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之柴胡汤类
伤寒论解读
(83~91)柴胡汤类
本来是先研究小柴胡汤的,后来加上了大柴胡汤进行比较;最后,发现应该把柴胡类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更有收获。就是现在的这个柴胡汤类了。
其他都是逐句进行解读,然后再总结。由于柴胡类条文太多,故先说结论。条文在后面。
一、要理解柴胡汤类,就要对一些概念进行解读:
1、少阳病的热型
以前我认为少阳病的热型就是身体持续的低热,或者身体几乎无寒热。今天看来应增加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个热型。
2、《伤寒论》关于病的解读
世人把小柴胡汤当做少阳病的主方,以为小柴胡汤就是治少阳病的方。这是混淆了病和症的区别。在《伤寒论》中只有六病,而方有一百多种。方与病是不对应的。
《伤寒论》中的六病,是指人体患病时自然反应的六种状态。在每种状态下,都有对应的治疗原则。在讨论患者的六病时,医生仅仅得出处置原则,具体到症状时,才给出药方的。
所以,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但小柴胡汤症不能代表少阳病。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解释
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是指小柴胡汤的,为小柴胡汤的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我认为,这句话是说柴胡类的。是柴胡类方的理论基础。
柴胡,《神农本草经》上说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柴胡类方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一证指的是什么呢?其实还是指的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这四大主症。
有这四大主症,当然是用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时候,就不能局限于小柴胡了,应该从这柴胡系列中选方了,也可以有更多的合方以及加减的了。在《伤寒论》中已经表述了这一变化,现代我们首先透彻这个,才能活学活用好。
二、小柴胡汤
1、 是少阳病。
往来寒热在临床上很好判断。几乎没有寒热怎么判断?就属少阳病。
2、 其次是阳明病:
从101条的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这三大主症,其实都是属阳明病的;也是为医者容易混淆的地方,在条文中也特别提到了,如98条的医二三下之、101条的凡柴胡汤证而下之、103条的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等等;都是患者有柴胡症,而从医者误用了下的条文。说明了这些柴胡症虽然属于阳明病。但却不能用常规的下法,必须用柴胡法。
3、我认为,有两个症状可作为主症:即往来寒热与胸胁苦满。有这两个之一,就可以用小柴胡汤的。
往来寒热说明患者的少阳病发热类型。
胸胁苦满是主症。嘿嘿不欲饮食与胸胁苦满几乎是一个意思。下面的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或然症状,都不是主症。文中也已明文交代了。
4、在患者患病过程中,没有出现寒热这个症状,按照《伤寒论》的规则该归入六病 的那个呢?我认为应该归入少阳病范畴(很重要);
所以,患者仅仅有胸胁苦满这个症状时,这时患者应该属于少阳阳明合病。
5、有太阳病的热型:发热恶寒,但轻微;且没有其他具体症状。
结论:小柴胡汤主治的热型是二阳或三阳合病。表现的具体症状就是往来寒热或胸胁苦满。但在实践中常常被误下。
三、大柴胡汤
结论:大小柴胡汤的区别仅仅在于大柴胡汤时的胸胁苦满更重。
四、柴胡加芒硝汤
结论:有小柴胡汤症,且有阳明燥屎的潮热症,所以用柴胡加芒硝汤。
五、柴胡桂枝汤
结论:热型属三阳合病,症状为少阳阳明合病的心下支结与太阳病的支节烦疼。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
结论:本方重点,在于患者不仅有柴胡症;同时小便不利,导致患者的肠胃系统有水气,表现形成应该是大便溏薄。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结论:患者有柴胡症,且小便不利,导致身体有水气,发肿胀,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同时患者的精神焦躁不安。
八、四逆散
这个方剂也是疑难重重。原文几乎无法理解。
结论:热型为少阳阳明合病,症状为阳明胃的四逆——欲呕、腹气胀、饮食集聚、不欲食。
--------------------------------------------------------------------
原文解读:
一、小柴胡汤:
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
小柴胡汤当今已经是名方了。
感冒了,往来寒热属少阳热型,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症属阳明病。其他属或然症状。本条叙述的属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的四大主症全部罗列。
本条基本上就是小柴胡汤的最重要的论述了。
结论:小柴胡汤主治二阳合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症。
九七、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解读:
一般人认为,此为古人对小柴胡汤的病理解释。
血弱气尽,腠理开说明患者的身体状态已经虚弱了;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指出了症状的部位;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是患者发热的症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这些是患者不欲食的症状。
结论:这个解释是当年对小柴胡汤症病因的解释。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科技水平吧。
九八、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解读:
此为误治。
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的不能用下法,这是原则。
由于医二三下之导致了患者的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这些症状不是柴胡症。且患者到了阴性病的状态,更不能用小柴胡汤的。应该是水热互结的结胸症。
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也在告诫:渴饮水而呕不是柴胡症;食谷者哕更说明了患者的里寒重,此时更应急以救里为要。
结论:1、强调太阳病不能用下法;
2、小柴胡汤是胸胁苦满,而胁下满痛不是柴胡症,从结胸了。
3、饮水而呕吐不能套用见一证便是而误用了小柴胡汤。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
1、本条的身热恶风扩展了小柴胡汤治疗的范围,即包括了太阳病的发热恶寒热型了。
2、本条与146条柴胡桂枝汤症的区别在于支节烦疼。146条的太阳病不发热恶寒,且有支节烦疼这个具体的症状了。说明表症有些重。故采用柴胡与桂枝汤合方了。
一〇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
在判断出现疑似症状时,张仲景老师的原则是先救阴。从脉理推断,应该是表无热,里有寒。患者此时几无寒热现象,从《伤寒论》的治则考虑,应先从阴证起手,所以用小建中汤试一试,如果不对症,也不会引起不良后果,此为临证用药之规矩。小建中汤没有效果了,则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
一〇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解读:
本条对小柴胡汤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作用,临症中怎样使用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但见一症,是指柴胡症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症。
本条的柴胡汤,不必一定是小柴胡汤,是柴胡类汤的统称。
一〇三、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解读:
太阳病,被误用下法治疗,此为误治;
1、如果出现了柴胡症。就用小柴胡汤治疗。
2、如果出现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的阳明少阳合病的症状;就用大柴胡汤治疗。
原文这样讲也未尝不可,但是,怎样正确使用大柴胡汤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大柴胡汤是怎样的使用条件?心下急与郁郁微烦都是胸胁苦满的强化版,也就是比胸胁苦满更严重,但性质没有变,不是满痛。
结论:大小柴胡汤的区别仅仅在于大柴胡汤时的胸胁苦满更重。
一〇四、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解读:
潮热属阳明热、实证,一般例加芒硝。
发生了潮热的症状了,患者此时有小柴胡证。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是加芒硝。
多次的提到误下,看来柴胡症被误下太严重了。
结论:有小柴胡汤症,且有阳明燥屎的潮热症,所以用柴胡加芒硝汤。
一〇七、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读:
下之还是对柴胡类症状的误治;胸满是胸胁苦满,属柴胡症;烦惊、谵语是患者的精神神经症状;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患者身体有水气,有浮肿现象,而小便不利则是原因,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则是果。
患者应该还属阳性病状态。如果陷入阴性病,则急需救里了。
结论:患者有柴胡症,且小便不利,导致身体有水气,发肿胀,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同时患者的精神焦躁不安。
一四六、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解读: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证属太阳,微呕证属阳明。心下支结证属少阳。此也为三阳合病。
与小柴胡汤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此时患者的热型属太阳病,有明显支节烦疼的症状,而小柴胡汤仅仅有轻微的太阳病发热恶寒这个热型。区别就在这里。
总结:热型属三阳合病,症状为少阳阳明合病的心下支结与太阳病的支节烦疼。
一四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解读:从伤寒论的138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142条: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从伤寒论147与138、142条的互勘中,我们可否:1、排除了水与热的结胸,2、排除了水热互结发黄。
也说明小便不利是患者在一开始就存在的症状。既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仲景老师强调了不呕,是不是表明:渴是微渴,尽管渴,患者是能饮水的。能饮水而排出不利。其水应该蓄积在阳明的肠胃系统,即微结;其表象应该是大便溏薄。
胸胁满就是胸胁苦满,表明应用的柴胡类方剂。往来寒热系少阳病热型。
总结:本方重点,在于患者不仅有柴胡症;同时小便不利,导致患者的肠胃系统有水气,表现形成应该是大便溏薄。
三一八、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读:
这个方剂也是疑难重重。原文几乎无法理解。
我认为,此处的四逆应该理解为阳明胃的四逆——欲呕、腹气胀、饮食集聚、不欲食之轻症者。或者胸胁苦满的轻症者。
由于没有寒热出现,也可以理解为少阳阳明合病。
结论:热型为少阳阳明合病,症状为阳明胃的四逆——欲呕、腹气胀、饮食集聚、不欲食。
五苓散
《中国药典》:五苓散
处方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密封,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五苓散
处方泽泻(二钱半) 肉桂(一两) 赤茯苓(一两半) 猪苓(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五苓散
处方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苓散
处方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
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小儿加白术末少许服之。如发虚热,加绵黄、人参末少许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五苓散
别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去皮)
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着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着差别。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备注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摘录《伤寒论》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微信:18774084180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