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100首之三十:小柴胡汤(转载)
030、小柴胡汤(转载)
[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许预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胁入耳??小柴胡汤主之,三投而病止,续得汗解(《伤寒九十论·证四十》)。有以口苦咽干为主证的,如祝湛予治李某,患病月余,胃纳不适,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胆红素3.6 mg%,肝功能等检查均正常,证屈肝胆湿热,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服药后诸症渐减,至36剂,查血胆红素降至1.2mg%,无何不适(中级医刊,1979¨0:46)。
有以发热为主证者,如欠数道明治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患者4岁发病,曾诊断为白血病,最后诊断为本病。患者经常发高热,体温38~40°C,有时关节红肿,面色苍白,贫血显著,颈、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腹饱满尤以心窝部明显有抵抗与压痛,二便正常,脉浮数。脾肿5.0cm,肝肿5.0cm,血红蛋白45%,红细胞272万/立方厘米,白细胞6 700/立方厘米。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投小柴胡汤,一个月后一般状况日益好转,2个月后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精神及面色好转。以后又与连珠饮(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合用,8个月后获愈,停药观察13年未复发(汉方①临床,1968;15(11~12):133)。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一条》载本方治疗产妇喜汗出.夏仲方先生由此发挥,将本方用于治疗神经紧张的多汗症,取得较好疗效。如具治疗一40岁男子,十多年来在吃饭、讲话、工作紧张时面红汗出,多在头面及上半身,下半身毫无汗出,夜眠或白天休息时均不出汗。舌尖红,苔薄白,脉弦如张弓。拟小柴胡汤治之.连服月余,诸证悉除(施杞主编,《上海历代名医方剂集成》,学林出版社,1994.556)。
薛己用本方加生地、连翘、丹皮治疗皮肤病赤晕如霞,作痒发热,身起疙瘩属肝火血燥者。对于一些怪病,如胃脘奇痒等也可使用本方治疗。苏希卿用本方合四物汤治疗阴阳脸,即寒热交作时面部以鼻梁为界左右颜色互异,左红则右白,右红则左白(辽宁中医杂志,1983;2:17)。
在具体运用方面,虽说有很强的个体经验性,但总脱离不了经典证的五大方面,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口苦、咽干、目眩
的少阳提纲证。在众多的方证条文中,值得重点说明的足胸胁片满和休作有时。
在《伤寒沦》中,小柴胡汤条文共17条,而现胸胁苦满或疼痛的条文竟达9条之多,是其他方证不能相比的,这也说明胸胁苦满对识别小柴胡汤证具打重要意义。仲景所说的胸胁苦满是有特定内涵的,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胸胁内有壅塞胀满的感觉。后者则是医者的他觉,即心窝邢发硬,肋弓下有压迫性苦痛,肝区有抵抗和疼痛等感觉,若用食指与大拇指捏住两胁部的皮肤及皮F组织,可有组织肿胀变厚的感觉,同时患者有痛觉过敏。这种腹证也有人称为季肋部浮肿带。胸胁苦满的出现与否,是很多疑难杂病是否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及柴胡类方的最有力证据。说它是重要的依据,但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依据,临床亦有无胸胁片满证而可用小柴胡汤取效者,辨证用药不可执着。
一般来说,急性病多凭寒热往来,慢性病多注重胸胁苦满。所谓休作有时是指病证的出现与时辰、季节等有一定的关系,在发病时间上有—定的规律性、周期性和反复性,如子时哮喘,午时瘫痪,酉时嗜睡等,这些也是识别小柴胡汤证的重要方面。
运用小柴胡汤抓主证是关键,但对于或然证也不该漠视,尤其是主证不明显时。因此,仲景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或然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详细的论述。不过,临床实践中发现或然证远远超出经文范围,而且表现上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具体操作中要有极高的原则性与极大的灵活性。由于小柴胡汤的或然证较多,这就决定了临证加减必不可少。对此,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不作赘述。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为了照顾到具体的兼证也常合方应用。如与小陷胸汤合方,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官能症患者;与五苓散合方,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门渴者,多用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浮肿患者;《景岳全书》的柴平煎,即本方与平胃散合方后化裁,治小柴胡汤证兼腹满,苔白腻者。
尽管小柴胡汤的使用很广,几乎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但只有出现小柴胡汤证时使用它才会安全有效,这就是中医治病始终离不开辨证的道现。有是证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没有柴胡证而滥用柴胡汤,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疗效,反而会出现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丁小柴胡颗粒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有地滋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继续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在当时给小柴胡汤的滥用开了绿灯,再加上厂家通过杂志、学术会议等宣传,小柴胡汤还能治疗各种急性热性病、感冒、肺炎、慢性胃肠障碍等等,人们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仅仅依据这些西医诊断病名就纷纷争服小柴胡汤。结果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不断爆发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1994年1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问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
所谓日本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主要原因是应用时脱离厂辨证论治的结果。准确使用小柴胡汤的前提便是对柴胡体质及柴胡证的掌握(关于柴胡体质及柴胡证的内容可参见《中医十大类方》)。而月。这也是正确使用柴胡类方的先决条件。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其先决条件是有柴胡证的存在,否则便不能但见一证了。即是要先弄清柴胡证的具体内容,确定以何证为用方目标。
[原文点睛]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善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7.大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日。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膳而呕,日晡所发湖熬,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9.妇A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1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以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1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着,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12.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脚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13.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230)
1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15.本大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18.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第;十一条》)
19.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何谓
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一条》)
20.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若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千金>三物黄苓汤条》)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苹、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论精选]
徐灵胎: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滓再煎者,此方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寒论类方》)。
曹颖甫: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湿甚生痰,则胸胁满,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中气虚则不欲饮食,故用人参、炙甘草以和之,此小柴胡汤之大旨也(《伤寒发微》)。
方有执:柴胡少阳之君也;半夏辛温,佐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与(《伤寒论条辨》)。
吴谦等: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尤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里以作解也(《医宗金鉴》)。
微信公众平台:虎子公益
公众平台微信号:zhongyiaihaoyuandi
个人微信号:z1994631229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