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方证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少阳阳明并病而见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夏芩枳芍枣生姜。病传少阳兼阳明,胸胁满痛不用慌。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解读〗太阳病十多天,已有内传少阳的柴胡证,治当和解,忌下,但医者反二三次误用下法,致病不解。如果四五天后仍见有柴胡证,可先给服小柴胡汤。若还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病已并于里,呈少阳阳明并证的大柴胡汤方证,治宜和解少阳同时下阳明里热。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解读〗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而且出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症,这种情况宜用大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读〗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解读〗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半表半里证的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心下痞硬、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证,宜记。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从治发热呕吐、下利来看,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外感表解而热不退,有柴胡汤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1患者,住某医院高热50日,西医用尽退热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予以本方1剂热退,3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胡老把本方用于治喘,使后学叹为观止,今附1例治验:康某,男性,36岁,病历号143153,1964年4月29日初诊。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在东北久治不效而来京求治。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又来京求治,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2剂,诸症减轻。3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服3剂遂愈。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2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发哮喘。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