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持年治疗胃痛常用经典名方中的药物辨析
点击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编辑推荐语
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三首经典名方为例,较为详细地辨析了刘持年教授治疗胃痛处方中的常用中药。指出处方用药除了注重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和用药意义、功能、适应证之外,还应重视包括中药基源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内容,才能更加贴近和符合临床需求。
【摘要】分别从药物基源、用药部位、炮制规格、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辨析刘持年治疗胃痛常用经典名方四逆散、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中的中药,主要包括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附子、白术等,明确处方的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提出准确进行中药辨析,既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也是中医药有效传承的重要内容。处方中药辨析,既要结合主治病证进行分析判断,也要尊古纳今,充分考虑当前的临床和生产实际,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辨析,才能更加贴近和符合临床需求,真正促进中医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刘持年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曾师从著名中医药学家周凤梧教授和中医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周次清教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践。他始终秉承周凤梧教授提出的精于方,炼于药的诊疗思想,强调精通本草、深研方药,特别是对于处方中药物的辨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胃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病证多端,临床常见有寒邪犯胃、胃热炽盛、饮食积滞、肝胃气滞、瘀阻胃络、胃阴亏虚、脾胃虚寒、气虚寒热夹杂以及阳虚胃寒等不同证候。2022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了《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专家共识》,为中医脾胃系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依据。
刘持年教授临床善用经典名方治疗胃痛,每获良效。但他认为,与历代本草所载药物相比,目前某些经典名方中的药物品种已经发生了变异,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基源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方面,如果临床医生不重视药物以上相关特性的辨析,就会直接影响经典名方临床疗效的发挥。基于此,刘持年教授提出,应以历代古籍中的记载及演变为依据,尊古而不泥古,并以现代标准为参照,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辨析,这是准确、合理应用经典名方的前提。
本文拟以刘持年教授治疗胃痛常用之《伤寒论》四逆散、半夏泻心汤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为例,对方中药物进行深入辨析,以供临床参考。
1 四逆散药物辨析
《伤寒论》四逆散,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组成,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刘持年教授治疗胃痛之肝胃气滞证,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痛连胁、按之较舒、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者,应用此方加味治疗,多应手取效。
1.1柴胡辨析
四逆散方中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临床炮制规格分别有生柴胡、炒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蜜柴胡和醋柴胡。不同炮制规格的药物在功效上亦有不同。其中生柴胡,清热解表作用较强,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证;经炒制后的炒柴胡,可以保证疗效,便于贮存;酒柴胡,可增强宣畅气血、升阳之功,多用于血瘀证及气虚下陷证;鳖血柴胡可增强养阴退热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蜜柴胡兼有润肺止咳之功,用于有汗兼有咳嗽者为宜;醋柴胡则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多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腹胀痛、月经不调等。
柴胡一般用5~30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也可以适量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柴胡不同功效的发挥与其用量大小密切相关,如解热时多重用生柴胡,一般为15~30g;升阳时用量宜小,5~10g即可;疏肝止痛,则取中等用量,10~15g为宜。真阴亏虚、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应禁服。
通过以上辨析可知,四逆散用治胃痛肝胃气滞证,处方中宜用醋柴胡,用量取中。临床常配伍香附、砂仁等理气和胃之品,以增强疏肝行气、和胃止痛之功。
1.2芍药辨析
芍药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卷三,列为中品,未有赤、白之分,至晋代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的芍药究竟为白芍还是赤芍,历代医家认识有异。有关中药源流的考证结果,认为张仲景经方中的芍药为现代的白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中,芍药甘草汤、真武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三首经方中的芍药均为白芍,这也提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的芍药为白芍是目前业内普遍认同的观点。
白芍药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古代产于杭州,名杭白芍,简称杭芍,品质较佳。目前主产于安徽亳州,名亳白芍,产量最多。其炮制规格有生白芍、炒白芍、土炒白芍、酒白芍、白芍炭、醋白芍。其中生白芍既可养血滋阴,用于血虚诸证;又能平抑肝阳,用于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等。炒制后的白芍药性稍缓。土炒白芍可增强和脾止泻之功。酒白芍,具有和中缓急止痛作用,多用于胃脘挛痛,《名医别录》言其能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白芍炭长于止血止泻。而醋白芍主入肝经,可敛血止血、柔肝止痛。
白芍煎汤内服,一般用至5~10g;也可适量外用,煎水浸渍,研末敷。若用于挛痛、急痛,用量宜大,可用至15~30g。阳衰虚寒之证不宜应用。
综上可见,胃痛肝胃气滞证应用四逆散治疗,处方中宜用醋白芍,取其柔肝止痛之功,配伍柴胡、香附、枳壳、砂仁等,则体用兼顾,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更佳。
1.3枳实辨析
枳实、枳壳同出一物,均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果实,枳实为5~6月间采摘的幼果;枳壳为7~8月间采摘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则内厚而实名枳实;熟则壳薄而虚名枳壳。枳实性苦而速,枳壳性和而缓。现今多数医家认为四逆散所用枳实,实非今之枳实,而是枳壳。明确这一点,有助于加深对该方原意的理解和临床有效运用。
枳壳临床的炮制规格有生枳壳、炒枳壳、蜜炒枳壳、盐炒枳壳以及麸炒枳壳。其中生枳壳长于理气宽中、消滞除胀,多用于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炒枳壳可缓和药性;蜜炒枳壳不仅缓和药性,更长于补脾而益胃;盐炒枳壳则缓和枳壳的辛燥之性;麸炒枳壳在缓和其辛燥之性的基础上,专于理气健胃消食。需要指出的是,生枳壳、炒枳壳、麸炒枳壳临床常用,蜜、盐炒者则较少应用。
枳壳内服,多用5~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热敷。虽枳壳力缓,但临床体虚久病者、孕妇仍应慎用。
鉴于以上辨析,用四逆散治疗胃痛肝胃气滞证时,处方中枳实宜用麸炒枳壳,与醋柴胡配伍,增强其理气和胃之功。
1.4甘草辨析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其炮制规格有生甘草、炒甘草、炙甘草(蜜甘草)三种。生甘草长于清热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调和药性;炒甘草可保证药性,便于贮存;炙甘草经蜜制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为胜,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所致之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兼能调和药性。
甘草煎汤内服,用量为5~10g;也可适量外用,煎水洗渍,或研末敷。临床使用需注意,除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外,甘草还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应用。
四逆散用治胃痛肝胃气滞证,方中所用炙甘草应为蜜甘草,与醋柴胡、醋白芍、麸炒枳壳配伍,增强和胃调药之功。
综上所述,刘持年教授临床应用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证之胃痛,处方一般为:醋柴胡、醋白芍、麸炒枳壳各10g,蜜甘草5g。水煎服,或将上药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2 半夏泻心汤药物辨析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组成,用治心下但满而不痛之痞证。临床若患者有胃脘部隐痛或痞满、有灼热感、畏寒喜暖、神疲乏力、泛酸吐清水、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沉弦,辨证为胃气虚弱、寒热夹杂之胃痛者,刘持年教授应用本方治疗,疗效甚佳。
2.1半夏辨析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临床炮制规格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其中生半夏有毒,一般不作内服,可外用治疗疮痈肿毒之证,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清半夏毒性降低,长于燥湿化痰,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壅聚、咳痰不出等。姜半夏经姜制后,增强降逆止呕、温中化痰作用,用于治疗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等表现者。法半夏偏于祛寒痰、湿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之功,多用于治疗寒痰、湿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表现者。
半夏一般用量为5~10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外用多研末,水或醋调敷。因其性温燥,阴虚咳嗽、血证用之宜慎;治疗热痰、燥痰不宜单用,须配伍使用。半夏反乌头。
刘持年教授认为,半夏泻心汤用治胃气虚弱、寒热夹杂之胃痛,处方中半夏应为姜半夏,取其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之功;用量宜稍重,辛而散痞,滑能利膈,用为君药。
2.2黄芩辨析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炮制规格有生黄芩、炒黄芩、姜黄芩、酒黄芩、黄芩炭。生黄芩泻火解毒力强,多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乳痈、疮疡火毒、安胎等,《名医别录》载其可疗痰热、胃中热。炒黄芩可减弱其苦寒之性。姜黄芩能祛痰火,治泻痢;酒黄芩偏入血分,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肤之湿热,同时还可缓其苦寒之性,以免损伤脾阳;黄芩炭具清热止血功能,多用于吐血、衄血。
黄芩内服,多5~10g煎汤,或入丸、散;也可适量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通过辨析可知,半夏泻心汤用治胃痛胃气虚弱、寒热夹杂之证,处方中的黄芩宜用生黄芩,用量稍大,以寒清苦降,疗胃中热。
2.3黄连辨析
黄连药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临床炮制规格有生黄连、炒黄连、酒黄连、黄连炭、姜黄连、萸黄连、胆汁黄连和土炒黄连。其中生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作用,善泻心火、解热毒,可用于湿热证、火毒证、血热出血证,以及心火亢盛、烦躁不眠、口舌生疮等。炒黄连则寒性缓和,不易损及脾胃阳气。酒黄连用酒能引药上行,常用于清上焦头目之火,治耳目肿痛、口舌生疮、头痛等。黄连炭偏于清热止血。姜黄连则善清中焦之火,用治胃热兼呕吐之证最佳。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苦寒而不凉遏,以清气分之湿热,散肝胆郁火。胆汁黄连善清肝胆实火。土炒黄连则善治食积之火。
黄连一般2.5~5.0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也可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或浸汁用。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应慎服。
刘持年教授提出,胃气虚弱、寒热夹杂之胃痛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处方中的黄连宜用姜黄连,与黄芩、干姜配伍,以调和中焦寒热。
2.4干姜辨析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炮制规格有干姜、炮姜、姜炭。其中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痰之功,对中焦寒邪偏盛、胃脘冷痛、肢冷脉微、寒饮伏肺喘咳颇为相宜。又因干姜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与附子配伍,其效甚速。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长于温胃散寒、温经止痛,故用于脾胃虚寒之胃痛或冲任虚寒之痛经等证颇为适宜。姜炭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但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
干姜一般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调敷。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刘持年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痛胃气虚弱、寒热夹杂证,处方中的干姜宜用炮姜,与姜半夏配伍,增强温中祛寒止痛之功。
2.5人参辨析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临床人参的炮制规格有生晒参、红参(大力参)、白参(糖参)。其中生晒参偏于补气生津,多用于气阴两伤,神疲乏力,脾虚食少,口渴。红参则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之功,补气之力比生晒参强,多用于脾胃虚弱、气虚欲脱、气不摄血所致的肢冷脉微、心悸不宁、崩漏下血等病证,为治虚劳第一要药,《名医别录》载其可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白参(糖参)的补气作用比红参略差。
人参煎汤内服,一般用量为5~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宜另煎兑入;研末内服,1~5g;也可熬膏、泡酒,或入丸、散。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用;不宜用茶送服。人参反藜芦,《本草纲目》亦载其畏五灵脂,恶皂角、黑豆,动紫石英。
临床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痛胃气虚弱、寒热夹杂证,处方中的人参,宜用红参或白参,与姜半夏、炮姜配伍,增强补气健脾益胃、散寒止痛之功。
2.6大枣辨析
大枣药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规格有生大枣、炒大枣和蒸大枣。其中生大枣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和所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等证。炒、蒸大枣功效相似,《食疗本草》载其蒸煮食,补脾胃,肥中益气。另外,大枣与部分药性峻烈有毒的药物配伍应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毒烈之性的作用。
大枣用量5~15g,煎汤用时需擘开;或入丸、散。临床湿热中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以及痰热咳嗽者忌服。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痛胃气虚弱、寒热夹杂证时,处方中的大枣,用生大枣,用量宜稍大,以加强甘温益气补虚之力。
半夏泻心汤方中甘草,宜用炙甘草。
综上可见,对于胃痛属于胃气虚弱、寒热夹杂证者,刘持年教授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处方:姜半夏15g,黄芩15g,姜黄连5g,炮姜10g,红参(另煎兑入)10g,炙甘草10g,大枣(擘)20g。水煎服,空腹温服。
3 附子理中丸药物辨析
附子理中丸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由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组成,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之证。刘持年教授临床应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脾胃虚弱、中寒较甚之胃痛,临床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泛溢清水、四肢不温、气短乏力、体倦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者,疗效确切。
3.1附子辨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临床炮制规格有白附片、淡附片、黑顺片、黄附片以及炮附片。其中白附片毒性较低,可直接入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益阳气、祛寒止痛之功;淡附片毒性也较低,长于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散寒止痛;黑顺片多入下焦,温补肾阳,兼能暖脾,回阳之功稍次;黄附片不良反应较明显,回阳之力较次;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多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症。
附子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或入丸、散。因本品有毒,入煎剂宜先煎0.5~1.0h;用量超过15g,需先煎4h以上。见效即停服。临床也可生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片贴敷艾灸。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也不宜以白酒为引,酒煎服易致中毒。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
刘持年教授认为,临床应用附子理中丸(汤)治胃痛脾胃虚弱、中寒较甚证,处方中的附子宜用炮附片,配伍干姜、人参,增强温中祛寒、益气健脾益胃之功。
3.2白术辨析
白术药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产于浙江于潜县者称于术,质量最优。炮制规格有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麸炒白术和土炒白术。其中生白术具有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作用,重用又可治疗便秘;炒白术长于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诸证;焦白术可增强健脾止泻之功;麸炒白术健脾益气之力增强;土炒白术《名医别录》载其暖胃消谷,可用于胃痛胃寒证,借土气助脾,亦可增强补脾益胃之力。
白术内服煎汤,多用5~15g;或熬膏,或入丸、散。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服。
临床治疗胃痛脾胃虚弱、中寒较甚证,附子理中丸(汤)方中白术宜用土炒白术,配伍人参、炮附片、干姜,取其健脾益胃、温中祛寒止痛之功。
附子理中丸(汤)处方中干姜、人参、甘草,参照以上辨析,分别宜用炮姜、红参、蜜甘草。
综上所述,刘持年教授临床应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脾胃虚弱、中寒较甚之胃痛,处方一般为:炮附片(先煎1h)10g,红参(另煎兑入)5g,炮姜10g,土炒白术10g,炙甘草5g。水煎服。
4 结束语
本文以三首经典名方为例,较为详细地辨析了刘持年教授治疗胃痛处方中的常用中药。但因篇幅所限,其他治疗胃痛的经典名方并未述及。另外,四逆散、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汤)等临床治疗胃痛时常用以配伍的药物(如四逆散经常配伍香附、砂仁等)亦需辨析,本文也未再赘述。
周凤梧先生精于方,炼于药的诊疗思想,就是强调在临床处方中选用药物,除了注重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和用药意义、功能、适应证之外,还应重视包括中药基源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目前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正处于业内研究的热点,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发布的7首和25首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中药基源、品种、炮制、用量等一些基础性信息尚未完全形成共识,而上述这些中药辨析的内容,是经典名方研究中最基础、最源头的工作。
刘持年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进一步提出,处方中药辨析,不是单纯辨析药物,而是要将药物放在处方中、将处方与所主治的病证以及患者体质等对应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异病同证也要异治,同一处方针对不同病证、不同体质患者应用时,方中药物的炮制规格、功效、用量、用法也可能不尽相同,这就是周凤梧先生倡导的药无常量药以病定,药以人定,药以药定。另外,中药辨析还要尊古纳今,充分考虑当前的临床实际和生产实际,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辨析,才能更加贴近和符合临床需求,真正促进中医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准确进行中药辨析,既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也是中医药有效传承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系到经典名方的研究开发,更会直接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宜引起高度重视。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下载本文请复制粘贴下框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自取,获取本期全刊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本刊往期内容请扫描小程序二维码。
:胡春雨
本文链接
知网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KPcMkpFoYBCIEFN70slmIh3KkYnvX6qFLD86SEEbuOk10PVFFTOdMNq4-fxhPJdgcHV4g7LCgUjF-6DaEqJWvBcb8o1h4nixl3E4UPnnnmHF4U04iaXboEnSY_z8gyWD&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维普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1635961&from=Qikan_Search_Index
万方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l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MxMjI2EhJzZHp5eWR4eGIyMDI0MDIwMDQaCHlsZGF2NjJx
过刊内容
欢迎点击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关注中医
享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