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胰腺癌的相关诊断手段
订阅我——了解更多肿瘤咨询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在确诊时往往会被误诊为胃炎、胆囊炎等。另外,由于胰腺癌的解剖位置隐蔽,常规检查如B超,因受到肠道气体的影响,难以看清。因此,利用胰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手段,加强对胰腺癌的预防和高危人群检测,及时发现早期病例,是提高胰腺癌诊治及预后的关键。
一、血清学肿瘤标志物
1、 CA199
CA199是一种载蛋白型的糖类蛋白,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CA199 存在于胰管、胆囊上皮、胆管上皮、胃肠上皮的部分细胞膜上,是目前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最主要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的上升程度有助于鉴别胰腺的炎症和胰腺癌,而且其持续下降已经被发现和胰腺癌患者术后或化疗的生存期相关。
2、CA242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黏糖蛋白类消化道肿瘤相关抗原,虽然其抗原决定簇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其与CA19-9、CA50的抗原表型有关而又不完全相同。常被应用于恶性肿瘤诊断、筛查及监测中,胰腺癌、结直肠癌患者CA242 明显升高,敏感性与CA19-9相似或略低。CA242 的优势在于其表达不受肝功能以及胆汁分泌的影响,它的发现被认为是第3代胰腺癌标志物CA199 的重要补充。
3、癌胚抗原(CEA)
CEA 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对胰腺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观察CEA 的动态变化,对胰腺癌的预后估计有一定意义,肿瘤切除后一般可降至正常,胰腺癌复发时可再度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
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价廉、简单、重复性强等明显特点,对胆胰管的扩张较为敏感,可以明确梗阻部位,对淋巴结局部转移及全身转移有着与 CT 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B超容易受腹水、肠胀气及患者体型的影响,很难发现小于2cm的胰腺肿瘤。
2、超声内镜
通过胃镜与超声探头的结合,不仅可直接观察病变本身,而且可以通过超声探头探测肿瘤浸润深度。胰腺癌在EUS图像上常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轮廓不规则,边缘粗糙,近端胰管扩张等。可发现小于2cm的胰腺癌肿瘤。目前认为超声内镜是诊断胰腺癌最敏感的手段之一,也是胰腺癌早期筛查的必要手段。
3、CT扫描
尤其是多排螺旋CT,是目前首选的可靠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重建技术能对胰腺占位及周围脏器进行三维重建,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是否合并周围脏器转移,淋巴病变和周围血管侵犯情况,可判断病人所处的病期,并对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但对小于2cm 的损害或腹膜后小结节的诊断不可靠。
4、核磁共振(MRI)
对胰腺癌小病灶的发现率优于CT,但对胰腺癌定性诊断比CT稍差。动态增强 MRI 较平扫更有优势,对比剂提高了胰腺肿瘤的信号强度差异,有利于小胰腺癌的发现,也利于发现直径小于25px 的早期胰腺癌。
5、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大多数胰腺癌起源于胰管上皮,且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载附力较弱,容易剥离出现在胰液中,通过 ERCP 可收集胰液并查找肿瘤细胞,因而 ERCP 对胰腺癌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但ERCP对肿瘤分期的作用较差,同时作为创伤性检查,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三、病理细胞学诊断
1、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结合ERCP影像,收集胰液进行脱落癌细胞检查,阳性率为33%~75%。头、体部胰腺癌,主要通过细胞刷刷取胰管;胰腺体尾癌,主要通过直接吸取标本进行细胞学检查。
另外,静脉注射胰泌素刺激胰液分泌,在术中置管收集胰液可以更精确地定位隐匿性胰腺癌,甚至可发现胰腺原位癌。
2、活检组织学检查:
利用穿刺细胞学(FNA)对胰腺癌进行术前及术中诊断,使患者在开腹前或肿块被切除前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目前经皮穿刺大多数在US或CT引导下进行。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0%,特异性为100%,是对疑为慢性胰腺炎患者非常有用的辅助检查手段。结合ERCP,应用胰管活检获取组织,能提供组织学诊断,但对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
通过上文对胰腺癌诊断手段的讲解,希望正在看文的你有了粗略的了解。在疑似发现胰腺癌早期症状时,要尽早去医院检查,早确诊早得到一分生存的希望。
订阅我——了解更多肿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