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常用的中药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
商业展厅/展柜定制/设计/制作服务
桂枝汤方论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 三两[9g] 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君── 桂枝── 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臣──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于解表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佐── ││ └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攘外之意。│ ┌药后啜热稀粥借谷气以助药力,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使──│└温覆取其协助出汗。但汗出不宜过多,因多汗能伤阳气。【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对于表虚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皆不宜使用。2.常用此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或多形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以及妊娠呕吐、产后病后低热等病,属阴阳营卫不和者。
【注意事项】
1.伤寒表实证禁服桂枝汤。2.湿热内蕴禁服桂枝汤。3.内热盛禁服桂枝汤。4.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不宜用桂枝汤。5.酒后脉洪数有力者禁用6. ┌药后啜粥法:服药后需喝热粥(养胃气、资汗源、助药力而鼓邪外出)。
服法 │温覆微汗法:药后加衣盖被以助发汗。└药后忌口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得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实验研究: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除了能促进汗腺分泌外,还与镇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使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显示较强的镇痛作用。桂枝汤也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的作用,揭示该方有较强抗炎作用。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催眠作用,支持了桂枝汤的中枢镇静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3:25)
〖附方一〗桂枝加桂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五两,去皮[15g] 芍药三两[9g] 生姜三两,切[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3 枚]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用: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附方二〗桂枝加芍药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六两[18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生姜切,三两[9枚]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功用: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主治: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
来源:小柴胡汤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9)---谈谈桂枝汤的两条线
阳密乃固说:大家都知道桂枝汤之于经方是何等重要,凡经方至少60%以上是靠桂枝汤来化裁的,但仲景先师在运用桂枝汤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桂枝汤的应用有两条线,一条是对身体内与外的调理;一条是对身体上与下的调理。
在对内外进行调理的时候,先看桂枝汤,它是《伤寒论》的第一方,也叫群方之祖,用于太阳中风,也就是治疗表虚型感冒,所以它对治的病位在肌表,作用是解肌,这种感冒不停的流汗,毛孔松弛,我们叫表虚掉了,主症是汗出恶风,这时利用桂枝汤去行阳收表,对治的是表虚证;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虚的地方没有在肌表之间,而是稍稍的进去了一些,怎么治?症状是身疼痛,脉沉迟,仲师说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为什么?你看桂枝汤本来是作用于肌表的,加芍药一两后,桂3芍4,芍药比桂枝稍稍重了一些,药物的作用就也稍稍深入一些,但新加汤症我们还是要靠肌表来排邪,芍药比桂枝多,发汗的力量就不够,所以仲师加入生姜一两来抵消芍药一两的收敛力量,这样一来,新加汤的发汗力量不变但是作用点深入到肌表以下了,新加汤症的身疼痛其实就是太阳寒水停滞在肌表以下的一层,进不去也出不来,停在那里不循环,产生压力就疼痛了,这时靠新加汤推动太阳寒水的循环,将新水去取代旧水,自然就好了,你不要小看了药物的配伍,按郝万山老师的经验,生姜少加一点这个方子都没有效果,因为药效到不了该去的地方;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虚证更进一步,到了中焦呢?那就是太阴症了,主症是腹痛自利吃不下,仲师出的太阴症的第一方就是桂枝加芍药汤,为什么要倍芍药?由于要药物到达中焦,所以芍药就不能只加一两了,要翻倍用到六两,治虚还是治虚,这个没有变,桂枝加芍药汤下去,就可以将中焦的气血循环流转起来,所以桂枝加芍药汤就变成治疗中焦虚证的绝对处方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仲师用桂枝汤的时候是治疗虚证的,而且靠变化桂枝与芍药的比例来调节药物该去的地方。
再讲一讲桂枝汤对身体上下的调理。当没有表证且桂枝汤不做改变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调整人体的什么地方?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无处不到,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无处不到的方子,由于心主血液循环,桂枝汤也可以看成是扶心阳的方子,所以桂枝汤可以作为日常的调理药,常常吃点桂枝汤对身体很好,《金匮要略》里面对孕妇前三个月进行保养的时候,吃的就是桂枝汤,孕妇都可以吃,所以不要把桂枝汤仅仅当成汗剂,该发汗的时候,桂枝汤吃进去温服啜粥取汗,日常保养时,桂枝汤吃进去血液循环会变得很好,甚至可以替代适当的运动,因为它是调理阴阳的祖方;好,如果有病了,我们看仲景是怎么化裁桂枝汤的,胸阳不振的时候我们想要桂枝汤往上焦心肺走,仲景开桂枝甘草汤,如果还兼有一点津液不足,那就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总之胸阳不振的时候,只用桂枝,去掉芍药;中焦不振的时候我们要桂枝汤往下走一点点,仲景开桂枝加芍药汤,对治太阴脾脏的虚证,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而脾主少腹,所以少腹疼痛等问题也是加重芍药;再来,如果下肢有问题,例如下肢疼痛等,这时仲景就不用桂枝,重用芍药,芍药甘草汤就出现了,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顾名思义是专门对治下肢的,如果想加大去杖的力量,或者有一点表虚畏寒,那就开芍药甘草附子汤。所以以心脏为原点使用桂枝汤,正在心脏或者说全身调理,桂枝芍药各半;心脏往上,去芍药;心脏往下,加重芍药;再下,去掉桂枝只用芍药,这就是仲师对桂枝芍药的化裁。
当然桂枝汤的变化比上述几种多多了,但是通过上面这简单的几个方子,我们该学会的是仲师运用桂枝汤的思维方式,看了上述桂枝汤的化裁,也基本明白桂枝与芍药这两味药的作用了,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11)---桂枝汤与小柴胡汤
阳密乃固说:中医都说桂枝汤调和阴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这两个都是经方里面极为重要的方子,又都是一个和字,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
理解这个要先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谈起,《辅行诀》摘录的是《汤液经法》里面的东西,相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主要依据的就是《汤液经法》里面的内容,所以经方自古就有,而且一脉相承到了西汉张仲景手里,而六经辨证的思路是张仲景对经方怎么应用的一个总结,之前是没有的,所以《汤液经法》里面当然没有桂枝汤调和阴阳,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理解,这是其一;其二,仲景在著书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许多药方的名字也给改了,基本上就以药味来命名,这就给我们准确理解方义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汤液经法》已经失传,可喜的是敦煌出土的《辅行诀》留下一线传承,将这断层做了补充,那么《辅行诀》是怎么命名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呢?在《辅行诀》里面有二旦、大小六神等方剂,完全是按中国道家的称谓,其称谓也反映了方剂的主要作用,其中的阳旦汤就是现在的桂枝汤,而阴旦汤就是小柴胡汤了,《伤寒论》里面,仲景改得也藏头露尾,其中也有证象阳旦的字眼,讲的就是桂枝汤的证,所以《伤寒论》里面也可以证明桂枝汤即是阳旦汤。
搞清楚《辅行诀》里面为什么要称桂枝汤为阳旦汤,小柴胡为阴旦汤,这对理解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方义大有裨益,而我们要想从字面上去理解,先必须准确理解何谓阴阳?古人之意何为阳,何为阴,我的理解阴阳最初的本意是上行为阳,下降为阴,其他的理解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而旦的本意是初升的太阳,下面的一横是地平线,地平线上面有一个太阳,代表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上谓之旦,从发展的眼光看也意味着这个初升的太阳逐渐会如日中天,这是对阴阳与旦的理解,这样一来,阳旦就是上行的最初的能量,但阴旦怎么理解?所以这里的旦是指刚刚形成的最初的能量,并没有方向的所指,不要被早上的太阳怎么去下行所误解,而要理解为阳旦就是上行的初生之能量,而阴旦是下行的初生的能量。
这是我的理解,与现在许多中医包括许多书上所讲的不太一样,这主要集中在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上,因为仲景以降,中医越分越繁,越总结越复杂,到了清代又总结了所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而小柴胡汤就被归纳为和法里面的主力方,所谓之和解少阳即是指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生们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发现,小柴胡喝进去,根据病人的情况有时会发汗,有时又会利小便,这种情况不能归到汗吐下,只好归纳为和法了,果真如此吗?其实千百年来,人们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而不自知,那就是对半夏的误解而导致对小柴胡汤的误解,半夏是中医里面很重要的一味药,但是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人们忌讳半夏有毒之说,先是不自觉的减少半夏的使用剂量,再就是对半夏采取多种手段去炼制去毒,变成所谓的法半夏、姜半夏等,反正是仲景时代使用的正宗的生半夏几乎再也买不到了,半夏经过这样的阉割,就变成了药渣子,药效之差自然不言而喻,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小柴胡汤的方义,原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12玫,显然柴胡与半夏的剂量占绝对优势,柴胡长得就是一根略带青色的管子,所以是通利三焦的,仲景以小柴胡命名并归纳到少阳篇中是绝对正确的,黄芩的颜色是黄中带一点青,所以也是入三焦的,其味苦,可以去三焦相火,半夏利水去痰降逆止呕,是典型的下行药,其余4味补足津液可上可下,所以小柴胡喝进去,从药味分析完全是下行为主,怎么可能发汗?如果有发汗的迹象只有一种理解,一是病还在太阳,并没有进入少阳,但在强壮少阳的药物的作用下人体出现的一种自我排邪反映,因为病在太阳故从汗法排邪;二是主要的下行药半夏的药效大打折扣,这样在人体的自动调节的作用下,才有了发汗的可能,因此我认为,小柴胡汤原方的方义是从小便排邪,因为三焦者,水道之官,决渎出焉。
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再来看小柴胡汤为阴旦汤就好理解了,桂枝汤与小柴胡汤都能启动人体的微阳,就如同给汽车点火一样,后面才会带来澎湃动力,只不过方向上桂枝汤上行或外散,而小柴胡汤下行或内敛,故能达到三焦,而腠理者,正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故能通天入地,无处不到,所以这两个方剂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广谱的,有点象药引子。
有人又会问,这两个方子一个上行,一个下行,会不会产生冲突或相互抵触?不会的,因为人体的气机运动是一个圆,从左边上行,从右边下行,这样同时用力,反而促进了气机的运行,所以经方里面又有柴胡桂枝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而近来在中医界风行的全息汤也是以柴胡汤与桂枝汤为主力方。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柴胡汤与桂枝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所有方子仅供参考,如有使用请咨询医生.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医治百病,但不治百人
扫一扫关注我们,更多健康咨询早知道!
🎀商业展厅定制《医药展厅/中医馆/药房,鞋服展厅展柜,珠宝展厅/展柜,博物馆展厅/展柜,参茸展厅/展柜,名酒名烟展厅/展柜,时尚进口展厅/展柜。》
展厅定制添加 徐老师微信
助力企业腾飞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