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男性ED,西地那非和阿伐那非谁更有优势?4个参数对比见分晓
2021年9月初,由国内制药企业生产的首款阿伐那非仿制药上市,药物适应症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ED)。此前,阿伐那非已经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多国上市,而在国内尚无生产和进口,所以这次国产首款阿伐那非仿制药的上市,受到较多男性患者和医生学者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伐那非在国内尚属新药,但其药理性质和西地那非一样,都属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抑制剂),但是由于阿伐那非的化学结构和西地那非不同,所以二者的药代动力学也会有区别。药代动力学是评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一门学科,因为可以通过数学方法阐述、记录药物在体内不同时间阶段的状态,所以对于评估药物的疗效、指导给药剂量、制定给药间隔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谁的药代动力学更具有优势呢,相信这是很多男性ED患者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接下来文章的重点,就围绕二者4大不同的药动学参数,来为大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二者各自的优势和不同,目的是指导大家更好的认识药物、并合理的选择和使用药物。
先来看看,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在规格、剂量上相同的和不同点
先说阿伐那非。阿伐那非原研药于2012年在美国经过FDA上市批准,原研药阿伐那非的规格剂量有2种,分别为每粒100毫克和每粒200毫克。而国内制药企业生产的阿伐那非属于仿制药,规格剂量只有每粒100毫克一种。在使用方法上,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由于核心药物成分不变,所以使用方法相同。推荐的使用剂量为100毫克每次,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将剂量最大调整到200毫克每次或者降低至50毫克每次,最大用药频率为每日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阿伐那非的原研药流通,只有刚上市的仿制药,因为原研药阿伐那非原研药还未在国内上市。
再说西地那非。西地那非原研药最早于1998年在美国经过FDA上市批准,其规格剂量有2种,分别为每粒50毫克和每粒100毫克。而国内制药企业生产的西地那非仿制药,为了兼顾更多不同病情患者的用药需求,大都有3种规格剂量,分别是每粒25毫克、每粒50毫克和每粒100毫克。在使用方法上,原研药和仿制药一致,推荐的使用剂量为50毫克每次,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将剂量最大调整到100毫克每次或者降低至25毫克每次,最大用药频率为每日一次。目前国内医药市场上,西地那非原研药和仿制药都有流通。
了解完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各自的剂量规格,现在重点来看看,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的药代动力学对比。为了更加严谨、客观地展开分析,分析之前需要明确二者的剂量相同,即同时在100毫克剂量前提上,对二者的4个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
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半抑制浓度(IC50)
从药理角度分析,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的药理性质一样,都属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抑制剂),其主要的作用原理就是通过抑制细胞上的5型磷酸二酯酶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说,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的本质,都是以机体细胞上的5型磷酸二酯酶为靶标来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不管是阿伐那非还是西地那非,它们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力强弱,是评估药物药理作用强弱的重要参考因素。
那么,如何评估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力强弱呢?在药代动力学中,半抑制浓度(英文简称IC50)便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药物对某种靶标酶的抑制能力。IC50确切的定义是:某药物在抑制某些生物程序(比如酶、细胞受体等)时,这些特定的生物程序被抑制50%(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浓度是多少,意义就是评估药物对酶、细胞受体等物质的亲和力和抑制力。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IC50值越低,就说明该药物对靶标酶、靶标物的亲和力越高,抑制能力越强。因此对比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的IC50值,就可以知道二者对于5型磷酸二酯酶的抑制能力谁更具优势。那么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的IC50值分别是多少呢?药理研究显示,阿伐那非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IC50是5.2nmol/L,而西地那非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IC50是5.22nmol/L,这说明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强度相差不大,都可以在较低浓度下,完成对5型磷酸二酯酶较高的抑制。
第二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血药峰值浓度
对于大多数口服药物而言,药物发挥作用的第一个步骤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经过肠壁、肝脏的代谢,再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最后通过体循环达到相应靶器官的细胞内,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的药物浓度,和药物的作用强度直接相关。一般情况下,随着药物在体内不断的崩解、弥散,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不断增高,而当血液中所能检测到的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时,称之为血药峰值浓度。所以,血药峰值浓度是评估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血药浓度和药物的作用强度成正比。
那么100毫克阿伐那非和100毫克西地那非相比,谁的血药峰值浓度更高呢?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同样都是100mg剂量下,阿伐那非最大血浆浓度可达900ng/ml以上,而西地那非最大血浆浓度为560ng/ml。这说明相同剂量下,阿伐那非的吸收程度优于西地那非,血液中的分布容积更广。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按需服用西地那非药物作用不佳的患者而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将药物替换成阿伐那非,利用其较高的血药峰值浓度,来改善药物的作用强度。
虽然阿伐那非相比西地那非,药物的弥散维度更广,血药峰值浓度更高,但这只能说明阿伐那非在血药峰值浓度下,药物的作用强度会更高,并不代表阿伐那非的疗效会更好于西地那非。原因首先是因为,药物在吸收、分布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达到血药峰值浓度,而是在吸收和分布的过程,药物就已经开始起效并发挥治疗作用。其次是前面分析到的,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对5型磷酸二酯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类似,都能在一定的血药浓度下,即可完成对靶标酶的抑制,从而发挥药理作用,并不是达到血药峰值浓度才能发挥药效。
第三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
前面分析到了,大多数口服药要发挥治疗作用,都需要先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最后才能达到靶器官内发挥治疗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药物不断的被机体吸收分解,血浆内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增高,最后达到血药峰值浓度,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量度就叫做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反映了药物的吸收速度,一般情况下,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越短,药物起效越快,药物达到较大作用强度的时间也越短。
那么100毫克阿伐那非和100毫克西地那非相比,谁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更短呢?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同样都是100mg剂量下,阿伐那非血浆达峰时间是0.5-0.75个小时,而西地那非血浆达峰时间为0.83-1个小时。这说明相同剂量下,阿伐那非的吸收速度略优于西地那非,药物吸收之后,阿伐那非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血药峰值浓度,反应了阿伐那非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弥散速度比西地那非更具优势,起效速度更快。
第四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血浆蛋白结合率
前面已经说明,药物口服之后,理论上需要吸收入血,通过体循环到达相应器官的细胞内。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药物会先和血液内的血细胞、血浆蛋白结合,剩下的药物会暂时游离在血液内,而这部分和血浆蛋白结合、血细胞结合的药物,由于体积太大是无法进入细胞膜内,所以就暂时发挥不了治疗的作用,而只有这部分游离的药物,才能进入细胞膜内发挥治疗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药代动力学把它称之为血浆蛋白结合率。确切的定义就是是药物在血液内和血浆蛋白结合的量占药物总浓度的百分率,侧面反映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强度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并且建立平衡的时间通常快至几毫秒,也就说一般情况下,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以及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分离形成游离状态,这个过程是保持动态平衡的,直至药物被吸收完毕,并被机体代谢清除。
那么么100毫克阿伐那非和100毫克西地那非相比,谁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更高呢?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同样都是100mg剂量下,阿伐那非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而西地那非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6%。这说明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对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类似,对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都很强,因此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和药物作用强度都具有较好的特性。
总结
综上,从这4个药代动力学参数来看,同样都在100mg剂量下,阿伐那非的血药峰值浓度对比西地那非,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而在IC50、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以及血浆蛋白结合率上,阿伐那非和西地那非类似。也就是说,阿伐那非有部分药动学参数的确优于西地那非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药动学参数都优于西地那非。除此之外,反映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较多,除了文中所分析到的四个常见参数外,药物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药时-曲线下面积也是反映药物药动学机能的重要参数。所以,虽然阿伐那非是更新一代的PDE5抑制剂,其药物化学结构更新,但这并不能说明阿伐那非药效更优于西地那非,因为评估药物药效相关指标的药动学参数较多,只能针对性地根据对应的药动学参数进行罗列分析,这样才能较为客观的认知、了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