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柴胡汤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小柴胡汤的条文
伤寒五六天,呕吐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已具备,而反用其它药物攻下,若柴胡证仍在的,仍可用柴胡汤治疗。(149)
解释:论少阳症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和治法。伤寒五六日,出现呕吐而发热的症候,是病邪已传入少阳。柴胡汤症具备,本应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但医者反用药攻下,则犯少阳之禁例,而属于误治。误下后其病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转归。
第一种情况:误下后柴胡症仍在者,乃正气旺盛,不因误下而变逆,而少阳症仍在,则仍用小柴胡汤治疗。故曰:不为逆。然服药后,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实为剧烈,则可发生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现象。
第二种情况:下后形成结胸,若主误下后,其人症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因少阳之邪热内陷于里,与胸中水饮相结,壅滞胸膈,而形成热实结胸症,则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而破凝结。
第三种情况:下后形成痞症,若误下后,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于中,出现心下但满而不痛的气痞之症。气痞的表现,既不胸闷,又非腹胀,而是自觉心下部位有痞满堵塞的感觉,按之濡软而不疼痛。此乃内无有形之邪,仅为气机痞塞而成。化之痞满而在心下,不在胸胁,已非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解,所以柴胡汤已不能再用,当以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而消痞满。
按:本症心下痞的辩证眼目在但满而不痛上,以此区别心下硬满而疼痛的结胸症。此外,据《金匮要略》所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知本症当有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症,故称为呕利痞。
本条具有 辩柴胡症、大结胸症、痞症的特点和意义。三者共论,对比说明,其意深长。三者的区别是:小柴胡胸胁波及心下,胸胁若满;大陷胸汤上及胸胁,下及少腹,波及心部,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主要病在心下,心下满而不痛。
本条为半夏泻心汤症。上见呕吐,下见大便不通,中见心下痞满为其特点。原文谓之但满而不痛。但结合临床观察,半夏泻心汤症,也可有胃脘疼痛,故并非绝对如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小柴胡汤的变方,仍属和解之法,主治心下痞满。其中又以本方为其它二方的基础方,故半夏泻心汤是调脾胃的主方。《神农本草经》曰: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胸胀,咳逆肠鸣。这就说明半夏擅长治心下痞坚之症。
阳明病中风,脉来浮大而弦,其人短气,腹部全部胀满,两胁及心下疼痛,按之则气闷不通,鼻干,无汗,总想睡眠,一身及面目皆黄,小便不畅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前后红肿,以针刺之而病势稍减,但外症仍不解,虽然发病已十天,而脉持续浮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231)。
解释:阳明少阳同病,湿热发黄的症治。阳明病中风,即阳明经被风邪所伤。脉浮大是少阳阳明两经受邪之脉。因弦为少阳之脉。短气、腹部满是阳明腑热郁闭之症,表现为腹胀满。阳明经脉挟鼻而行,邪郁阳明经脉,则鼻干不得汗;邪胡阳明,自当有发热一症存在。从上述脉症分析,本文所述阳明之症,乃是经腑同时受邪,其根据是;一则脉见浮大,非为沉迟或沉紧之明;二则症虽称有潮热,近似阳明认热之征象,但不见大便秘结,腹满拒按等症。由此可见阳明经有之邪热,并未全归于腑,同时亦标明阳明腑实之症尚未形成。胁下及心痛乃为少阳经症,因少阳经脉循行于人体两侧,少阳受邪,气机不利,故胁下连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说明气机不利,以致水道不畅,故见小便难。并因水道郁阻而导致湿内停,湿与热结,湿热熏蒸,胆液失常,则一身及目悉黄而遂成黄胆。湿热互结,困伐气机,故嗜卧而不欲动。少阳气郁,枢机不利,影响胃气上逆,故时时作哕。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少阳之脉抵头角,至耳后,两经受邪皆甚,邪热壅滞经脉,故耳之前后,发生红肿。此症与颐毒相似,因邪热闭郁经脉,故可用针刺之法,以疏通经脉之邪。至于针刺何穴,仲景未有明文,据《伤寒准绳》所载:凡伤寒腮颐红肿,并咽喉痛者,刺少商,委中出血;又据前贤治疗痄腮的经验,可刺支钩,曲池等穴,以泻阳明、少阳之邪热,二说皆可参考。所谓刺之小瘥,外不解是因邪热盛,病情为重,针刺后,脉症小平,而病未解。外不解是指少阳经症及阳明经表之症未解。若病过十日,脉续浮,亦即脉弦浮大之象不变,此病程虽长,然脉症未变,邪乃在经,未传入里,故其治疗应与小柴胡汤和解。
按:本症虽有阳明症候,但以少阳症为主,故治在少阳,与小柴胡汤。然而本症兼见湿热发黄,仍施以小柴胡汤和解,由此可知小柴胡汤不仅和解半表半里,通利枢机,使表里之邪热解除,而且它亦能疏导肝胆之气,通畅三焦而清利湿热,兼以治黄。况且方中柴胡,黄芩皆有利胆退黄的作用,因此小柴胡汤是治黄胆症的常用方剂。再观《金匮要略》黄胆病脉症并治一文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这段论述即可视为柴胡汤治疗黄胆的依据,从而扩大了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
伤寒或中风,已五六天,寒热往来,胸胁闷满不舒,沉默不欲饮食,或心下部悸动,小便不畅利;或口不渴,心烦而呕逆;或者胸中烦而不见呕逆;或口渴;或腹中疼痛,或胁下胀满而硬;面微有发热,或咳嗽,以上皆可用小柴胡汤为主的方剂,随证加减(96)。
解释:论少阳病的症治。太阳病伤寒或中风,经过了五六天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闷等症。这标志着太阳病已罢,病邪入于少阳。少阳受邪,病居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进退,故寒来则热往,热来则寒往,寒热交错而作,谓之往来寒热。这种发热不同于太阳病的翕翕发热;也有别于阳明病的蒸蒸发热;更与疟疾的每日或间日的定时发热不同。六经病中此种发热为少阳病所独有的热型,亦是少阳病的主要见证。胸胁苦闷,乃因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因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胁,正是少阳受病之部位,故而胸胁苦闷。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不言语。少阳胆木内寄相火,气滞则火郁,郁火扰心则心烦。肝木郁滞影响脾胃,以致不欲饮食。少阳不和,胆热犯胃,胃失和降,以致频频作呕。以上四者(寒热往来、胸胁苦闷、默默不欲言而心烦、频频作呕不食)是少阳病的主证,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而致,故以和解为治,使枢机运转,病邪外达,诸症可愈。小柴胡汤是本症的治疗方剂。因此,具有此症者亦称为柴胡症。
少阳手足两经,络属胆与三焦。病入少阳,邪客表里之间,以致肝胆气郁,并可波及三焦。由于病变所及,表里内外,上下三焦,皆可受其影响。加之邪气进退,有胜负之机,故病势不定,变化多端。因此,少阳病每多见或然之症。如或胸中烦而不呕,则因邪郁胸胁,未犯胃腑;或渴因热伤津液;或腹中痛,则因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或胁下痞硬,则因少阳肝胆气郁为甚;或因心下悸,小便不利,则因少阳三焦不利,水停心下;或不渴,身有微热则因外邪不解;或咳则因寒饮犯肺。以上七种情况,都可以出现在少阳病中,但不是小柴胡汤的必备症候。因此,称之为或然症。或然者,在少阳病中既可见,也可以不见。既可多见,亦可少见。也有在某种情况下,或然症成为主证者,因此,对或然症也不可轻视。
气血不足,腠理不固,因而外邪得入,邪气与正气相搏,留结于胁下,正邪相争,因而出现往来寒热,其发作有定时,神情沉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联系,病变相互影响,其疼痛偏于下方,邪气在上,疼痛在下,所以呕逆,用小柴胡汤主治。服柴胡汤之后,见口渴的,病属阳明,可用治阳明病的法则治疗(97)。
解释:论少阳病的机理以及转属阳明的症治。本条为上条的注文,进一步阐述了少阳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可分三段来认识。
第一段:血竭气尽……结于胁下。此段论述了少阳病的病因。上条讲少阳病续发于太阳中风或伤寒之后,本条叙病邪直接犯少阳,从而补充了少阳病发病的成因。血弱气尽,腠理开指明了素日气血虚弱,肌腠疏松,卫阳不固,邪气可不经太阳,而直犯少阳,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是少阳所主的部位,邪结于此,故发为少阳病。从而说明体质强弱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内因。
第二段: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此段说明少阳病产生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外邪结于胁下,正邪交争,各有胜负,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休作,乃往来之意。即寒热之发作,有定时的往来交替。少阳之脉循于两胁,邪结而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是以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言其脏腑累及相关的脏腑,而见胆病及肝,以致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或影响于脾胃,胃气不和,故使呕逆;肝木乘脾,则为腹痛。这说明了其邪必从表入里,从腑入脏的相互影响关系。所以其病必下标明了少阳受邪,所影响的脏腑及其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三段:服柴胡汤已,……以法治之。论述病变转属阳明的症治。服柴胡汤后,若少阳之邪得解,肝胆清利,三焦通畅,则不应见渴。若少阳病解反见口渴者,是病传阳明的征兆,而非为少阳兼渴之症。病于阳明,以法治之,则当清泄阳明之热。
按:本条主要精神在于论述少阳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邪入阳明的转归。文中所论脏腑相连,其病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下一段,注家有不同的见解,如尤在泾曰:脏腑相连,乃指肝胆而言,谓之胆寄于肝,地逼气通,是以其邪必从腑入脏,所以其痛必下也。邪高为病所来处……。黄坤载认为指脾胃而言。所谓脾脏胃腑以膜相连,一被木郁则胃气上逆,脾气下陷,则肝气郁遏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两家之见,据不同侧面而言,各有千秋。脏腑相连是指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毁包括肝胆的相互关系,又包括肝胆与脾胃的相互关系。因而,突出了肝胆相连,脾胃相关以及肝木和脾土之间的制约关系,为少阳病的多发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唯有对邪高痛下的解释尚有两种看法:其一,将邪与高指部位而言;因肝的部位较高,胆经受邪,故云邪高。腹痛的部位偏下,故曰痛下。其二,释邪高痛下之下,非为位置的高下,而是指发病所影响的脏腑器官及其病变的发展趋势。皆有道理,一并录之,可以互参。
本来是太阳病不解,而邪转入少阳的,见到胁下硬,满闷,干呕不能食,寒热交作,如还没有经过吐、下之法治疗,脉又沉紧的,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266)。
解释:论太阳转入少阳的症治。本文首先提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此非太阳表病不解,而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已转入少阳。从而标志了邪气的来龙去脉。邪入少阳,已属半表半里之位,故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少阳病症。胁下硬满,即胁下痞硬之意也,属胸胁苦满一类。由少阳机枢不利而导致。干呕不能食与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同义,此因少阳气郁,木不疏土,胃气不和所致。往来寒热,乃正邪交争出入于半表半里之间的结果。尚未吐下,说明病程中未经误治,正气未伤,仍有抗邪之力,此时脉见沉紧,沉则表明太阳表症已解,紧则非为少阳主脉,然紧之甚者,有似弦之意也,故属少阳之脉。脉症合参,邪居少阳,故当和解机枢,与小柴胡汤则愈。
按:本条首揭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意在突出少阳病的形成,由太阳病转属少阳者,亦不少见。尚未经吐下之误治,邪虽内传,而非正伤邪陷,故脉症合参,审慎从事。又曰:与小柴胡汤,而不曰小柴胡汤主之,提示医者,当据病情而斟情取舍,亦可依小柴胡汤加减诸法,化裁施治。
伤寒四五天,身热,怕风,颈项强硬,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口渴的,用小柴胡汤主治(99)。
解释:论三阳症见治从少阳之法。伤寒四五天,正当外邪向里传入之期,故当细审症情。身热恶风颈项强,乃属太阳表症;胁下痛,是少阳半表半里之症;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症,但热尚轻;胁下满,为少阳半表半里症。三阳症见,治之如何?从原则上讲,当宜和解为主。因为少阳症禁用汗吐下之法。又因此症邪已由表入里,表未尽而里热尚轻,故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机枢得利,表里始和,三阳症从而得解。此即所谓三阳合病,治从少阳的法则。
按:三阳见症,独取少阳,原因何在?现归纳认识如下。一则,当注意少阳治禁。三阳症在,太阳之邪,当汗之从外而解,然发汗为少阳之禁,单治其表,则遗其里,使里热更加壅盛。阳明之邪,当从里清,然攻下亦为少阳之禁,下之表邪内陷,病情易变。故不可汗下,只宜和解,治在少阳。二则,考虑少阳的生理,病理特点。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内合于阳明,外达于太阳,枢机宜畅,则内外可达。若治在少阳,枢机运转,使太阳之邪,得从外解,阳明之热,得从内清。三则,小柴胡汤治疗的优势,在于小柴胡汤为和解之祖,太阳得之,则转少阳之枢,达太阳之气,以驱邪外出;阳明得之,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正复邪却。所以小柴胡汤疏表驱邪而不过,清里除热而不重,在治表治里两可之间。是故三阳症见,治从少阳,和少阳之枢,而愈三阳合病之邪,此为小柴胡汤又一创举。
本症治疗,后世医家主张小柴胡汤加减施用为宜,如身热表不解,可去人参加桂枝以和表;口渴去半夏加括蒌以生津。但必须明主次以论治,别表里而施方,必慎于微,务忽于细的辩证方法。
伤寒病,脉轻取涩,沉取弦,按理当有腹中拘急疼痛,可先与小建中汤治疗,不能全愈的,用小柴胡汤主之(100)。
解释:论少阳病,腹中急痛的治法。伤寒,阳脉浮,指浮取见涩,阴脉弦,是沉取见弦。脉浮涩,为气血不足,运行不畅,脉沉弦,主病在少阳,木郁乘土之象。法当腹中拘急疼痛,即以平脉辩证之法,推之,应当有腹中急痛。急痛者,乃为腹中拘急而痛,既有自觉症状,亦有他觉表现。如自觉腹痛拘急为甚时,腹诊则有肌紧张的感觉。此乃脾土虚弱,气血不足,多被少阳之邪所乘而致。症属土虚木乘,故治当先扶正后却邪,分步治疗为宜。以其症虚弱为主,故先与小建中汤,使中焦得健,气血充沛,肝胆气和,则病可得解,即补土抑木之法。若服汤后不差,其病不愈,少阳之邪未解,腹中急痛不止,说明肝胆气郁过甚,可再与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平伐肝胆之邪,此乃泄木补土之法。据此本症当用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更为贴切。
按:本条提示肝胆之病,最易影响脾胃,即所谓木克土之属,从而论述了一症两法,治有先后之序,这正是仲景辩证论治、灵活运用的典范。
本条突出了培土制木的治疗方法。培土,旨在建中,重在补脾,又能治疗肝胆。据《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可知小建中汤这一甘温补剂,即可健脾,脾健则气血旺盛,肝胆亦得以柔润,从而枢机通利,气机条达,所以培土则能制木。这亦充分体现了风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精神。
少阳兼腹痛之症有二。其一,是小柴胡汤或然症,有兼见腹痛者,以少阳症为主,治以小柴胡汤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调和脾络,缓急止痛。其二,则为本症腹痛,以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为主,少阳之邪为次,故取先补后和之法,二者症治,同中有异,当以明辩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满闷不消除,可用小柴胡汤治疗(229)。
解释:辩阳明症柴胡症未罢的症治。本条虽称阳明病,实则为阳明兼少阳不解之症,亦可称为少阳与阳明并病。阳明病,发潮热,多是阳明腑实症的征象,应伴有大便燥结,腹满硬痛等症,且阳明病,小便数者,大便当硬。今观本症虽发潮热,但无腹满硬痛,且大便溏,而小便自可,反映了病虽及阳明,但燥热不甚,阳明腑实症尚未形成。同时又现少阳病之胸胁满不去,这充分体现了少阳病症未罢,又病及阳明。少阳之邪未解,阳明里实未成,虽见潮热,亦不可下,当遵守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仍从少阳论治,施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
按:本条从治法而论,是少阳阳明并病而治在少阳,争取和解之机,云与小柴胡汤为权宜之计,若症情随之变化,阳明燥实转甚,亦可和解通下并施,投大柴胡汤一试。
本条提示小柴胡汤有退潮热之功。后世用小柴胡汤治疗潮热,即源于此。如《苏沈良方》记载:此药《伤寒论》虽主数十证,大要其间有五证最得当,服之必愈。一者身热,心中逆或呕吐者可服;……二者寒热往来者可服;三者发潮热可服;四者心烦胁下满,或渴或不渴,皆可服;五者伤寒已瘥后,更发热者可服。此五症,但有一症,更勿疑即可服用,服之必瘥。
又据临床考之,阳明潮热,有轻有重,本条所论,便溏溲和,虽有发潮热,但也为轻。
阳明病,见胸胁硬满,大便不通,呕吐,舌上苔白,可用小柴胡汤。上焦气机通畅,津液得下而布达全身,胃气因而和调,周身涔然汗出而病解(230)。
解释:辩阳明病柴胡证未去的证治及小柴胡汤症的作解机理。首冠阳明病,实则为阳明、少阳两经病症均在,故可谓之少阳阳明合病。本条论述了两个中心内容。
阳明病……可与小柴胡汤,论阳明少阳两经病症俱在的治法。阳明病,不大便,若伴有潮热、谵语、腹满硬痛、舌苔黄燥,则属阳明燥实无疑。今虽见不大便,但无腹满燥实之症象,又伴有胁下硬满,舌苔不燥不黄,故知阳明之腑仍未结实,燥热尚轻。由此观之,不大便并非阳明腑实症,而是由于少阳机枢不利,津液不能下达所致。更见胁下硬满与呕逆并连,足以说明病仍以少阳为主。盖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故胁下硬满;呕为少阳主症之一,胆郁气逆,胃失和降,则作呕逆。舌上白苔,为热入未深,正是邪偏半表半里之兆,故治从少阳,与小柴胡汤,和解机枢为宜。
上焦得通……身涔然汗出而解,叙述服小柴胡汤后作解的良好机转。是仲景以注语言加以说明。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运转枢机、疏利肝胆、通达三焦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结也。可见少阳机枢不利,则影响三焦水道不畅。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肠亦失去濡润,故大便不通。今服小柴胡汤,和解机枢,疏达三焦气机,故上焦气机通畅,则胁下硬满可除;津液布达而下,胃气因而和调,则大便自下;胃气和降,则呕逆自除。三焦调和,则一身之气机皆和,而表里之气畅通无阻。身涔然汗出而病解。
按:以上两条,皆论少阳与阳明同病。前者为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后者是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二者兼见胸胁痞满一症,又无胃家实燥结成实之症,因而独取少阳最为关键。但须注意,这两条鉴别的重点在于:一为大便溏,小便自可;一为不大便,舌上白苔。从而也就扩大了小柴胡汤临床治疗的范围。
伤寒五六天,头汗出,微见恶寒,手足发冷,心下部(胃脘部)满闷,口中不欲饮食,大便结硬,脉见细者,这是阳微结症,必然既有表症,又复有里症。其脉沉者,亦是在里也。汗出是阳微结的现象,假若是纯阴结症,则不得有表症,而完全在于里,此是半在表半在里的症侯,脉象虽然沉紧,不得认为是少阴病,所以是这样,因为阴症不得有汗,而今头部汗出,所以知道此非少阴病,可给与小柴胡汤。假若仍不愈者,需通大便方得解除(148)。
解释:本条通过阳微结与阴纯结的脉症分析,进而鉴别二者的疑似症候,并指出治法。本条分作三段来解释。
第一段:从伤寒五六日到必有表,复有里也。论述阳微结的脉症。伤寒五六天,为病起自伤寒,数日之后,又为邪气传里之时,其表未解,故见微恶寒,但未主发热,是其省文。又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症,此为阳明里热初结。同时又有手足冷,头汗出等症出现,是为表里之气机不利,阳热郁结而不得宣达所致。阳郁不达四末,故手足冷;热不得外越,故谨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脉细,应为弦细。弦细为少阳主脉,它反映了少阳气郁而枢机不利之象。总观本症在外既有太阳表邪不解,在内又有阳明热结于里之不大便,且有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不利之脉,故此症为必有表,复有里也。但表邪未悉入里,而阳热内结之势尚未浅,故称此为阳微结,亦即阳热之邪微结于里的意思。
第二段:从脉沉亦在里也至故知非少阴也。采用推理的方法,论述了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要点。阳微结与纯阴结病机虽异,但症候则有某些疑似之处,故须加以区别。如阳微结之手足冷,脉沉紧而细,微恶寒,与纯阴结症之不大便,即似是而非,故当分辨。若脉沉,沉主候里,里为阴,如病属纯阴症,则有阳衰阴盛之候,但恶寒,而不发热等一派恶寒之象,太云不得复有外症,而纯属在里。然阳微结则是半在城,半在外也,即有发热微恶寒之表症,复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之里症,亦即必有表,复有里也之意。此时即使脉见沉紧,也不得称少阴病。所以这样,是因为阴症责于阳衰阴盛,不能化津作汗,故一般无汗。若少阴病见汗出,则多是亡阳之象。今阳微结见头汗出,则是阳热内郁,而不得外泄,上蒸于头所致。可见此脉虽见沉紧,但非少阴病,实为阳微结之症。
第三段:从可与小柴胡汤至得屎而解。论述了阳微结的治法。阳微结症的病机关键,主要表现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气郁结在里,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畅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表里因和,诸症得解。若服汤后,不了了者即尚有心烦等里热见症的,是里所未和,此因胃肠内尚有热结,大便不不下所致,帮可通共大便,微和胃气而愈,故曰得屎而解。
按:本条辩阳微结与纯阴结,可谓细腻入微而又能抓住其要害。阳微结自有疑似纯阴结之处,症候错综复杂,而仲景能抓住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个辩证关键,使人一目了然。纵观少阴篇诸症,特别是寒化症,非至少阴阳气外亡之时,皆不见汗出,此即阴不得有汗之意也。
本条阳微结采用了小柴胡汤治疗,实为推广了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而使上焦得痛,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涔然汗出而解,这正是小柴胡汤通利三焦所机,疏达阳郁以和解表里的治疗作用所在。
太阳病,过十多天,病已传少阳,反二三次攻下,下后四五天,柴胡症应在的,可先与小柴胡汤。如呕逆不止,胃脘部则窘迫不适,郁闷发烦的,是病未解除,可再用大柴胡汤,攻下则愈(103)。
解释:论少阳病兼里实症的症治。太阳病过经,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太阳症罢。病在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法,禁用汗吐下等法。本不当下,而反二三下之,属于误治。所幸病者正气旺盛,虽下而少阳病症未变,是以误下后数日,柴胡症仍在,故先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服柴胡汤后,病情可能有两种转归,一为药后病除,正胜邪退,使柴胡症愈。亦可能见战汗作解类似107条所论。二是药后病症未减,反增剧而出现变症。症情由原来的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而致。由原来的胸胁苦满发展为心下急,此是阳明胃热结聚之兆;由原来的心烦变为郁郁微烦,郁郁与默默病机相同,因少阳气机郁遏而致。故郁郁微烦为邪郁于内,外现而微,正说明邪热郁伏遏阻于内之象。上述诸症表明,误下之后,少阳未解,而病邪兼入阳明,形成枢机不利,兼阳明化燥成实之症。因邪入阳明,而少阳未解,故其治法则不可只从阳明攻下,然而里实已现,又不可不下,此又非小柴胡汤所能胜任。故取大柴胡汤和解与能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
按:本条提示少阳的治则有常有变。少阳为半表半里,设有汗吐下三禁,是对少阳本症而言,为治疗之常;今病属少阳兼阳明里实症,用大柴胡汤,即和少阳,又清阳明,针对少阳兼症的而设,是治疗之变。诸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皆属此类。据本症的病机,结合临床表现,除上述诸症之外,还当有不大便、口苦、苔黄、脉弦等伴随之症。
本文联系149条及254条看,少阳病误下后,往往有多种转归。一,误下之后,柴胡症仍在;二,变成大结胸症;三,变成心下痞症;即半夏泻心汤症;四,变成大柴胡汤症;五,误下损耗气血,变成悸而惊等症。然上述诸症,亦可不因误下而致,临症时,必须观其脉症,而后定之。
伤寒病过十三天不愈,见胸胁闷满而呕吐,傍晚发潮热,以后又见微微下利,这本是大柴胡汤症,用和解通下法当愈,现在反而下利,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的结果。潮热,属内实证,应先用小柴胡汤解外邪,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104)。
解释:论少阳兼里实误下后的症治。本条分三段解释。
第一段:从伤寒十三日不解至已而微利。说明伤寒十三日不解,病邪有向里传变的趋势。表症已罢,病仍不解,欲传何经?从胸胁满而呕可见邪入少阳,机枢不利,胆逆犯胃;日晡所发潮热,是邪入阳明,里实燥结之症。此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症,当用大柴胡汤治疗。少阳兼里实,多见大便秘结,今反见下利,与病情发展趋势不符,应审查原因何在?第二段:从此本柴胡证至此非其治也。论述上症微利的缘故。此本柴胡症,与柴胡剂而治之,应见病解而不下利。今反见下利,是前医误用丸药泻下之过。这类丸药,多属巴豆制剂,其性辛热燥烈,以丸药攻下,肠道虽通,但燥热不去,更不能枢转少阳,徒伤正气。所以尽管下利,而潮热欲旧不去,胸胁满诸症亦不能除,故曰非其治也。
第三段:从潮热者,实也至全文结束,论误治后的症治。误治之后,续得下利,病症不解,潮热不罢,恐人疑作下利为虚,故特提出,潮热者实也一语,以此作为里实的辩证要点。所以,本症仍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症,因已经地泻下,正气受伤,虽兼燥热内实,亦不可用大柴胡汤,而应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达邪外出,不愈者,再以柴胡加芒硝汤兼泻里实。
按: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皆治少阳兼里实症,但所主不同。大柴胡汤所治,为壅实甚而正未虚者,帮不用参、草,恐益中满,加大黄、芍药,攻下里实,消其胀满。柴胡加芒硝汤所主,误下后,正已伤,燥热甚,故以参草扶正;加芒硝清热润燥攻里,又无碍胃气之弊,乃一举二得也。
妇人中风,至七八天,续见恶寒发热,而发作有时,月经适时而断,此是热入血室,因邪与血结,所以寒热发作,有时好似疟疾,用小柴胡汤主治(144)。
解释:热入血室寒热如疟的症治。女人中风,为病之初起,即有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然至数日之后,表邪内传,其太阳之严寒已除,而见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又值经水适断,即发病之初,经水适来,即病之后热邪队内陷于血室,与血相结,而经水适断,此病为热入血室之症。热与血搏,其血必结,而使肝胆经气不利,故续见寒热发作有时,形如疟疾。其血必结,帮使如疟状,发作有时一段,正是对本症病因、病机的自注。治宜小柴胡汤,疏解血室之热,以利少阳气机,使邪解则寒热自除,血结得散。
按:本症治法,后世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用小柴胡汤加丹皮、生地、赤芍、红花、桃仁等凉血活血之品,更能提高疗效。
成无已曰:中风七八天,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室虚,入于血室,与血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汤以解传里之邪。钱天来曰:小柴胡汤中应另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其脉迟凉者,或少加桂、姜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尤未可执主以为活也。]
厥阴症,呕而发热的,并伴有口苦、咽干、心烦、脉弦等症。这是肝邪已还入胆腑,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来加以治疗(379)。
解释:[论厥阴转出少阳的症治。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病进,可入厥阴,厥阴病衰,也可转出少阳,故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见也。本条即论厥阴之邪外出少阳,症见呕而发热,病已由阴转阳,是脏邪还腑之象。叙症虽简,但呕而发热已具少阳主症,据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之论,作为例症。又据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理,当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临症之际,除见呕而发热之外,还可有口苦、咽干、心烦,脉弦等症伴随。
徐灵胎曰:但发热而非往来寒热,则与太阳、阳明同,惟呕则少阳所独,故亦用此汤。章虚谷曰:呕而发热者,邪出少阳也。少阳主升,故不下利而呕。发热者,邪势向外。故以小柴胡汤,转少阳之枢,其邪可经表解矣。
下利而见谵语的,腹部胀满,潮热、口燥咽干,舌苔黄燥,这是肠中有燥屎的缘故。宜用小柴胡汤治疗(374)。
解释:燥实内阻,热结旁流的症治。下利有寒热之分,谵语有虚实之别。本文下利谵语并见,故知此下利复有燥屎存在,为肠腑燥实,热结旁流之属。谵语乃因阳明热结,浊热扰心而致。故有燥屎也点明了本症的病机关键所在。由于燥屎是谵语之根,故特提出谵语一症,作为里实辩证的的根据。燥屎内结一般是大便秘结,此为常。今仅见下利,是其变。此乃燥实热结,阻滞肠腑,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则出现下利,所下之物,为汪稀粪水厥,臭秽难闻,表现了结者自结,下者自下之象,称为热结旁流。
本条叙症较简,据病机推论,当伴有腹部胀满而痛、潮热、口燥咽干,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候。治当通因通用,下其热结,宜小承气汤。
本条下利与321条少阴病,自得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咽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病理机转近似,只是症情较轻,故只用小承气汤泻下里实,而不用大承气汤。里实一去,则谵语下利自止。
按:本条见在厥阴,其意义在于:一,承372条所述,补充了厥阴热利的治法。二,本症与厥阴热利有鉴别比较之义,厥阴热利,下重而便脓血,是其特征;本症下利,谵语热结旁流为其特点。三,本症虽为阳明燥屎内结,但见在厥阴,则含有厥阴病阳复太过,阳热伤津,津伤化燥,以燥成实之机,因此突出了本症的形成与厥阴病的演化亦有关系。
《金鉴》曰: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症兼里实,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为稠粘臭秽。于此推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之硬与不硬,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臭与不臭也。汪苓友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关,乃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须缓以攻之也。或问既下利矣,则热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答曰:此系阳明腑实,大热之症,胃中糟粕为邪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硬者,或时得下,其已成硬者,终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根,燥屎不得出,则邪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症须以手按之脐腹,当必坚痛,方为有燥屎之症。
伤寒病初愈之后,又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汤主治;若脉浮的,可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之;脉沉实的,可用攻下的方法主治。(394)
解释:伤寒好后复发的发热辩证治法举例。伤寒差后,更见发热者,当分析具体原因,或因大邪已去,而余邪未尽,或因病后体虚,饮食、劳作不慎,复感外邪而成。由于更发热的原因不同,治当凭脉辩证以作决断,切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举例而论之;若无表里症,而见少阳枢机不利的,则当疏利气机,扶正却邪,宜小柴胡汤和解机枢。若脉浮者,是表邪未尽,则以汗解之;若脉沉实者,说明里有积滞,则以下解之。
按:以上所论说明,一为汗法,一为下法;一为和法,只是举例而言,并不能包括差后发热的全部症治,故学本条不能拘泥于文字所叙,应深入体会其辩证方法和论治精神,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至于以汗解之与以下解之,究竟应用何方为宜,注家意见不一,举例以作参考。如朱肱云:脉浮发热,当用柴胡桂枝汤。喻嘉言云:然汗下之法,即为上条,汗用枳实栀子豉汤微汗,下用枳实豉加大黄微下也。《金鉴》曰: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汗之;脉沉在里者,当以下解者,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下之;若无表里症,当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各家主张虽皆有一定理由,但也不可绝对看待,当随症而辩治。又据临床体会,大病之后,正气多虚,此时更见发热者,虽有病邪当去,但不可妄施攻伐,特别要注意照顾正气。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既能去邪,又能扶正,虚实兼顾,且又擅长解热,故为首选之良剂。
小柴胡汤禁例
得病六七天,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暖,经医生二三次泻下后,而见不能饮食,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及周身发黄,颈项发强,小便困难的,用柴胡汤治疗,而后大便必有重坠感;若本来口渴,饮水而呕吐,或食下呃逆的,柴胡汤方适于此(98)。
解释:辩小柴胡汤的禁例。本条论述了表病里虚误下致变,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全文分三个中心内容解释。
一,得病六七日,……手足温,首先提出未下前的脉症。得病六七天,说明了患病的日期,此时正是疾病转变之时。脉见浮弱,症见恶风寒,呈现太阳中风之桂枝证。然而桂枝证,脉不当迟,今脉兼迟象,且手足自温,此与单纯的太阳中风症尚有差异,若据脉迟为寒及太阳伤寒,手足自温的道理来看,此症当兼有中虚之象。若辩证论治,法当扶正解表为宜。
二,医二三下之……后必下重论述误下后的变症,禁用小柴胡汤。对于中虚里气不和之象,医者不审寒热虚实,不辩表解与否,竟然二三下之。屡用攻下,诛伐无过,以致中阳更虚,而现一派变症。脾胃损伤,受纳无权,故不能食;脾虚失运,湿邪郁滞,故胁下满痛;湿邪内郁,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于皮肤,故见身黄、目黄。湿邪上犯,团阻太阳经脉,因而头项强,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之义。脾失转输,湿滞于下,则小便不利。上述诸症皆因误下而致中虚湿郁而成,颇似少阳柴胡之症。若以胁下满痛,而作少阳论治,投以小柴胡汤,必致脾虚气陷,里所不和,而产生泻利下重之变。
按:根据不能食、胁下满、身黄、目黄、头项强痛、小便不利这些症状进行分析,虽然是中虚湿郁,但也有轻输不利,故而可以用葛根汤进行加减治疗,即三白桂去白芍、加葛根、麻黄以解表,再加白术、人参、茯苓以解温里。这样,实际上已经是用四君子汤加上葛根与麻黄,即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葛根、麻黄、人参、白术、茯苓,既可以温补脾胃以治中虚,也可以和营解表以治头项强痛,表里相和,则小便利,身黄、目黄表症除,中气强则能食而胁满自除,此为肝病以治实脾也。如此,也可以说,此症之变症则可用四君子汤加葛根、麻黄、人参而治也。
三,本渴饮水而呕者……食谷者哕。此段说明误用柴胡之变。本渴饮水而呕者,当属饮家。虽口渴饮水,但非热非燥,因燥热之渴,源于津亏,虽大渴而能消水,必无呕逆伴随。
本症之渴,责于脾阳不足,转输失职,水气内停,气不化津所致。故饮水之后,复无化津之力,所入之水,停聚于内。渴水越多,饮逆于胃,则发生呕逆,治当健脾行水为佳,不可将呕逆作疑似少阳处理,若妄投小柴胡汤,苦寒之品,必致中气衰败,而见食谷则哕,以致病情变化,故文中强调柴胡不中与也。故而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为合适。
按:《金鉴》曰:得病六七日,少阳入太阴之时也,脉迟,太阴脉也。浮弱太阳脉也。恶风寒太阳症也。手足温,太阴症也。医不以柴胡桂枝解而和之,反二三下之,表里两失矣。今不能食,胁下满痛,虽是少阳症,而实非少阳症也。面目及身黄,太阴症已具也;颈项强则阳明之邪未已也。小便难者,数下夺津液之候也。此皆由医之误下,以致表里杂揉,阴阳同病。若更以少阳胁下满痛之一症不必悉具,而又误与小柴胡汤,则后必下重,是使邪更进入太阴也。虽有渴症,乃系数攻下伤津之渴,其饮水即呕,亦非少阳本症之呕,缘误下所致,故柴胡汤不中与也。
总之,从以上的条文来看,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小柴胡汤的一些大体症状,但可以说,这些症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一个病机相同者,可以因个体不同,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形,因而,我们由这些症状中可以体会出使用小柴胡汤的一些基本规律。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微信:18774084180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