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补气血的中药材,都再这,呵护你的健康,留住你的青春美丽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
请您阅读完文章后在底部点击点赞、在看和写留言,分享给您的家人朋友。
传播中医药文化,享受健康生活!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我们说年轻人生命力旺盛,总是说他朝气蓬勃;而形容一个人生命垂危,会说他奄奄一息;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气字。和气不分家的是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 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
气血充足的朋友看起来总是气色红润、面若桃花、神采奕奕,而气血不足的朋友却是皮肤粗糙、神色恹恹、虚弱无力……
《黄帝内经》有言: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不可不谨养,今天就给大家分享10种补气血的中药材!
10种常见的补气血中药材
1. 当归
有着补血圣药十方九归美称的当归肯定是排在首位。当归补血,以肝血虚、也就是肝不藏血最为适宜。无论是《本草纲目》还是《名医别录》,当归的归经,都有肝经。因此,当归补血,理论上应该以肝血虚最为得力。女性朋友心思偏于细腻,更多愁善感一些,如果兼有肝郁气滞的血虚,当归也是比较适宜的。
因此,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虚寒腹痛以及肠燥便秘等情况都能用得上当归,用量一般是6-12克。
注意,体内湿气重或便溏者不宜单独使用当归!
2. 红枣
俗话说: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红枣又被称作天然维生素丸。性味甘温,能入脾、胃经的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因此,气血不足、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心慌心悸易受惊吓等情况皆能食用红枣。
注意,若是体内有痰湿、湿热或是积食等人群不适用。
3. 阿胶
中医认为,阿胶性味甘平,无毒,入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功效,药食两用,集治疗保健于一体,长期服用可补血养血、美白养颜、抗衰老、抗疲劳、提高免疫力。
血虚、月经不调、便血、肺燥咳嗽等情况都能用阿胶,它的用量一般是在3-9克,如果配伍其他药材一起使用需要烊化之后再兑入其余药汁服用。
注意,阿胶一般需要装好然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宜服用!
4. 龙眼肉
补养气血怎么能少得了龙眼肉呢,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它常常被用于气血不足所导致的心慌心悸、胆小易惊、失眠健忘以及面色萎黄等情况,一般用量控制在9-15克。
注意,体内有痰湿、痰火等人群不适用!
5. 白芍
不少朋友都觉得补养气血的药材应该都是温性的,而白芍偏寒,味酸,也可以补养气血吗?当然可以,人体最大的血库是肝脏,而白芍入肝经,能够平肝柔肝从而达到养血敛阴的功效!
因此,白芍不仅能养血还能用于两胁疼痛、腹痛、四肢痉挛等情况呢!它的一般用量为6-15克。
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痛泄泻的人群不宜服用!
6. 熟地黄
性味甘温的熟地黄,名头一点不比当归小,但大家所熟知的是它滋肾益精的作用,其实,熟地黄补血效果也很棒,精、气、血三者是相互转化的,熟地黄就是通过益精填髓,滋补肝肾从而达到补血养血的功效。《本草从新》熟地黄: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肿阴,上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使闭,诸种动权,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因此,血虚能用它,肝肾阴虚也用它,熟地黄的一般用量是9-15克。
注意,脾胃虚弱、气滞痰多以及便溏者不宜服用。
7. 桑椹
桑椹是一种可口的水果也是一种有用的药材,性寒的桑椹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之功效!
因此,桑椹常常被用于缓解血虚便秘、内热口渴、心悸失眠等情况,一般用量为9-15克。
注意,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服用。
8. 黑芝麻
小小的黑芝麻被誉为益寿佳品,古语有言:补药一堆,不如黑芝麻一勺,正是因为它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黑芝麻能够养血,还能用于调理须发早白、脱发、便秘等情况!一般用量是9-15克。
注意,经常容易腹泻的人群不宜使用。
9. 人参
有着百草之王美称的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气能生血,气充盈才有动力助生新血,气血不分家,因此,要想血足,补气是关键!
但是人参可不能用量过多,一般用量控制在3-9克即可。
注意,出现实证或者热证的人群不宜使用。
10. 黄芪
补气圣药黄芪,能够益气固表,通过补气来帮助补血、养血、行血,常常与当归等补血药配伍使用,以此达到气血双补之功效,一般用量为9-30克。
注意,体内有热的人群不宜使用黄芪!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足血才足,血足才能运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十大补气血的药材,小伙伴们可要记住了哦~
今天的第二篇内容由葫芦哥给您分享一个更年期保养的妙方,记得去看哟!
祝您健康
◎文中图片,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使用。
◎郑重提醒:本号提到的方子,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切勿盲目试用,由于每个人身体有差异,是否适合请找医诊治开方,擅自使用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