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学习和心流——从高考到高发际线

学习和心流——从高考到高发际线

admin5个月前 (12-07)皮肤科19

小时候,看赵雅芝版的 《新白娘子传奇》。天空中一道金红色光芒如流星般飞入许家,不多时,伴随着哇哇哇的啼哭声,许世灵出生了。这孩子,天资聪颖,聪颖好学。法海拐走了他爹,他妈去水漫金山寺之后被镇在雷峰塔底。从那以后,这孩子跟着在衙门当差的姑姑、姑父和表妹过日子。后来,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去雷峰塔迎回母亲和父亲。

这个津津乐道的故事戏剧性冲突的顶点就是高中状元。这个故事换到现在,只需要把高中状元换成考上清北,在切换一下时代,再把水漫金山换成一个现代版的有冲突戏剧性的家庭背景,依然能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例如这些:

在如此重视考试的中国人眼里,高考上清华北大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高考是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选拔性测试:虽然依然存在健美操加分上清华、换国籍进北大、成为藏民进人大等非常规报考参考方式,但是大多数人的孩子参与的是较为公平的考试。

高考是大多数普通人唯一的阶级上升途径:我没有忘记,也希望本文的读者们不会忘记,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人口;高考为以农村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几乎仅有的上升通道。

高考是大多数人一生唯一次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拼尽全力的经历,容易共情:雷雨心的《记·念》和老狼的《同桌的你》,横跨三十年,都能唤起每个人对于那段时间不问结果尽力拼搏的自己的回忆和自豪。

除北京上海等地以外,不同省市地区北大清华的录取率大概是万分之1~10,姑且算得上万里挑一:人生有梦,不要轻言放弃,万一实现了。

高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远远超出每年6月初的那几天。比如,群众心理衍生出了例如第一学历歧视这样的普遍心理现象。其是否公允公平不评价,仅就第一学历歧视起形成的原因分析,应该是这样:且国内名校有出国的风气,很多优秀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没有参与到考研的竞争中,故而考研的竞争烈度比高考的低。而这种群众心里也深刻的影响了后续每个人的就业、职场、婚恋、子女以及如果选择要子女的话子女的教育等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再次声明,我本人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只是关于这一现象的分析。

无论从哪个维度,我都比不上我的各位同学们和同事们。无论是高中的同学,还是大学的同学,都存在众多牛人,他们在众多方向上成为了令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同龄人仰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在知道的低调存在的璀璨群星的前提下,我本能地非常不愿意班门弄斧地分享什么学习心得体验——不好意思啊。可是还是有一些原因促使我来写点东西:

很多人有强烈的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诉求。

愿意以自己为例子分享学习经历的人太少。

因而我也就舔着脸来聊聊我关于学习能力的一些经历以及思考。

自我介绍一下:07年高考,北京,理科,考前填志愿,北大分数线660,清华分数线650,北京一共招600左右。那一年高考加分项目有市三好(+10分)、少数民族 (+10分)、竞赛(+10分) 等,全都算上,680以上200人不到。我没有这些加分,裸分687。在其他省市高考的话,大概率在清北的边缘,而在北京很稳,这确实是占了地域的便宜。

高中三年,大大小小考试,有过波动。中间还搞了物理竞赛停课两个月,高考成绩下滑很严重。好在到了最后几个月,在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逐渐找回竞技状态。最终的一段时间,数学基本上从来不下147分,语文从来不上115分,理综里面物理化学不怎么扣分,生物稳定扣8-10分,英语客观题不怎么扣分作文稳定扣15+。这算是偏科严重的人的一个典型吧。

上本科之后跟有的同学聊天。比如当年的一位化学奥赛金牌,发现他们语文都能稳定在135+甚至冲击140。我就问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就努力学习,很简单啊。再多问得到的回答大多不具备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那个瞬间,我非常理解当年问我数学题但是被我说很简单啊的同学们的感受。

不过我也理解说这句话的人的感受,知道他们也只是说了他们认知到的事实,并没有针对我或者嘲讽我笨的意思,而且再问下去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我解释。想明白这些之后,我也就没再继续盘问,而是选择自己思考同样是我,同样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为什么我用在数学、物理等方面的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学习方法,放到语文英语生物上就不行了呢?

如果说学习是一种能力,那么学习物理、学习数学和学习语文一定是不同的能力。一种能力的强弱不直接意味着另一种或者几种能力的强弱。

不过,既然都是学习〞能力,是不是应该还是有些共同点的呢?

如果是,那个共同点〞 是什么呢?

不同点又在哪里?这些不同点,为什么会不同呢?

我差的部分能不能补上?

如果能,怎么补?需要怎样的代价,或者说多少代价?

大概率我不可能做什么都最厉害,怎样知道自己做什么有比较优势、有天赋呢?

怎样知道自己 不适合〞做什么呢?

怎样在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分配给最有价值的项目呢?

所谓深入思考:

先要提出类似以上这些问题这样的有的没的的问题,然后

想清楚,也愿意去承受这种比较开放的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并且

决定接受自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解答的可能性

这种内化的不确定性非常违反人性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厌恶,也从本质上与商业社会中在约定的时间交付约定的产品服务所追求的可预期性冲突。不过在我看来,变聪明的第一步就是从心理上接收投入产出比很糟糕的可能性(这是本文第一次使用红色加粗字体,认真的同学已经在记笔记了)。注意,这里我说是可能性,没有用风险这个词。

投入也好产出也好,谁有资格定义呢?谁有资格定义值不值呢?

这个话题如果深挖下去,大概率会触及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这些形而上的概念。这篇文章不讨论。我之前写过一篇博客解释我个人在这个方面的一些浅薄思考,拙笔仅供参考:

《幸福的含义》

青青园中葵,公众号:轻轻园中葵【个人随笔】【一】幸福的含义(修订字体大小、错别字、封面)

说回来。在实践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在高考那样的语境下,谁不努力,谁不是竭尽全力呢?当你尽力了,却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被他人你应该更努力这种话忽悠了。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别人只是说说,最终只有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关于努力,有句话经常被提起,叫做选择比努力重要。我认为,这是一句完全正确的废话。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认知,而不是选择。选择基于认知。认知范围外的选择,即便存在,你也看不见,或者说也会本能的躲开。所以不是选择比努力重要,而是认知水平比盲目地努力重要(第二次划重点)

好,回到高考。高考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去抱怨说这是应试教育的锅,是社会的锅。我想说,这个制度是迄今人类历史上同体量中最公平的选拔性制度,单纯的批判并不解决问题。

学习的第一关是摆平心态

人在遇到不满意却又无法短期改变的情况容易出现心理防卫机制,其具体表现有几种典型,比如否定事实(美国爹爹答应我入群的,他不会不守诺言的)和合理化(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等,容易滋生特定领域的虚无主义(都好,都有道理)。躺平和愤怒可以掩饰自己的无知、无能或者无助。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和做法,不可耻,但不管用。愤怒是二级情绪,即是由于人在面对某些当时不愿意或者无法处理的更为基本的一级情绪(如失落、不安、委屈、恐惧等)时用愤怒覆盖情绪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机制最早被追溯到 看到豹子肾上腺素親升便于逃跑这类事件上。人作为物种的进化速度赶不上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到如今的时代以及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从事具有高附加价值以及深刻次级影响的活动时,人类必须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并尽量的训练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希望提升自己的人,要注意四个不要

不要被他人的诸如你真棒、你真菜、你需要更努力等的评价左右情绪和判断:我的领导跟我说你表现很好,但是需要更努力。

不要因为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更优秀或者更差而感到难过或者愉悦:我和他同样努力,凭什么不如他,不过我好歹比那个谁强。

不要因为自己现存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感到气馁:我背了单词英语成绩却依然不提升。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理所应当得到任何即时性的回报:每背一个单词就思考这个单词对于我的高考英语成绩有多大提升,每背一篇课文就就估算被考到的概率。

好,然后呢?我个人总结,主要由以下几类活动:

明确目标

搜集和饰选信息,判断价值

深入学习有价值的内容,兼顾具备潜在价值的内容

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实验,验证或者证伪猜想

根据实践的反馈调整和修整已有的认知

重复以上循环,直到基本达成一开始确定的目标

下面,我把自己学习一些东西的经历讲一下,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吧。

先从学习语言说起。

除了中文,我学过三门外语:英语,日语,德语。英语基本上还阔以,日常youtube视频啥的都是1.75倍速,看reddit能get到情绪和槽点,与英语工作的人谈笑风生还算可以。日语主要用于看动漫、唱歌、打游戏以及读小说( 《Fate/Zero》啥的,不愧是蘑菇,读起来很压抑。。。)。德语刚开始,仅限于你好、早上好、向上滑动或者输入密码解锁这类。

英语是第一外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原始探索时期。小学四年级开始学ABC,初一开始又从ABC学起。基本上和我同年代(89的)上下三岁的人都能理解当时的状況。大家尝试过的方法,我基本上都尝试过。嗯,当时很火的《李阳疯狂英语》我上过两期,现在想想,除了提升兴趣以及适当的增加学习时间其实也没啥用。

当时我尝试过的方法:

《书虫》系列,中英对照的简化版世界名著,初中开始,买了好多本,放在一起有大概30多厘米厚。买了的都读完了。

高中开始,买英文原著,《简爱》《福尔摩斯》《雾都孤儿》《双城记》等等。不得不说,对于那个时期的我而言,这些语言偏老旧的名著的阅读难度太高了。单词和搭配很难跟上,基本上都是情节推动读下去,只在关键的几个地方查一下否则理解不了意思。

《China Daily》。每天买报纸,回家读。高三一年的报纸落了半米多高。最初的政治觉悟从那时起培养的。

高二开始停止使用中英词典,转而使用英英词典。当时我的水平不够使用韦氏词典,就买了一本 《Longma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1700+页。后来这本词典的几乎每一句话我都读过至少一遍,每个单词都看讨几遍。

本科开始,《GRE红宝书》。我买的盗版红宝书,对不起2021年的教培业真男人、北大学长、前东家老板俞敏洪同学。不过这不妨碍我把这本完完整整背下来了。后来GRE国内考试verbal 730分,加入了陈琦的小牛人俱乐部。当时一并进去的同学们,现在大多发展得都很好。

本科学会了看韦氏词典。不愧是韦氏词典,用最复杂的语句和词汇解释最简单的词汇。这个过程极大地增进了我对于英语同义词、反义词的理解。

本科还还背了 《Merriam Webster - Pocket Edition》 ,500+页,每个单词的解释都非常难懂。最后达到的效果是看解释不再头晕,能精确理解其意思。

本科的选修课上了 《世界历史》,推荐读物有本《全球通史》,我买了英文版的读完了。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读到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时候的震惊,也深感身为人的认知的局限性。

和很多后来出国读phd的同学一样,本科的很多门专业课,如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分析力学等上课的时候我直接用英文的教材学的。

当然,还有初中时期上过的那个李阳疯狂英语,以及本科上过的新东方GRE和托福课。

可能还有其他的,我记不清楚了。也不关键吧。

再次声明,这些对于当年我所处在的环境而言只是基本操作,还有更多更牛的人的故事吊打我的,没有人家授权,就先不写了。

现在回想,学英语到最后剩下的的就是背单词、背搭配、背例句、背文章。但是背不是目标,只是方法,最终的目标是形成成体系的知识网络。我们古人说的熟读成诵,即出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我学了英语之后多年才意识到,熟读成诵其实就是通过声音和口腔鼻腔的肌肉活动刺激神经网络的牢固建立,其优势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只需要下死功夫故而适用于大多数人

具体到英语,或者大胆一点说,语言的领域,基本的单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成体系的表达方式也需要背,人的发挥空间在于利用人脑的神经网络复现(reproduce)和外延(extrapolate)已有的表达方式,发挥的准确程度和创造力取决于基础网络的连接度和稳定性

这一段关于理解、记忆和人脑的讨论并非具有科学的证明或者证伪,只是我从个人经历中提取出来的、能解释我的经历的抽象概述。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大家讨论。

本科我还学了日语,学习的过程比英语顺利很多。回头思考主要原因:

日语汉宇和中文一样或相似,天然存在很多高质量推断链接。

日语在动漫、歌曲、小说中对我的曝光度很高、很频繁,远胜于早期英语的情况,更容易刺激大脑建立链接。

学习英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使得学习日语过程中避免了很多坑。

到了学习德语,嗯,我有自信说如果我和大一德语系的孩子们一起从零学德语,我一定也不会是差生。主要原因:

德语和英语有很多很相似的单词,我的英语已经足够好,足够帮助我快速建立链接。

过往经验导致我知道最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

嗯,如果你问我,怎么总结出来这点的,我只能说,其他的各种方法、手段、策略我都试过之后,发现只有这个是长期以来无条件适用而且效果最好的:能够在最短的自然时间内建立并强化知识网络。

但是这种方法很可能只适用于网络结构中的逻辑关联不算很强烈的领域,如语言。对于强依赖于逻辑的领域,这种熟读成诵的方法就不是很有效率。比如数学、物理等学科有那么多公式,这些公式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记忆的。比如这个在处理球面边界中常见的球谐函数加法公式:

其中的系数c(l,m)具体表达式可以用的时候查表,但是这个公式形式是需要记忆的,且其几何意义是球谐函数更换坐标系基础角度的变换可以表示成同阶原坐标球谐函数的线性叠加。显然,这样一充满细节的、复杂的公式是无法熟读成诵的。更现实的方法是结合推理过程和几何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好,学习语言到此为止。再来看学习音乐理论和乐器。

大一次联谊,我们班有个男生(后来去美国读哲学博士,真·doctor of philosophy)弹了一首押尾光太郎的 《Wind Song》。

当时我就觉得,哇塞,原来会弹吉他,真的是女生看着心动、男生看着羡慕啊。于是就想去学。当时我去找高中同学要了一把他初中兴趣班用的吉他,然后找那个弹 《Wind Song》的同学教我。他从小弹,看了一下我的基础 (零基础),就扔给我一本吉他教材,说就照着这个了单就行。我一边尝试,到拿不准的(比如图中画着手的形状,那真的就是个形状而已),就去找真人问问。哦,原来,指甲要这么放,搭在弦上的时候力度大概这样,角度大概这样。那时候没有B站啥的,学一门乐器就得招人问。再往后,我就开启了手指磨茧子、烂掉、再磨的循环。我的指甲和肉连接的部分很长,左手按弦有时候会把手机尖端的指甲和肉强行分开,疼得离谱。啊咧咧,人家怎么看着不疼呢?哦,他们指甲都很短。原来,我按弦不稳,有一部分原因是需要手指尖端垂直按弦但是我的指甲太长。指甲与肉的结合部太靠前。但我又迟迟不敢自己主动掰开这部分,就硬是熬了很多年,一点一点的把左手指甲和肉的结合部向后推了大约2mm。每次推开一点点都疼得不行,但是几年之后我的左手再按弦能比较稳定了。

我去观察很多成熟吉他手,发现他们的左手指头能做出很多我看着匪夷所思的动作。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是不是就是童子功,后来我就想,那么所谓的童子功到底是什么呢?我就去试着做那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动作,做不到的地方就用右手掰开,固定住左手,然后放开右手。哇,一下子就感觉到左手小臂有肌肉绷不住。然后我就意识到,原来,左手手指做不了很多动作,跟小臂的肌肉有关。于是我就去找按摩的书籍,以及一些解剖学的资料,简单地看看,发现其实就是肌肉、筋膜这些东西。有太多的肌肉平时不用萎缩了,筋膜僵硬了。要想练出来,需要撕破筋膜、撕裂肌肉。所以,完全可以自己制订一套训练计划,像keep那样,自己训练自己的左手肌肉。额。。。好吧,至少我明白了,如果要成为专业一点的吉他手,需要做些什么了。但是到那个程度,我决定适可而止〞 ,因为这不是我的人生主线条,只不过是个娱乐。而且,我已经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快乐。

这个过程,讲述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是需要琢磨的。最大的难点是很多时候想不到。比如说,我也是过了很久才突发奇想通过固定左手姿势、放开右手来暴露可能的问题的(那时候还么意识到小臂的肌肉可能需要锻炼)。而这种突然发现,或者叫顿悟,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快感这个词还是贴切的。就像打游戏、debug一样的。估计当时我的体内有什么生化反应导致我有这种快感。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失,但是我的情绪记住了这种快感,以后我就知道,这种类似的行为和过程能让我有这种快感。

这个爽有点像网癮少年 打了一宿dota赢了终于赢了一把之后的感觉,不是一天挣了208万,胜似一天挣了208万。又过了些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点,如果我能够主动的操作和控制我获得这种快感 的来源,并且让其督促我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就能非常高效地控制我自己的行为和导向。在这里,学习和幸福、目标等话题建立了联系。想让我自己变得更好,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长期目标。

为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营造和设立一个个微小的场景,使我能在每个场景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即时的反馈,并且形成非物质、努力之后变得比以前的自己更好的的快感。

确保每个场景与长期目标基本一致,如果有偏离,要及时停止能带给我快感的场景。

这里的核心在于第二条,创造能制造心理和逻辑反馈的微小场景。

游戏的关卡设计,是不是就是这样子?一上来就会给玩家一个目标,教学关都很简单,而且做对一个动作就有个红色的+1、打钩✅以及大写的Mission Complete等的视觉听觉提示给予玩家即时的心理奖励,以正反馈(positive reenforcement)激励玩家,保持玩家持续且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投入。

这个过程中,玩家一旦上钩,就会出现不吃不睡的状态。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心流,mind flow。学习这类高度脑力、创造力的工作对于机械的、无心流的投入时间的需求量很低,对于高精神投入、心流状态的投入的需求量很高。

这里不加详细论述地列出几条观点:

脑力劳动中的大部分价值源于创造性,而创造性的来源是劳动者的心流状态。

脑力劳动过程中,非心流时间的占比高于一个阈值的话,心流部分的劳动产出会受到明显压制不同行业可能不同,个人经验中读物理phd70~80%,写代码50~60%。

体力劳动不像脑力劳动一样主要依靠心流创造价值,但是改进生产方法的根源一般来源于劳动者的心流状态。故而这部分虽然从时间上看占比不高,其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学习不是打游戏,没有人能提前为你量身定做设计出来。你需要自己有意识的操控自己,人为地、刻意地、可重复地制造心流。对于还没完全明白很多道理的孩子,这个过程非常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结果就是把孩子送到了一个又一个单纯用于缓解家长自身心理焦虑的辅导班,让孩子在过小的年级、在不知道为了什么的情况下、为了不知道是谁的目标而假装奋斗着,除了极少数天资聪颖跑出来的,其他孩子都没有得到一份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因材施教的待遇的童年,更没有机会体验对于学习而言最关键的心流。借用某位著名教授的话说,我们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之前看过一个TED演讲,说一万小时定律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是一万有效小时。那个演讲中有效的含义就是时间段并且具备对于猜想假设的实验性反馈,我在其上加入了对于人心理的影响,形成了以上的观点。

至于说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领域建立这个循环,则是每个领域的学习者、教学者和从业人员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不但不存在一个每个领域统一的解法,甚至对于每个人可能情况都不相同。

总结一下,本文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的第一关的心态。

第二关是要意识到心流的重要性。

中途穿插了一些案例,批判地评价了几个常见的观点,并针对其中批评点提出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前两天看到一个说法,大意是,我出生时就有的都是理所当然,我15-35之间出现的都是进步的,我35岁之后出现的都是反动的。我已经经过了第一阶段,正在经历第二阶段。我们如此的努力,就是为了在迈入第三阶段的年龄时可以依然保持第二阶段的精力和好奇心。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3994

“学习和心流——从高考到高发际线” 的相关文章

男人遭遇脂溢性脱发怎么办?

男人遭遇脂溢性脱发怎么办?

脂溢性脱发是指头皮会因为脂溢性皮炎的产生并且导致脱发,那么脂溢性脱发怎么办呢?不妨来看看下面推荐的一些烦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方法吧,从生活方法到治疗方法一个也不落。 脂溢性脱发怎么办...

头发到了秋天最容易变“落叶”,营养跟不上分分钟脱发

头发到了秋天最容易变“落叶”,营养跟不上分分钟脱发

秋高气爽,一扫暑湿,但也有人苦恼,就是出现大量掉发脱发的朋友们。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脱发的人会悄然增多?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为何会出现脱发? autumn 中医认为...

如何检查和判断脱发的严重程度?

如何检查和判断脱发的严重程度?

雄激素性秃发,又叫做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脱发,早秃。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5亿脱发患者。 脱发虽然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不小的压力:社交,找工作,特别是找对象时...

雄激素脱发无非三种证型——名老中医的不传之秘都是干货

雄激素脱发无非三种证型——名老中医的不传之秘都是干货

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类型,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中医药辨证论治常获良效。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是中医皮科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其认为本病多以先天禀赋不足、阴血亏虚为本,感受湿热之...

如何防止脱发中医教你护发

如何防止脱发中医教你护发

脱发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头疼的问题,脱发会影响生活和心情,爱美的女生都喜欢五黑靓丽的秀发,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如何防止脱发,如何治疗脱发及脱发的原因及治疗。一起来看看吧! 脱发的原因...

脱发、秃顶……到底是谁遗传给下一代的!

脱发、秃顶……到底是谁遗传给下一代的!

有句老话叫娘秃秃一个,爹秃秃一窝 仿佛孩子秃头就是爸爸的锅~ 那么,真是如此吗? 脱发和遗传到底有没有关系? 脱发是怎么遗传的? 遗传性脱发,究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