峻猛药给体弱患者、小儿患者时,剂量要减半。
4、辨证没有把握的,应按一两3克逐步往上调试加量,如一诊3克,二诊5克,三诊10克,四诊15克。
有些老师平常开方起手虽然一两按3克,但关键药用量会一步步加大,比如干姜150的,生地300的,都有见过。
(全文完)
喜欢我的文章或想找我看病,请加我微信好友,并入我中医群,群内医案无论成败,必如实直播。
坐诊地点:
逢周二、六上午深圳固生堂南山店
逢周日下午深圳固生堂竹子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