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用药」阿奇霉素药物有这些不良反应,该如何防范?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对于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较于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明显的杀菌抑制功效,尤其适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对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易导致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本文旨在分析儿科阿奇霉素不同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情况,及其防范措施。
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对于杀灭、抑制细菌及病毒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致使耐药菌逐渐增多。阿奇霉素是一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物,相较于青霉素、头孢菌菌素类药物,其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明显,对于多种病原菌感染具有抑制、杀灭的治疗效果。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患儿脏器功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低下,不良反应不利于疾病恢复,也会对疾病的正常治疗造成干扰。
医务工作者不仅需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给药途径,更重要的是需熟练掌握阿奇霉素常见不良反应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如
(1)消化不良。
胃肠道不适是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中较常见的一种,而消化不良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致使患儿拒绝进食,尤其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婴幼儿,在出现不适症状后,常出现哭闹等拒绝行为。
(2)呕吐。
呕吐同样是胃肠道不适的临床表现之一,患儿胃肠道消化功能受损后出现进食困难,此时需立即停止用药,以免病情加重。
(3)发热。
一般情况下,患儿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体温正常,而在用药后出现明显体温升高,且面色发红、情绪暴躁、大声哭闹,在停止用药后,患儿体温逐渐降低并恢复正常,而再次用药后体温仍较高,并出现恶心、寒战等症状,此时医务人员需立即停药,若患儿体温长期未恢复正常,则需采取退热处理。
(4)皮疹。
皮疹是患儿在用药后,上肢、躯干等位置出现对称性皮疹,多伴强烈的皮肤瘙痒感,属一种过敏性反应,此时医务人员需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脱敏治疗,确保过敏症状得到消除。
(5)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指患儿本身对阿奇霉素过敏,导致其在用药后出现休克,具体表现为昏迷、面色苍白及四肢抽搐等,此时不仅需立即停止用药,还需进行抗敏处理,扩充周围容血量等,降低休克风险。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基于阿奇霉素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防范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创建全程化监护模式。
相较于成年人,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出现不良反应后无法清晰的表达自身不适症状,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能够在用药后进行全程化监护,以便及时发现患儿不适症状,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患儿用药阿奇霉素后,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工作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在第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针对胃肠道不适患儿,医务人员可给予维生素进行缓解等。因此,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确保用药操作的规范性,包括给药方式、用药剂量及浓度等。
(3)创建完善的阿奇霉素药学监督模式。
阿奇霉素作为临床常用抗生素,用药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全面监管,避免出现抗生素滥用现象,同时制定严格的药房用药管理机制,减少不必要的用药等。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不用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口服给药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另外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加强监管力度,增强用药合理性,营造安全的用药环境。
摘自:林俊,王琦凡.儿科阿奇霉素不同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0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