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病的功能有哪些?
中草药治病的功能有哪些?
一切植物病害发生发展,都意味着机体的阴阳,邪正的消长,表现为机体的盛衰,抗逆功能的失常,反映出来病理的状态,即为症状和体征。药物的基本作用是除病邪,消病因和补虚扶弱,增强植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消除阴阳的偏胜,重建、恢复、协调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正常。植物体阴阳失衡者,是由太过不及而失常;实则太过用药以泻,虚则不及用药以生补,整体需求趋于平衡以利长生。
药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适应、适当,适量和应用范围,如黄芪补气虚,连翘疗疮毒,老鹳草治疱疹真细菌毒,蛤蟆草治肺病止咳等功能。这是药物的各自偏性所产生,以药物之性偏纠正植物疾病阴阳之偏邪,使植物趋于生理相对平衡,这就是药物性能与药理的治病作用。
植物疾病的属性有寒热之症,病有虚实之别,病势有缓急轻重之分,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故药物有四气五味、五色、升降、沉浮,补泻之善恶。因此,了解熟悉药物之性能,是正确使用药物的基础前提。
性味是药物性能的两个方面,同存于药物一体之中,联系密切,是决定药物治病不同功能和主治的标志,因此性味结合,才能对药物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药物。如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药物有四气(性)不同。如同一温性药物有辛温(如苏叶、大姜)、酸温(如五味子)、甘温(如党参、白朮)、苦温(如苍术、厚补)、咸温(如蛤蚧、肉苁蓉);如同一辛味药物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荊芥)、辛热(附子)、辛平(佩兰)。性味组合相同的同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有别;性同味异,味同性异,功效上有相同、轻重和相忌之分:更有一性而兼两种味以上者,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但功效分主次,应按序列选择。药性克泻疾病之性,而财益印扶于植物之身,促使顺行者方为药物。
药物一般的性能规律是:凡药物植物春季开花,夏季果籽成熟者其性金,色白,味辛,数四九,治温湿之病;生水性植物之身。春花长夏果籽成熟者其性火,色赤,味苦,数二五,治风凉之病;生土性植物之身。凡药物植物夏季花开,长夏果籽成熟者其性水,色黑,味咸,数一六,治热凉之病,生木性植物之身;夏花秋果籽成熟者其性土,色黄,味甘,数五十,治冻伤火燙之疮及寒热之病,生金性植物之身。凡药物植物长夏花开,秋季果籽成熟者其性木,色青,味酸,数三八,治湿寒之病,生火性植物之身;长夏花开冬果籽成熟者其性金,色白,味辛,数四九,治温湿之病,生水性植物之身。凡药物植物秋季花开,冬果籽成熟者其性火,色赤,味苦,数二七,治凉温之病,生土性植物之身;秋花开春果籽成熟者其性水,色黑,味咸,数一六,治热凉之病,生木性植物之身。凡药物植物冬季花开,春季籽果成熟者其性土,色黄,味甘,数五十,治寒热之病,生金性植物之身;冬花夏果籽成熟者其性木,色青,味酸,数三八,治湿寒之病,生火性植物之身。
以上为传统而言,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药物的作用是所含有成分的生理效应。如辛味凉性药物含有挥发油、皂甙;甘味湿性的药物含糖类及一些营养物质元素;酸味温性的药物含大量有机酸等;苦味性热药物含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咸味性寒的药物有大量无机盐类等。
一、药物的升降沉浮功能
植物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表现出有叶片受湿而发黄,受凉而发红,受热而发乌,光泽不见;也有叶片发焦,叶边发黄,而是生理受热缺水所致;也有叶边发紧,叶片曲趋而生理受寒缺火所致等外表现象。还有受天热蒸发与根系供水不和,而尖顶萎蔫;还有植物主要根系伤害机体内营处不得愈合,流泻机体营养汁液而全株萎蔫;还有植物微根受伤,内泻不能自补而产生花果脱蒂,瓜果畸形尖锥、蜂腰、弯钩、大头、角果空萎等现象,这些表现就是升降沉浮的表现。
治疗这些病症,要求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以调整植物机体紊乱的部位功能,使之归于平和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扶正固本。
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质,一般辛甘、温热的药物多主植物的升浮、能升阳、发表、散寒、通叶脉、导管束、开窍气孔;如麻黄、桂枝、升麻、柴胡、羌活之类。苦咸、寒性的药物多主植物沉降、能清及毒而热泻下、利水渗湿、消积、导滞、降逆等;如大黄、芒硝、甘遂、枳实、苏子之类。从药物的轻重,质地来看,一般叶花质轻者,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桔梗、桑叶、菊花之类;种子、果实、矿石,质重者,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代赭等。
以上然非绝对,尚有例外,还须从各药物功效的特点来考虑,如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沉降,如芫荽子、苍耳子主升浮。总之药物升降浮沉,随大量配伍药物升降、浮沉而升降浮沉。因此除撑握药物的性能一般规律外,还要撑握药物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二、药物的归位
归位是指药物对于植物机体某些部位而言,药物的特殊功效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是说明对部位明显作用,对其他部位作用较少或没有作用,指明药效所在的用药规律。如桔梗、杏仁治疗植物花果及表皮伤害,故二者易被花果表皮吸收;在植物上治疗落花败果,是花果部位的疾病,故归位于花果、青皮、香附易被茎杆吸收,一故二者;在植物上治疗茎杆生长异常现象,是茎杆部位的病害,故归位于茎杆。
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归位学说的重要依据,药物的归位也可作为处方用药,随症加减选药的依据;药物归位与药物性味相结合,才能得心应手。一般是性温味酸的药物归位茎杆而发尖,性热味苦的药物归位尖而发叶,性湿味甘的药物归位于叶而发花果,性凉味辛的药物归位于花果而发根,性寒味咸的药物归位于根系而发茎杆。故植物五体对药物,植物根者水,茎蔓者木,尖者火,叶者土,花果者金。药物生助植物机体则吉则顺则成,药物克泻植物机体者则凶则逆则悖则败。
三、药物的补泻
植物机体疾病有寒热、有虚实之症,又分表里上下之位。虚指植物机体的精气不足,而产生的机体衰弱,生理机能减退的证候;实指邪气盛或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证候。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药物的作用也可归纳为补泻两大类。凡能扶助植物机体元气,改善机体衰弱现象的药物称补药,如人参、黄芪、白朮、熟地、枸杞子、冬虫夏草等;凡能祛除病邪而抑病理性机能亢奋的药物称泻药,如大黄、商陆、石膏、知母、黄芩、地憋等。掌握补泻是运用药物的重要方面,虽知寒热,不分虚实,不分补泻,难以达到愈病的目的,反而会促使病情的恶化。
一般药物性味生帮植物属性者,为补药类。一般药性味克耗植物属性者,或植物属性生药物性味,为泻药类。
四、有毒无毒,即有无副作用
药物能治疗植物机体疾病的同时也有副作用和一定的毒性,可能伤害植物机体的某一部位,而出现不正常性。若副作用毒害大于植物本身抗体韧耐时,能致毒而失常,甚至死亡。
药物的广义毒性:在传统药物文献记载中是指药物的偏性,它能调整机体阴阳偏胜,改变病理状态,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所以明代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有机之属也,所以养植物之正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植物性农药之毒,皆指功能与作用的偏性,或偏热寒,或偏温凉。
药物的狭义毒性:指近代医药著作中,所标志之大毒、小毒,大多指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用之不当可能导致中毒,使植物生理功能发紊乱;毒为病,以毒功毒不为毒;用药之偏,不应克泻而克泻,体无卸抗之能,乃为毒。产生不正常现象者叫做药物伤害,也叫毒害。
认识药物之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可以帮助理解该药物作用之竣烈或缓和,使能按植物病体的虚实、疾病的部位深浅,来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小苗有病用药要少要轻,大壮植物体用药要大要重。
同时可运用以毒攻毒的治疗原则,选择有毒性药物来治疗真、细菌引起的叶斑、叶霉、霜霉、角斑、茎杆腐烂、根腐烂、防冶虫害等病灾;但在选择有毒性药物时,必须了解治疗对象的属性,病害的五行属性;是否药物性味生植物属性及药物性味克泻病毒之性味,只有药物性味通关于植物与病害属性对峙的局面,才能用有毒有副作用的药物,否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