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药谷”识中药】健脾益气,祛痰止咳——甘草
【中药名】甘草(gān cǎo)
【别名】蜜甘、甜甘草、国老、美草、蜜草、黑根草、灵通、灵通、甜草、粉草、甜根子、棒草
【科属】为蔷薇目、豆科、甘草属
【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及含盐分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质草原。甘草野生原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药用部分】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 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甘草药材呈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有粉性,切面形成层呈色环状,常有裂隙,木质部浅黄色,有时呈偏心性。根茎表面有芽痕,切面中心有髓,气微,味甚甜而特殊。
药用功效
健脾益气
本品主归心经,善于补心气,益气复脉,为治疗心气不足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作为辅助药治疗牌胃气虚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
祛痰止咳
本品生用善于祛痰止咳,炙用则能润肺止咳。单用即有效;用治寒热虚实多种咳喘证,有痰无痰均可配伍应用。
缓急止痛
本品甘缓,善于缓解拘挛而止疼痛。为治疗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的要药,每与白芍相须为用,即芍药甘草汤。
清热解毒
本品善于解毒,既能解火热之毒,又能解药食之毒。常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等多种热毒证。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单用甘草治之;也可与绿豆或大豆煎汤服,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调和诸药
本品甘味浓郁,得中和之性,在古今方剂中广泛应用,既能缓和药物的毒性、烈性,减轻毒副作用;又可调和脾胃,避免伤中;还可矫正方剂中药物的异味,便于服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
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甘草多糖类等。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病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传统方剂
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剂量:甘草(12g),干姜(6g)
煎服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剂量:甘草(6g),麻黄(6g)
煎服法: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
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主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剂量:甘草(12g),芍药(12g)
煎服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心烦,微恶寒,腿脚挛急,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古籍记载
明朝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说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明朝张景岳《本草正》言: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古代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生于南朝梁时期的医家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称。
甘/草/的/禁/忌
1、禁忌人群:体内湿盛胀满者要禁止服用甘草 ,因 为甘草能助湿气使人腹胀,服用后可能会加重患者 病情。甘草味甘,呕吐患者服用甘草可能会加重病 情,因此呕吐患者也不能服用甘草;
2、禁忌药物:甘草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远志、鹿茸等中药材同用,否则可能会发生药物反 应,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甘草也不宜与硫酸奎 宁、硫酸阿托品、盐酸麻黄碱等西药同用,可能会产 生沉淀,影响药效的发挥;
3、禁忌食物:服用甘草时不能与猪肉、菘菜、海菜、 河豚等食物同食,因为甘草可能会与上述食物发生 反应,产生对身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来源:黄山健康职业学院
注:文章仅为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不作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