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很久的药没有效果,可能是会在这件事上
这件事就是:
煎药!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很多朋友这样问:自己煎好还是带回去煎好,我不会煎怎么办?
先煎后煎搞错过、掀盖子手烫伤过、拿不准水量煎多了撑肚子、一不留神儿烧干了裂锅子......
新手入门,踩坑无数,此乃常态。那么问题来了,能否让煎药有条不紊且优雅自如?
当然可以!请收下这份小杜为您整理的杜万全堂煎药房私藏的、诚意满满的【爱上煎药压缩包】。
饮片
所见即所得的纯药材,好看好玩有趣,下面煎药的事儿都与之相关。
先煎
需要先下锅煎的,一般先煎半小时。主要是质地坚硬的和有毒性的药,比如龙骨、牡蛎、石膏和乌头。
后下
中药熬两遍,在煎煮第二遍的时候,剩10-15分钟时放入后下药。主要是气味芳香易挥发或不宜久煎的药,比如薄荷和大黄。
包煎
需要用纱布袋装好下锅的,跟正常煎的药一起煎。主要是种子类或者有绒毛类的药,比如车前子和旋覆花。
兑服
倒入煎好的汤剂里中和均匀后服用。一些粉状药,比如玄明粉和芒硝。
烊化
黄酒浸润再隔水蒸化备用,一般是一些胶类药物比如阿胶和鹿角胶。
冲服
需要将药粉湿润后直接吞服,一般是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或者不溶于水的药物,比如三七粉和牛黄粉。
另煎兑入
需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到一起。一般是一些贵重药,比如人参和鹿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件套走起。
一口锅
砂锅、陶瓷锅优选,玻璃、不锈钢次之,铁、铜、铝锅不行,最好能带嘴儿带把。
为啥?材质稳定导热均匀倒汁儿方便。
一副套
美美的手套,揭盖倒药防烫手,优雅操作不二之选。
一个碗
中型即可,泡药用
一根筷
曝出来的时候,加水二煎之前搅一搅,你会知道他的好
一把勺
滤勺,好口感出汤必用
一个杯
大小适中材质随意,耐高温即可,最好带盖儿,喝一半盖上放冰箱,下顿开盖儿继续。
第一步:分药
先煎、后煎、烊化兑付…一包药里分分好先「不明所以的往上翻看概念」。
第二步:泡药
为啥要泡,不泡行不行?当然不行啦,不然放一个步骤做啥。
泡他是为了让有效成分更好的浸出和融合。说白了就是个时间管理的活儿。并不费事儿,养成习惯就好。
注意:泡的是饮片,一锅煎直接就泡锅里,有先煎的先煎药放锅里直接煎,同步把正常煎的泡碗里,后煎的药性易出,不泡也可。
花叶茎为主的,泡他个半小时;根种实为主的,泡他个一小时。
第三步:煎药
我们先来聊一聊核心要素:水火和时间。
煎药的要义就是熟练的掌控水火,使之在时间里平衡和合。
水
用什么水?平时煮饭喝水的水,有讲究的可以用纯净水,山泉水性凉最好不选。
加多少水?泡好药连水倒锅里,先煎和一煎的水量超过药面3厘米即可;二煎水量刚没过药面即可。
要煎几次?一般都煎两次即一煎和二煎。
为啥要煎两次?实践证明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效果来得好,有时间的三次也可以啊。
注意:二煎加水最好加热水,对药好也对锅好,后煎药可以在二煎前下。
火
中医称之为火候,常用文火和武火。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
大火快速煮沸,转成小火慢烹,保持微沸状态。
注意:煮沸前最好看着,避免曝出来措手不及,转小火后中途带一眼即可。
时间
一般一付中药煎煮2次为宜,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将减少,达不到疗效。先煎一般大火煮沸后小火30分钟;一煎一般大火煮沸后小火30分钟;二煎一般大火煮沸后小火20分钟。
但有时会根据药和病的性质加减时间:比如感冒类-10,一煎20分钟,二煎10分钟;比如滋补类+10,一煎40分钟,二煎30分钟。
第四步:出汤
关火,戴上手套,揭开盖子放一旁,右手握住锅把,左手握滤勺放杯口,缓缓倒出汤液。
两次煎煮都倒入一杯之中,筷子轻轻搅拌,收工!
不过,在没有熟练掌控水火时间之前,意外惊喜常常有,煎多了就多喝点儿,煎少了只要没糊加热水补一煎。
儿童用药量:50ml——150ml
成人用药量:200ml——300ml
注意:煎糊了千万别加水再煎,因为药效恐变,只能再开一副重新来过。
以上就是小杜为大家整理的煎药正法,虽属入门级但基本可通用,变法此处讲不来,还需要药师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对待哦。
杜万全堂代煎也是大家最放心的,具体请参考:代煎药的猫腻真的有网上说的这么不靠谱吗?
中医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智慧结晶的传承,而中药与人的缘分,也许不是从这里开始,但本草与人的交集,将因煎药孕育更多热爱中医,发扬中医,传承中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