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中的这些常用中药你认识吗?
药膳在我国有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历史,药物与食物的恰当融合使食借药力、药助食功,既可防病于未然,又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先秦到清朝的药膳专著多达三百余部,有专门记载药用食物的如《食疗本草》,有介绍药膳方的如《饮膳正要》,有收录可食用野草的如《救荒本草》等等,发展、完善至今食疗药膳已经逐渐成熟,《中国药膳大辞典》作为我国第一部药膳大型工具书便应运而生了,书中记载的药膳方多达7368首!如此汗牛充栋的药膳,该从何学起、做起是好呢?首先来认识一下药膳中最常用的中药吧。
在《中国药膳大辞典》等七千余首方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中药有26味,它们分别是:大枣、枸杞子、当归、山药、甘草、黄芪、茯苓、陈皮、薏苡仁、人参、川芎、地黄、白术、杜仲、党参、菊花、干姜、龙眼肉、石斛、麦冬、丹参、莲子、肉桂、山楂、山茱萸和肉苁蓉。通过下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查阅到各药的性味与作用。
药名
性味
分类
功效
大枣
温 甘
补气药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枸杞子
平 甘
补血药
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
当归
温 甘、辛
补血药
补血调经 活血止痛
润肠通便
山药
平 甘
补气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
甘草
平 甘
补气药
补脾益气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
黄芪
微温 甘
补气药
补气健脾 升阳举陷
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
托毒生肌
茯苓
平 甘、淡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 健脾 宁心
陈皮
温 辛、苦
理气药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薏苡仁
凉 甘、淡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 健脾 除痹
清热排脓
人参
微温 甘、微苦
补气药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 安神益智
川芎
温 辛
活血化瘀药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地黄
寒 甘、苦
清热药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白术
温 甘、苦
补气药
益气健脾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杜仲
温 甘
补阳药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党参
平 甘
补气药
补脾肺气 补血 生津
菊花
微寒 辛、甘、苦
解表药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干姜
热 辛
温里药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龙眼肉
温 甘
补血药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石斛
寒 甘
补阴药
益胃生津 滋阴清热
麦冬
微寒 甘、微苦
补阴药
养阴润肺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丹参
微寒 苦
活血化瘀药
活血调经 祛瘀止痛
凉血消痈 除烦安神
莲子
平 甘、涩
收涩药
益肾固精 补脾止泻
止带 养心安神
肉桂
大热 辛、甘
温里药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引火归原
山楂
微温 酸、甘
消食药
消食化积 行气散瘀
山茱萸
微温 酸、涩
收涩药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
肉苁蓉
温 甘、咸
补阳药
补肾助阳 润肠通便
总结说来,这些中药多为性平或性温之品,占70.4%,其药性温和能长期食用,主要为滋补气血、补火助阳、温里散寒之物;寒凉之品相对较少,仅占22.2%;还有少数大热之品,占7.4%,为较常用的温里散寒之物如干姜和肉桂,同时也是常用的调味品。从药味上看,药膳常用中药多味甘,占81.5%,从口感上容易为大众所接收,同时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多有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补气药在其中是最多的,其次是补血药,即是《神农本草经》中属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的上品药。
了解了这些药膳常用中药的寒热偏性和功效,在面对诸多繁杂药膳食谱时我们就能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特点以及季节、地域因素,来大致判断自己适宜哪些药膳方,不至于被纷繁复杂的宣传营销迷花了眼。
参考资料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
谭芳,陈雅林,彭勇.药膳源流及药膳常用中药的归类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09):1021-1029.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周宇馨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