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要湿敷,冷湿敷还是热湿敷?如何敷?
药物外渗后的应对处理要用到湿敷疗法。关于湿敷,不只是蘸点药水敷上去那么简单!
案例
患者,女,乳腺癌术后, 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经 CVC 行化疗过程中发生外渗。
事情经过:当天由静疗护士行颈内静脉置管,置管过程顺利。化疗前,责任护士从 CVC 抽过回血,回血顺。
外渗时所输注的药物为「多西他赛」,已输注 3/4,且在输注前已有几袋预处理的普通液体。
患者输注过程中颈部有不适感,但忍着没有告诉护士。
药物外渗发生后,护理人员立即停止输液,回抽药液时没有回血。中心静脉导管未见滑脱,置管局部肿胀明显。汇报医生,局部予冰袋冷敷。
后护送患者行颈部血管 B 超,了解颈内静脉内导管的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后,外渗局部予 50% 硫酸镁湿敷,外加冰袋冷敷。记录处理过程,做好交接班,上报(来源:护理时间)。
点评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药物是通过静脉滴注或推注的给药途径进行临床用药的。
但是,在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针头滑出血管外,一些腐蚀性药液随时都有可能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一旦这些腐蚀性药液进入血管外组织,就会造成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轻者出现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
上述案例中,这名肿瘤患者就是在化疗过程中发生了药物外渗,在应对药物外渗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应对处理过程中,多次提到冷敷、湿敷等疗法。
在临床一线,药物外渗属于护理不良事件,需要护理人员立即做出应对,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以尽快消除患者的损害,避免因之诱发医患纠纷。
关于药物外渗后的湿敷疗法,有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面对眼前的药物外渗,是冷湿敷还是热湿敷?
如何选择,以取得最佳疗效,是个摆在临床护士面前的现实命题。冷湿敷还是热湿敷?药物性质不同,药物外渗的不同阶段,处理应对方法也不同。
下面,我们就药物外渗应对处理中的湿敷疗法,进行话题延伸,解答五个相关临床问答。
热湿敷的目的与临床应用范围有哪些?
目的:解痉、消炎、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热湿敷用于药物外渗,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如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药物外渗治疗,效果较好。
但也有研究认为高渗液如 20% 甘露醇、10% 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 24 h 多不能恢复,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湿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
故不能采用热湿敷。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热湿敷要慎重,必须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否则,适得其反。
冷湿敷的目的与临床应用范围有哪些?
目的:消炎、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冷湿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碳酸氢钠、硫酸镁、中药等药物进行冷湿敷治疗,效果较好。
如紫杉醇外渗,会导致皮肤着色、发红和敏感,就需要及时冷敷。
冷湿敷除了用于一些扩血管药物、化疗药物的外渗,还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的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10% 葡萄糖酸钙等致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冷湿敷还是热湿敷,如何抉择?
还是那句话:药物性质不同、不同时期,处理方法也不同。
1.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者
可采用热湿敷,如用 50% 的硫酸镁热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2.血管收缩药
血管收缩药外渗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湿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部位局部肿胀的吸收。
3.药液对组织刺激性较强者
药物外渗早期,先给予冷湿敷,后期可给予适当的保温措施。早期冷湿敷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外渗药物在组织细胞内代谢。
冷湿敷须在药物外渗发生 6 h 内进行,24 h 后停止冷湿敷,适当给予热敷。
4.对于高渗液渗漏者
局部封闭后,可用一些扩血管药物,如酚妥拉明、山莨菪碱针剂温湿敷。湿敷时,药液温度比一般情况下的热湿敷要低,以 20~30°C 为宜。
高渗液外渗是不能用硫酸镁和酒精湿敷。因硫酸镁和 95% 的酒精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
5.灵活把握
需要指出的的是,冷湿敷与热湿敷,是根据临床情况灵活把握的,不是死板教条的。
冷湿敷
具体方法 :
敷布浸入冰水(0°C)中,卵圆钳夹起拧至半干,抖开,敷于患处。敷布须浸透,拧至不滴水为宜。每隔 3~5 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持续 15~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确保冷敷效果;
2.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及患者反应,灵活机变的应对。
3.敷布湿度得当,以不滴水为宜。
热湿敷
具体方法:
敷布浸入热水或药液中,卵圆钳夹起拧至半干。水温为 50~60°C,拧至不滴水为宜,放在手腕内侧试温,以不烫手为宜。
抖开,折叠敷布敷于患处,外覆保鲜膜包裹使其处于湿润状态,上盖棉垫保温。每 3~5 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持续 15~20 分钟。
注意事项:
1.若患者感觉过热,可掀起敷布一角散热。
2.观察皮肤颜色、全身情况,以防烫伤。
3.勿用摩擦方法擦干,因皮肤长时间处于湿热气中容易破损。
4.若患者热敷部位不禁忌压力,可用热水袋放置在敷布上再盖以大毛巾,以维持温度。
5.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热湿敷的目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
温湿敷
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外渗治疗性的湿敷,常常还会用到介于冷湿敷与热湿敷之间的温湿敷。
把含有药液的纱布覆盖在外渗部位,外覆保鲜膜包裹使其处于湿润状态,上盖毛巾或棉垫,保温维持 24 小时,每日 1 次更换。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促进疗效。
综上所述,属于药物外渗护理不良事件,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温湿敷等处理。
早干预早治疗,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病人减少痛苦,严防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李小寒等主编.-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 END —
-广告-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限时优惠
干货满满,早准备更有把握
▼
推荐阅读
好工作不等人:10 月首批公立医院护理岗位已发布,部分不限学历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