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中常用的补益药物有哪些?
膏方集祛病治疾、滋补强身、扶正祛邪等多重功效于一身,是人们治病养生的优选。同时因其具备滋补特性,故医师开方经常会用到补益药物,主要涵盖了补气、养血、滋阴和温阳四大类别。
此外,具有补精填精功效的药物,通常也被纳入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的药物中。
膏方中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品种繁多,接下来为各位老师详细地展开说说。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可治疗气虚证。其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脏腑之气,增强机体活动能力。常用补气药物有人参、红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白术、白果、刺五加、绞股蓝、薏苡仁、山药、大枣、莲子、甘草等。
人参素有补气大王的美誉,《神农百草经》中记载其具有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是膏方里使用频率颇高的一味药材。
一般应用方法为:须单独另煎,取浓缩汁调入膏方或研粉调入膏滋中服用。
通常可分温阳驱寒与补阳两种。
一种是温阳驱寒,如附子、桂枝、干姜、肉桂和吴茱萸等药材,但此类药材真正补益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主要起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二是补阳,主要以补肾阳为主,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中藏命门之火,主一身之阳,人体之阳气靠肾中之阳来发动。像鹿茸、巴戟天、肉苁蓉、锁阳、淫羊藿、杜仲、续断、狗脊、骨碎补、益智仁、蛤蚧、胡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菟丝子、蛤蟆油、桑寄生、肉桂、海马、海狗肾等都是补阳的常用药材。
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在《柑园小识》里提到,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
然而,它并非适宜所有人,儿童、热性体质或处于发热期的患者、经期妇女以及内出血患者均不宜使用。
补阴药又称助阴药,具有滋养阴液和生津润燥等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证(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疾病)。
常用的补阴药包含:南沙参、北沙参、西洋参、麦门冬、玉竹、天门冬、石斛、黄精、百合、枸杞子、女贞子、旱墨莲、龟板、鳖甲、黑芝麻、五味子、灵芝、地黄、天花粉等。
滋阴药中,最常被选用的就是地黄。地黄分两种,熟地黄性滋腻,易碍脾胃引起中满,所以古人常和砂仁同用,以消除其黏腻之气,如有湿阻者不宜用;生地黄性寒,阳虚明显或便溏者则不宜食用。
《救荒本草》有记载:采叶煮羮食,或捣绞根汁,搜面作馎饦(bó tuō),及冷淘食之。或取根浸洗净,九蒸九暴,任意服食。或煎以为煎食,久服轻身不老,变白延年。
此外,据统计近一半膏方中都有麦冬、玉竹等药,二者也是常用的滋阴药物。
补血药又称养血药,治疗血虚证。补血药性味甘平,或甘温,而质多滋腻,有补血之功,大多兼有养阴作用。
由于补血药性质多滋腻,容易妨碍消化,所以凡湿浊中阻,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应忌用或慎用。脾胃虚弱者应当配伍健脾助消化药同用,以免虚不受补或影响食欲。
常用的养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黄、白芍、制首乌、桑椹子、阿胶、鸡血藤、龙眼肉等。
《药李博契》中说: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代人民已经用它治疗疾病。至今,当归在临床仍具有广泛的用途,有十方九归的美称。
中医强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其中精为人体筑基之本,源于先天,又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对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机至为重要,所以补精药物在治疗儿科疾病和抗衰老的膏方中应用较为广泛。
一般从任、督方面考虑,多用如鹿茸、鹿角胶、龟甲等血肉有情之品,也可用黄精、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质厚味浓之药。
老师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精准挑选适合的药材,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每一位患者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