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药:到底在煎药前是否需要浸泡?如何讲究火候和次数?
中医经典《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药材的品质很好,按照医生的处方认真准备,但如果煎药的人不专业,煎煮过程中粗心大意,水火配比不合适,火候掌握不准确,那么药物的疗效也会受到影响。为了确保中药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医生应该向病人清楚地说明正确的煎煮方法。上次我们讲了器具和用水,今天我们讲讲浸泡、火候和次数。
一、关于煎药的煎前浸泡
如果你想让药材在煮煎前充分释放有效成分,那么在煎煮前适当浸泡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浸泡直接煮,药材表面的淀粉和蛋白质会膨胀,阻塞毛细管道,导致水分难以进入药材内部,有效成分也难以扩散到外部。而浸泡可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同时缩短煮煎时间,避免过长时间的煮煎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和破坏过多。
一般来说,大多数药材最好用冷水或温水(25℃-50℃)浸泡。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适用于大多数药材,而种子、果实类的药材则需要浸泡1小时。在夏天气温较高时,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二、关于煎药的煎煮火候
煮药时,要控制好火候,也就是火的大小和煮药的时间。如果火太大或时间太长,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使药效降低。
一般来说,煮药要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慢煮。这样可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同时又避免药汁溢出或者煮干。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物,可以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左右。对于一些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物、骨头、贝壳和甲壳类药物,可以用小火久煎(大约60分钟)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一般来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左右即可。
三、关于煎药的煎煮次数
中药通常需要煎煮二至三次,具体要看是什么样的中药。如果是较为珍贵的中药材,比如人参,建议煎煮三次。煎药时,有效成分会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液中,然后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再扩散了。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必须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以使得有效成分继续溶解。
有人进行了测量,发现第二、三次煎液中仍含有很多有效成分,所以将第二、三次煎液合并可以得到更多的煎出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避免浪费,建议一剂药最好煎煮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