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柴胡汤治疗急性咽炎2例
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和您一起学中医,用中医
导读:本文分享我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2例急性咽炎的病案。
案1:
患者:男,17岁,本科室实习生。
主诉:咽干咽痛5天
病史:诉近期进食大量辛辣零食(辣条类)后出现咽干,咽痛,无烦躁,汗出无异常,无咽痒,无咳嗽,自觉脸很热,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右脉弦。查体:脸红,咽后壁充血,色红。
西医诊断:急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 少阳证
中药处方(单位:g):
北柴胡 25 黄芩片 10 法半夏 15 党参 15白术 15炙甘草 10 板蓝根10
3剂,医院代煎成6小包药,一日一剂,早晚2次分服,共服3天。
服药后反馈:患者为我们科的轮科学生,服2剂药后,诉咽部已无不适感,特别是脸不热了,感觉头已没热气感。我目测脸也没那么红,脸上密集的痤疮也不红了。
反思:
1.少阳证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小柴胡汤的方证如下(黄煌教授):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痞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2)往来寒热,发热或持续低热。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4)脉弦。
2.少阳证与阳明证的鉴别:当时有考虑与阳明证的鉴别:阳明证的经证:教材里的阳明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参照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的白虎汤方证:1)大量出汗,伴高热或恶热;2)渴感强烈,烦躁;3)脉浮滑或洪大而数,口干舌燥。当时问诊,我也问了出汗有没有特别,他说没有。也问了没有烦躁。舌脉符合少阳证,更多的是基于以前跟诊见多了这种例子,所以开了小柴胡汤。
3.板蓝根与桔梗:《中药学》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9-15g。桔梗:苦、辛、平,开宣肺气,祛痰,排脓;3-10g。我选板蓝根基于我读研一时自己用开水冲泡10g板蓝根治好了我的严重的急性咽痛。那么桔梗与板蓝根哪个更适合这个患者呢?期待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患者。
4..熟悉伤寒论原文,病案来自原文。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8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案2:
患者:男,17岁,本科室实习生。
主诉:口干、咽干、眼胀痛1周。
病史:自觉口干咽干,眼胀痛,鼻呼气热感(患者诉鼻子呼出的气是热的),纳一般,眠差,近期常熬夜玩游戏,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查体:咽后壁充血,色红。眼无特殊。
西医诊断:口干待查中医诊断:口干 少阳证
中药处方:
北柴胡 25 黄芩片 10 法半夏 15 党参 15 白术 15炙甘草 10 桑叶15
2剂,医院代煎,一日一剂,2次分服,共服2天。
服药后反馈:因为患者也是轮科学生,能及时反馈。第一天只喝了1包(他忘了喝2包),第2天反馈说眼睛胀痛有缓解,仍口干。全部服药完后觉好的差不多。基于案1的成功,我当时只给他开了2剂,也为了节省吧。
反思:
1.桑叶:苦、甘,寒。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因为他的眼胀痛是主要的症状之一,我还是给他加了桑叶清热明目。
2.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煌教授的石膏药证:烦渴喜饮;恶热多汗;舌面干燥;脉洪大、浮滑。现在想来,当时患者口干严重,舌面干,有阳明石膏证,我觉得当时加石膏应该会更好。
摘自胡老的经验:
(1)小柴胡汤加石膏:于原方加生石膏30至10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服用之良方,无论感冒、流感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已,其人呕逆不欲食,胸胁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2)小柴胡加桔梗汤:于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干舌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此证,宜注意。
(3)附胡老的小柴胡汤原方剂量:
北柴胡24 黄芩片9 人参10 半夏12 炙甘草9生姜9 大枣4枚
摘自民间经方大家的经验
咽痛的核心病机:实在少阳、阳明,虚在少阴、太阴。
治疗要点:少阳、阳明宜清,宜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少阴、太阴宜温,宜麻黄细辛附子汤或潜阳封髓丹。
最后,辛苦整理了含有咽部不适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
1.《金匮要略》: 火逆上气,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气, 麦门冬汤主之 。
2. 《伤寒论》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桂枝辛温散寒通阳,半夏辛温涤痰开结,甘草甘平缓痛。
3. 《伤寒论》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4. 《伤寒论》 312 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5. 《伤寒论》 29条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 咽中干颇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
6.《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者;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7.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 《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9. 《伤寒论》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10. 《伤寒论》312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1. 《金匮要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 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胭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12.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13.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声明:本文是我的真实医案。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批评指正。可分享此文,需标明出处,谢谢。文中所涉及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