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灵运用,活血化瘀见效快——璧山区中医院骨伤一科
贴敷法分干性贴敷法和湿性贴敷法两种。干性贴敷法又称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湿性贴敷疗法,简称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通调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今天主要讲湿敷疗法在骨伤科中的运用与其注意事项。
(一)中药湿敷前的准备
首先准备我院特有的中药贴敷药粉,调药碗,调药勺和调药羹,无菌棉垫,无菌纱布,适量的凉清水;将中药粉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水,用调药羹调至面糊状;再取无菌棉垫,将药糊均匀的铺在棉垫上,棉垫外缘留1-2cm空白(以免药液外渗);最后盖上一层无菌纱布即可制成药膏。
(二)中药湿敷在扭伤病人中的运用
首先,扭伤病人暴露出扭伤部位,我科护士会先评估病人患处皮肤情况,如有破损则需先消毒伤口及周围,用无菌纱布块遮住伤口,再贴药膏;如病人患处清洁干燥无伤口则将大于患处的药膏贴于患处固定好,贴至6-8小时即可撕去。
(三)中药湿敷在骨折术前术后病人肿胀部位的运用
病人发生骨折多数是受到外力导致的,可以伤及周围的毛细血管,会产生出血,逐渐形成血肿,在外观上就会出现肿胀而且还会伴有皮下淤青。另外,受伤部位也可能出现静脉回流受阻,或者出现局部的气血运行阻塞导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同样可以肿胀表现。我们就可以给病人使用中药贴敷,这时就能充分发挥中药贴敷消肿散结,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
(四)中药湿敷的注意事项
1. 保护贴敷部位,并确保药膏与皮肤的紧密接触,防止药膏提前掉落。
2. 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4. 敷部应大于患部。
5.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做相应处理。
供 稿:郭 敏
编 辑:周珍西
校 对:潘阳梅
审 核:杨济华
扫码关注我们
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
目前我院开展的预约挂号方式为人工预约拨打预约挂号处电话
023——414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