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药俱佳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的花蕾,既是美丽的观赏花木,也是重要的药材。花初开时为银白色,后变成黄色,一棵树上同时开着两色花朵,新旧参差,黄白相间,故名金银花、二花或鸳鸯花。金银花全草均可入药,素有药铺小神仙的美名,但以花蕾的清热解毒功效较佳,故有圣药之誉。
清热解毒之要药
热毒疮疡: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亦可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仙方活命饮;用治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常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同用,如五味消毒饮;用治肠痈腹痛者,常与当归、地榆、黄芩配伍,如清肠饮;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桃仁等同用,以清肺排脓。
风热温病: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如银翘散;本品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配伍水牛角、生地、黄连等药,可治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如清营汤;若与香薷、厚朴、连翘同用,又可治疗暑温,发热烦渴、头痛无汗,如新加香薷饮。
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下利脓血,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亦可与黄芩、黄连、白头翁等药同用,以增强止痢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金银花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力,抗炎解热、扩冠、降脂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疾病、痈疖脓肿、外伤感染子宫糜烂及高血压、高血脂等病。金银花还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生炒炭用效不同
炒药:炒药是把金银花置于锅内,用文火将花炒至深黄色为止。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常与黄芩、石膏、芦根、竹茹、栀子等同用,具有清解内毒、透邪外出、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邪热内盛而出现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及脉象洪数等。
炭药:炭药是用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宜过大),将金银花炒至焦黄或焦黑,然后盛出晾凉,贮存备用。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重在清解下焦及血分之热毒。主要用于痢疾,一是赤痢。因湿热内蕴、胃不消导等所致肠络损伤而出现的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苔黄腻等症。金银花炭常与黄连、木香、赤芍、马齿苋、蒲公英等合用,可起到清肠解毒、活血化滞之功。二是疫毒痢。因毒痢过盛,疫毒深滞肠胃,侵入营血所致。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如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黏稠、次数频多、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等。金银花炭可与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合用,具有清营护阴、凉血止痢的作用。
金银花露是由金银花经现代中药提取技术提炼而成的蒸馏液。它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的作用,可缓解暑温口渴、小儿痱子等,有时还能辅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症,是清热解毒消暑的良药。特别是对夏季一些户外劳动者,适量服用可以防止中暑。但需要提醒的是,金银花露并非饮料,它是一种治疗暑湿类疾病的非处方药,千万不能把它当作可乐、绿茶等饮料来随意饮用。过量饮用金银花露或虚寒体质者服用会有副作用。
常用饮品解病痛
金银花露:取金银花50克,加水1500毫升,浸泡半小时,然后先猛火、后小火煎熬30分钟,加冰糖后放入冰箱备用,味甜清香,是夏季的上乘保健饮料。此茶有清热解暑、解毒、养血止渴的作用,可治疗暑热口渴、热毒疮肿、小儿热疖、痱子等症。
银菊饮:取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开水冲泡或水煮后加白糖或食盐少许饮用。此饮料有清热解暑止渴之功效,适应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患者服用。
银花薄荷饮:取银花30克,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再下薄荷煮3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此饮料有清热凉血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应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高热烦渴的患者服用。
银花山楂茶:取银花6克,山楂片50克,白糖100克,开水适量。先将银花和山楂片放在锅内,文火炒5~6分钟,再加适量白糖,武火炒成糖饯。此茶有清热,散瘀,消食的功效,适应于外感所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服用。
金银花莲子羹:金银花25克,莲子50克,白糖适量。先将金银花洗净,莲子用温水浸泡,去皮芯,用旺火烧沸,再转小火煮熬至莲子熟烂,放入金银花煮5分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此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的功效。
金银花山楂饮:金银花30克,山楂20克,蜂蜜适量。将金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水旺火烧沸15分钟后,将药汁倒入盆内,再加清水煎熬15分钟,将药汁倒入盆内。将两次药汁放入锅内,烧沸后加入蜂蜜,代茶饮,能清热消食、通肠利便。
金银花粥:取金银花20克,加水煮汁去渣。粳米100克加水煮半熟时,兑入金银花汁,继续煮烂成粥。此粥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应于中老年人风热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菌痢及肠道感染等患者服用。(于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