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亏虚,如何补起来,是食补还是药补呢,补气血的中药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呢?
微信公众号:楷林健康(ID:kailinjk)
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不能依靠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完成生产,传统 炙炒
煅蒸煮焯等工艺是千百年中医药的积淀精髓,唯严尊古方完成方能达效。
楷林健康源于种植,精于炙,煅,蒸煮……只做传统的药材饮片。
-------------------------------
气血不足,又称气血两虚,气血两亏:气虚是指由于气的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所致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低下;血虚是指因血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养而出现的一系列的反馈。表现为头晕目眩、身体乏力、自汗、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常见的情况就是睡眠质量变差,体弱,可能还会出现经期不调的症状。可以通过食补或者药补的办法调养气血。那么吃什么才能很好的补气养血呢?
气血不足是中医术语,需要补充。可以从锻炼、饮食、药物等方面补益气血。平时多参加户外活动,制定相应的锻炼方案,适当的运动会提高身体素质。饮食方面多食用有营养的食物,比如当归羊肉汤、乌鸡汤、红豆等。平时可以用一些中药来调理如:当归、人参、黄芪,西洋参等泡水喝,嚼服西洋参含片、每天适量阿胶等。气血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食疗养生汤如:归脾汤,八珍汤等来调理。日常按压血海、足三里等穴位也有辅助的作用。
无论食用什么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指导下辨证施药。
中药补气血药材有哪些
临床上补气养血的药物用得比较多的,
首先说一下补气的药物,有党参、人参、黄芪、太子参、西洋参等。
补血的药物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元肉等。这些中药主要用于气血虚,症见气短自汗、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唇舌色淡,月经量少等。根据中医理论,气血互根互用,相互滋生,所以临床上治疗气血虚时,补气和补血的药物经常相互配伍。
中药补气血药材有很多,如以下几种:
1、黄芪具有良好的温补气血的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2、大枣具有良好的补血生津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3、山药具有良好的补气血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4、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功效;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5、当归有补血效果;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6、桂圆(龙眼肉)益心脾、补血气。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同时在饮食上可以多吃补气血的食物,例如红糖、枸杞、胡萝卜、猪肝、芝麻、黑豆、乌鸡、苋菜、菠菜等食物。
无论食用什么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指导下辨证施药。
中医认为气和血都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和精微物质。
气具有固摄、防御、推动、温煦和气化作用,如果各种原因导致体内出现气虚症状,人就会表现出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胸闷气短、纳差,食后腹胀、便溏,甚至大便中夹杂有不消化食物等症状。
血是由营气和津液所化成,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果出现血虚证,则会表现为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心悸怔仲、烦躁、失眠、多梦,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情况。如果明确判断属于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可以服用上述药物来达到补气养血的效果。
无论食用什么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指导下辨证施药。
女人补肾补气血的中药
女人补肾、补气血的中药有很多,如党参、黄芪、白术、西洋参、太子参、川芎、当归、白芍等,以上中药均有补肾、补气血的作用。如果患者有肾虚及气血两亏,可以应用以上中药来加减治疗。也可以应用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八珍汤等加减治疗,以上中药方剂对气血不足、肾虚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女人在补肾、补气血应用中药的同时,饮食还应该注意可以吃补肾及补气血的食物,如鸡汤、大枣、莲子、芡实、动物内脏、猪血等,以上食物均有补肾、补气血的作用。
男人吃什么药能补气血
男性可以吃中药或者是中成药进行补气血治疗。中药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川芎、阿胶、鸡血藤等,具有补气血的作用。此外,还有非常多的中成药,比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驴胶补血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复方阿胶浆等。临床具体服用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如果身体出现发热、感冒、上火等情况时暂时停止服用。
无论食用什么中药,最好是在中医的指导下辨证施药。
【免责声明】:本篇图文内容选自网络,参考蒲公英《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有来医生、39问医生、云南中医、《黄帝内经》养生宝典、中医百科等资料,由我们收集并整理,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意见以及观点;其版权、著作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转载、收集或刊载此文的目的在于分享和传播养生知识。如有标注错误、侵权或不同意在本站刊载,敬请及时告知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及时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温馨提示】
若文章涉及相关食用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不作处方或配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用法用量根据个人体质及口感而定,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如果您有需要,敬请相应专家医生(医师)为您开方用药。
敬请关注楷林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kailinjk
每天与你分享健康资讯、养生常识,健康心语、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生活常识、产品推荐,新闻动态,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哦!
你点了吗?看过的人都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