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劫肝阴”与日本小柴胡汤事件
柴胡劫肝阴与日本小柴胡汤事件
柴胡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以茈胡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始易其名为柴胡。据今人考证,汉唐时期药用柴胡主要为北柴胡(伞形科植物柴胡,又称硬柴胡),唐至金元时期,银柴胡替代北柴胡,一度混乱。元明期间,南柴胡(狭叶柴胡,又称软柴胡)在江南一带广泛应用。现今,《药典》2015版,以北柴胡、南柴胡为正品,北柴胡长于清热解表,南柴胡长于疏肝解郁。其炮制方法为切段,生用或醋炙用。在柴胡演变史上,有三位医药人士值得一记,分别是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银柴胡的是明代缪希雍,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的是明代李时珍,将银柴胡单独录入著作专论的为清代赵学敏。柴胡药用部位为其根,有些地方及某些中药学著作讲用其苗,但历代本草不载,至少目前不足为信。
柴胡劫肝阴之说首见于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序文。清代周禹载《温热暑疫全书》中又提及此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倡导而声名远播,致使很多人误认为此论是叶氏首倡。王孟英则直接说明此说非叶首创:柴、葛之弊二语,见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叶氏引用,原非杜撰,洄溪妄评,殊欠考也。叶氏颇尊此说,有人统计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治疟案142例中,用柴胡仅占0.17%。柴胡劫肝阴之说影响颇大,从稍晚于叶天士(1666~1745)的曹雪芹(1715~1764)在《红楼梦》王太医论柴胡中便可窥其一斑,王太医说:柴胡是升提之品,...以鳖血制之,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养肝阴,制遏邪火。
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代医生对柴胡劫肝阴意见不同,各有所见。持此论者多认为,柴胡性升散,易于扰阳,易耗伤阴液。而肝体阴,故用之易劫肝阴。吴鞠通私淑叶氏,其书《温病条辨》也讲: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必死。以辛凉为主,如俗所用防风、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王孟英《温热经纬》也针砭幼科时弊,一见发热, 既以柴葛解肌, 初不究其因何而发热出也。表热不清, 柴葛不撤, 虽肝风已动, 瘛已形, 犹以风药相虐, 亦不慎乎。此外,柴胡劫肝阴早在明代已有端绪,缪希雍、张景岳等人均有论述。现代秦伯未则讲:柴胡虽然升散,因气味俱薄,必有伤阴劫液的严重危害。岳美中言若舌无苔或绛或干, 或淡红嫩红, 脉细数或沉数均属肝阴不足, 当然不宜滥投柴胡。只允许在舌苔白润, 脉弦或濡, 并有柴胡证,方可应用。
否柴胡劫肝阴论者亦不乏其人。因《神农本草经》将其收录为上品,主寒热邪气,未言及发散,此为依据之一。或认为叶天士是针对当时医家习用柴胡剂治疗温热病而设,并非一概否定柴胡的使用。清代伤寒名医徐灵胎更对叶天士严厉批评说:此老终生与柴胡为仇,何也?近代章次公先生《章次公医案》曾用大剂量(30~60g) 柴胡治热病,且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姜春华先生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及妇女月经不调,即使大量长期使用,也未发现柴胡劫肝阴副作用。俞宜年先生则专门撰写《为柴胡辨冤》一文收入《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一书中,以反对柴胡劫肝阴之说。江尔逊先生临证四十余年,因喜用柴胡屡遭诘难纵起沉疴亦毁誉参半。
柴胡之用,以小柴胡汤为最。小柴胡汤副作用,以日本大规模的柴胡中毒事件引人注目。2000年1月15日《朝日新闻》报道:厚生省14日宣布,禁止对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使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可能有副作用, 从1998年开始的两年中,服用小柴胡汤患者中已经有50人由此引发了间质性肺炎,其中8人已经死亡,死亡者表现为体力下降,肺炎症状加重。根据日本文献报道,长期大量使用小柴胡汤有一定的肝脏毒性,且有致肺纤维化的毒副作用。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小柴胡汤在肝脏中抑制了胶原纤维合成和促进了其降解的同时,也作用于肺脏等器官。当肺脏间质中胶原纤维成分合成和降解障碍,破坏了细胞外基质的屏障作用,造成了易于形成间质性肺炎的组织学环境。
纵观柴胡应用历史,柴胡以《神农本草经》上品入药,以《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闻达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应用过程中,古人对柴胡的副作用有所发现,柴胡劫肝阴之说未得到反对这一观点的医生重视。及至现代,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提示,当大剂量、长时间服用柴胡时,有明显的肝毒性,这是中医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需要直面接受的客观事实。也有分析指出,日本小柴胡事件是在缺乏辨证论治的情况下教条使用小柴胡汤发生的。柴胡剂疗效肯定,但如何能够避免劫肝阴,如何避免柴胡剂引发副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健康服务,尚需每一位中医爱好者、中医医务人员深刻反思。
探究本草奥秘
用之趋利避害
造福健康生活
需要一起努力
微信:Beijing778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