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越吃药身体越差,有人在她的药里动了手脚,薛宝钗发现问题
林黛玉有两大遗憾,造成了她短暂一生的最大悲剧。一是父母双亡无人做主。二是身体太差,不能自主。两点原因致使她与贾宝玉的感情没有着落,忧思如焚更加剧身体负担,最终在十七、十八岁时泪尽而亡。
林黛玉之死,从晴雯、香菱来看,都属于被消耗而死。虽然她在贾府,贾母为她配制各种好药,却最终没能挽救她的性命。
不过,让人奇怪的也就在这药上,明明都是好药,为什么林黛玉却越吃药身体越差?除了心理因素之外,有没有可能有人在她的药里动了手脚?原文对此有伏笔,林黛玉的药确实有问题!
《红楼梦》很多次提到了药。但几乎都与林黛玉有关系。但最要关注的,其实是晴雯生病。
晴为黛影,晴雯影射林黛玉。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一节,就提到她的药有问题,是最重要的伏笔。
晴雯由于热被窝起来穿得少出门被冻到,引发重感冒。贾宝玉派小厮去请太医,结果她的药就经过了两次调整药方,问题也出在了药方里。
首先,晴雯一个丫头生病,太医院有名的太医不愿意大冬天的跑来。便让初来乍到的胡太医过来。
胡太医不清楚贾宝玉的性格和贾家的情况。见晴雯的病情来势汹汹,就给下了一个药方,其中就有枳实和麻黄。
严格来说胡太医这个药方没问题,适当用点重药,虽说有点副作用,却可以药到病除。
胡太医是初来,想要展现医术高明,也是当时行业潜规则。
然而贾宝玉认为女儿禁受不起枳实和麻黄,说是虎狼药非要换太医,于是王太医又来了。
二,王太医太熟悉贾宝玉的性格,看人下药方,果然减轻了用药。让贾宝玉满意了。
可问题是晴雯吃了药效果微乎其微,还赶上病补雀金裘,熬夜伤身,反而留下了病根。
原文有两个细节说明了问题:
一是晴雯骂王太医的药不好用。
二是晴雯补好雀金裘时,正是寅时,暗示她患上了寅时病,也就是伤了肺。
晴雯最终极可能是肺疾反复发作要了她的命。王夫人说她是女儿痨,更可能是肺炎。
如此回头再看晴雯的虎狼药事件,就会发现问题。
胡太医的药过猛,却更对症。
王太医的药过轻,才是杀人于无形。
如果晴雯吃了胡太医的药,估计不会酿成肺疾寅时病那么大症候,也就不会死。
作者借晴雯的病,影射林黛玉的病,王太医恰好就是林黛玉的专用医生。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那一回,薛宝钗也指出王太医的药有问题。
(第四十五回)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很多观点借此剖析薛宝钗不安好心,送给林黛玉的燕窝和洋糖有问题。其实错了方向。
薛宝钗都懂得道理,王太医能不懂?
既然王太医更擅长,为什么不给林黛玉换药方?任由人参肉桂这些大补的药大量进了林黛玉的肚子里?
要知道补品太多毒如砒霜,林黛玉身体越来越差,肯定与王太医的药方有关系。
那么,王太医是不作为还是故意为之?从他也姓王就露出了一些端倪。
第二十八回还有一个重要线索。
(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王夫人给林黛玉换了一个太医,换了药方。贾母见不好,又用回了王太医。
事实上两个太医都有问题。王太医不说了,本是贾家最好的太医,他的问题最大,相当于要看着林黛玉吃死自己。
鲍太医也有问题。曹雪芹故意给取鲍姓,就像鲍二家的一样,代表了臭的意思。
《孔子家语·六本》: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太医的医术和药都不是好的,还不如王太医。
如果结合日后胡太医用虎狼药害了尤二姐,则难免让人产生一定的疑惑。有时候害人不一定下毒手。比如给孕妇一直进补,就是个毒招。当然,这些是题外话,不多赘述了。
林黛玉无依无靠,林如海生前为什么不替女儿安排,与贾宝玉定亲?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点赞、收藏、转发和赞赏一样重要!
注:请帮忙点击右下角在看图标,让更多人看到君笺雅侃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