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年度优秀论文名单出炉
2
25
《中医药文化》
恭祝诸位元旦快乐!
《中医药文化》
年度优秀论文(2023)
一等奖
先秦秦汉出土医药文物研究概述
张如青 郑 洪 应艳新
宋朝官修医学方书《太平圣惠方》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韩 毅
二等奖
骑竹马灸的医学原理新释
李永明
明清小说中喜脉诊断的叙事伦理困境
李远达
代综合本草编纂体例概说——后《本草纲目》时代的沿袭与突破
张苇航 韩 悦
三等奖
明清田赋药材税的形成及其演变
郑 洪
中医书籍史研究刍议
杨东方 陈一凡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
丁振国 张净秋
清代以来禹州药材市场发展与药市道地药材的形成
朱绍祖
在科学与道地之间:中药标准的人类学考察
杨慧宇 赖立里
一等奖
先秦秦汉出土医药文物研究概述
张如青
张如青,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导师,《中华医藏》提要编纂专家工作组专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特聘研究员,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医药文化》副主编。主持完成和正在推进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优秀图书奖等5项。出版《中医文献学纲要》(第一作者)等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要研究方向:出土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包括简帛医书、敦煌黑水城涉医写本等研究),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医学史与中医药文化研究。
【摘要】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先秦秦汉医药文物数量众多,相关研究已有较充分开展。关于出土医疗用具的研究比较系统全面,但仍存在缺乏界定标准的问题;关于出土药学文物的研究,多从物质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出发,也存在是否可供药用的不同意见;关于涉医汉画像石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对医药技术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对出土医药文物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系统性的考察,并更好地与医史文献研究的进展互鉴。
宋朝官修医学方书《太平圣惠方》
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韩 毅
韩毅,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医学史、瘟疫防治史、药物学史和中外医学交流史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7)、一般项目(201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等。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时期中医药著作域外传播与影响研究(2023)和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科技史专项项目(2024)等。出版专著《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方以类聚:唐宋类书中的医药学知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版)等。其中专著《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入选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第十届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优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介绍。
【摘要】《太平圣惠方》作为宋王朝官修的第一部医学方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医学方书,代表了宋代前期医学理论、临床医学诸科和方剂学知识发展的最高成就。该书曾在东亚地区得到积极的传播,先后由使者、僧人、商人等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受到朝鲜高丽王朝、李朝和日本平安、镰仓、江户时代医学家的高度重视。《太平圣惠方》传入朝鲜半岛后有刊本出现,但未能流传下来,其内容大多被抄入《御修医方类聚》之中;传入日本后不仅有宋刊本传世,而且还出现了天明五年和刻本、钞本、节选本和影印本等。朝鲜、日本学者撰写的目录学著作中收载了《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目录、卷数和版本信息;医家撰写的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太平圣惠方》中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证及其诊断学、方剂学、针灸学、养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药品生产和医学教育等。晚清及民国以来,《太平圣惠方》的日钞本又回流至中国,弥补了国内《太平圣惠方》文本中缺失的内容,在东亚医学文献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等奖
骑竹马灸的医学原理新释
李永明
李永明,医学、哲学博士,美国执照医师,皮肤病理专科医师及针灸师。著有《美国针灸热传奇》,提出泛穴现象、软针灸和硬针灸、气球理论等新理念,提倡以循证针灸证据重新认知针灸,经多年研究完成人体皮肤肥大细胞分布图谱,揭示了肥大细胞分布规律同穴位密度及微针系统密切相关。曾获世界针联首届天圣铜人奖,世界中联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摘要】骑竹马灸是指骑跨在竹竿上进行背部灸疗,是中国古代用于治疗痈疽的外治法,现已失传。关于为何要骑竹马的医学原理尚不明确,根据古医籍中背灸的图示、描述、艺术作品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证据,结合西方类似的传说、外科手术和麻醉的发展史,并分析会阴局部解剖和组织学结构及病理变化,对骑竹马疗法的医学原理提出了新的解释。指出骑竹马可能是中国古代在背灸及外科治疗痈疽病中所使用的一种隐晦地按压会阴穴及区域的方法,起到对患者体位设置、固定及镇痛的作用,因其减痛或抗炎等效果,骑竹马可视为穴位刺激麻醉辅助手术的雏形。
明清小说中喜脉诊断的叙事伦理困境
李远达
李远达,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叙事医学分会秘书长、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医学与古典文学。主持国社科后期资助和北京市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参与国社科重大项目等6项。在《明清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红楼梦学刊》《中国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红楼梦>补药叙事与明清温补风俗》等论文30余篇,参编国家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叙事医学》(2020)、《叙事医学课程思政指南》(2023)。专著《大观园的病根:红楼梦人物的身心困局》(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即出。
【摘要】喜脉诊断叙事挽结了医术、叙事、宗族与伦理诸要素,是探究传统医学叙事伦理困境的绝佳个案。《素问》《灵枢》等传统医学早期文本为临床医患沟通提供了原则性的伦理指南,而明清时代《红楼梦》《娱目醒心编》《风月梦》等小说和医案医话等叙事文本则为解决叙事伦理困境提供了具身性的医学情境。首先,上述文本呈现出医生受制于性别秩序等礼法习俗,无法准确辨证,难以兼顾病家颜面与宗族秩序,极易丧失医患互信,造成双输局面的叙事伦理困境;其次,叙述者将喜脉误诊归因于医患地位不平等、患者信息不全面、医生叙事能力差和医德缺位等缘由;最后,明清小说与医案还从讲脉清晰、曲为周全和挑战禁忌三个层次提出了破解叙事伦理困境的诊疗经验。喜脉诊断的叙事伦理困境破解对于叙事医学中国化之借鉴意义,可谓见微知著。
清代综合本草编纂体例概说——
后《本草纲目》时代的沿袭与突破
张苇航
张苇航,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长期从事中医文化学和医史文献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兼任《中医药文化》编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务理事、医史文献分会委员,第二批上海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主持与主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与市教委课题,发表代表性论文30余篇,整理出版与主编参编专著和规划教材多部,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完成的《上海地区馆藏未刊中医钞本提要》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著作类一等奖。
【摘要】清代本草书籍虽然在数量上占目前存世本草的近半,但中医学界对其学术方面的贡献普遍评价较低,尤其是在《本草纲目》这部影响力空前之巨著的辉映下,清代本草似乎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难有突破。但作为运用传统方法编写本草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的医药学家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寻求发展,并与近现代药物学进行了接续。从清代综合性本草的编纂体例出发,尝试探究后《本草纲目》时代医药界在本草理论和运用上的补充和发展,完善传统本草的历史脉络,并思考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等奖
明清田赋药材税的形成及其演变
郑 洪
郑洪,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学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孔子学会新儒医分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医学术史和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有地方向中央进贡药材的惯例。明朝时太医院将所需药材摊派给各地分别贡纳,药材土贡成为部分地区的额外负担。明后期一条鞭法改革后,药材土贡开始折银上缴,至清朝基本实现了白银化,但白银化后的药材税沿用实物土贡时的分配方式,在税理上具有显然的不公平性。药材税的演变折射着明清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古代财政思想中的某些弊端。
中医书籍史研究刍议
杨东方
杨东方,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伊尹文化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医古籍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以及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项成果《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鉴定等级为优秀,202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又获评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成果奖。另出版有《晚清散见宫廷医案汇编》《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等著作多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等奖项,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转摘或获奖。
【摘要】书籍史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提示当代中医学界应重视中医书籍创作、制作与生产、流通、阅读与接受、收藏与流传等生命周期全过程,对其中各环节加以关照,并从医籍出发,以联系的目光看待其背后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重内涵,从而拓展医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以医籍为中心,历时性与共时性皆具、海内外各场域兼及的多维交互网络。
《神农本草经》成书考
丁振国
丁振国(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硕士毕业,主要从事中医古籍整理研究。
张净秋
张净秋(通信作者),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医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燕京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等。曾主持国家级、局级课题10余项,出版论文、论著30余篇(部)。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等职。
【摘要】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问世,有关古书成书的讨论越发热烈。结合新的理论观点,借助出土与传世文献的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神农本草经》成书过程、文本状貌更为细密的探究成为可能。该书是以早期本草类文书为基础逐渐生成的,这反映出早期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古书出现在东汉后期,之后的魏晋南北朝300余年,本草著作蓬勃发展。其间《本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其一,书名众多;其二,出现同书异本、同名异书现象;其三,《本草》的整理和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对于《本草》作为经的确立、定本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南朝梁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集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文本。《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其经典化历程展现出士人对技术类文本所持的一种尴尬态度和折衷处理方式。
清代以来禹州药材市场发展
与药市道地药材的形成
朱绍祖
朱绍祖,历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医疗社会史研究。
【摘要】禹州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不仅本地药材资源丰富,而且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禹州丰富的药材资源虽不构成药市形成的决定因素,却为药材市场交易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来源。清中期以后,禹州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种植区,药材产量颇为可观,以禹白芷、禹南星、会全蝎、禹白附子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在禹州药材市场发展中逐渐形成。然它们并非完全产自禹州,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产自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到药市道地药材的建构之中。清代以来一些著名药市的药材种植乃至道地药材的形成多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现象,要重视市场机制和人文因素在形塑药物观念中的作用。
在科学与道地之间:
中药标准的人类学考察
杨慧宇
杨慧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人类学、公共卫生治理。
赖立里
赖立里(通信作者),任教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要在文化人类学理论视野下同时关注当代前沿的医学科技以及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兴趣为传统知识的现代转型、科学技术与社会、医学多样性等方面。著有Hygiene, Sociali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中国当代农村的卫生、社会与文化,2016年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Gathering Medicines: Nation and Knowledge in China’s Mountain South(上山采药:中国西南的民族、身体与知识,2021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摘要】通过对中药从业者的实证研究发现,中西药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完全以西药标准来规训中药是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权力,其造成了传统被摒弃、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未能解决等中药发展的困境。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更需要以平等、取长补短的态度对待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将西药有效成分的标准与中药的传统性状、道地标准等结合起来。由于目前仍存在某些中药传统知识无法规范化的问题,中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自身优势、应付外界变化、解决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以获得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中医药文化》编辑部
撰稿编辑:朱传磊
排版编辑:桂 圆
往期精彩
- 驻颜 -
- 病痛 -
- 科普 -
- 文化 -
- 品诗 -
期刊信息
点在看,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