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是什么?小柴胡汤怎么用?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1
少阳病寒热的性质是什么
少阳病的特征是往来寒热。对往来寒热的形成机理,张仲景自己的解释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对于往来寒热的特征,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发热的时候不恶寒,恶寒的时候不发热。
一
对于往来寒热的形成机理,从成无己以后,绝大多数的医家直至现在的各版教材,都认为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气出表则发热,邪气入里则恶寒。
但这种认识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顾及仲景的感受。邪在半表半里只能是邪气的出入,不可能是正邪分争。
张仲景认为形成往来寒热的原因是正邪分争。正邪分争就是正邪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
形成正邪分争的原因是,病至少阳,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气虽能抗邪,但却无力一鼓驱邪外出;邪气虽能侵袭人体,却也不能长驱直入。
所以,半表半里不是张仲景的意思,是成无己的意思。这在《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中有详细讨论,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二
对于少阳寒热的性质,则没有找到相关的论述。但这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太阳病的特征是恶寒与发热并见,恶寒是寒邪袭表,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分肉的结果。发热是寒邪束表,卫气向外抗邪,正邪斗争的反应。
从太阳病的治疗用麻黄汤和桂枝汤来看,主要目的是散寒。
太阳病的恶寒要通过散寒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也要通过散过寒来治疗,这和其他的发热要通过清热来治疗是不同的,需要格外的注意。
阳明病的特征是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是里热炽盛,充斥内外所致。从治疗用白虎汤和承气汤来看,以寒凉直清里热,是胃热和肠热。
少阳的寒热显然不同于太阳和阳明。
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的组成分析,柴胡和黄芩是清热的,作用部位在胆,据此可以认为,少阳的热是胆热。
结合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来看,少阳的热是胆热更加肯定。
半夏和生姜是辛热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据此可以认为,少阳的寒是胃寒。
寒在胃而不在表,那少阳的寒就和太阳的恶寒不等同,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是怕冷而不为加衣被所减轻,可能是现在所说的畏寒。
人参、甘草、大枣,都是甘平偏温的,都具有益气健脾的功能,少阳病有脾气虚的存在。
如果将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结合起来看,也可以认为少阳病的寒是脾胃的虚寒。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少阳的热是胆热,寒是胃寒,或者是脾胃虚寒。
如果可以这么理解少阳的寒热,那对一些条文的理解也就与以前有不一样的地方。
2
相关条文的理解
原文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按语:这一条是少阳病的主要证治条文,提出了少阳病的四主证,七或然证。在外感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了四主证,就要考虑少阳病的可能。
原文二: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按语:这条原文主要是对往来寒热形成机理的说明,参考前面的说明。
原文三: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按语:太阳病十日已去,但恶寒发热的主证没变,如果出现了胸满胁痛,这是少阳的特征,已经属于少阳病了,这时的寒热也应该是少阳的寒热,而不是太阳的寒热了。
这就是101条所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余皆准此。
原文四: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按语:以前的教材认为这条是三阳俱病而轻,治从少阳。其实是身热恶风与胁下满并见,就是少阳了,意思同上条。
原文五: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按语:如果有正气不足的发热要考虑少阳病的可能,经水适断等同血弱气尽,同第97条;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与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类同。
原文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按语:呕为少阳的特征,发热与呕并见就是少阳的发热了。
原文七: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
按语:发潮热与胸胁满并见,就是少阳的发热。
原文八: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
按语:阳明病,当有发热,与胁下硬满、呕并见,是少阳的热。
原文九: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按语:阳明病有潮热,发黄,与胁下痛等少阳特征并见,其热便是少阳的热。
原文十: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按语:从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变成往来寒热,是病入少阳的特征。加上还有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等少阳的特征,肯定是少阳的寒热。
原文十一: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按语:呕为少阳的特征,发热与呕并见,便是少阳的热。
原文十二: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按语:伤寒瘥后更发热,当属正气虚弱在先,小柴胡汤是可选方之一,并非都是小柴胡汤。
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者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舌淡苔薄白脉浮弱者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还有竹叶石膏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以及后世的增液承气汤证等。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