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癌症患者能活多久?肿瘤医生:关键看这3点!
癌症类型定生死?
不同癌症类型,其恶性程度差异极大,这对患者生存期有着关键影响。就拿乳腺癌来说,它属于恶性肿瘤,不过早期发现相对容易,通过手术以及术前术后合理的综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临床数据显示,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在 89.9% 左右呢。还有甲状腺癌,同样是恶性肿瘤,但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5 年生存率能达到 90% 以上。这两类癌症通常比较容易手术,也容易早发现,及时治疗后生存期相对较长。
然而,像胰腺癌可就大不一样了。胰腺癌生长极为迅速,而且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察觉到不对劲去检查时,基本已经处于晚期了,这时候治疗效果很不理想,预后非常差。卵巢癌也是如此,早期卵巢癌的女性常常没有特殊的不适症状,大多是偶然体检做彩超才会发现,一旦发展到中晚期,不仅会出现腹胀、腹痛以及双下肢水肿等情况,癌细胞还容易扩散转移,导致诸如尿频、尿血、胸痛、咳嗽等其他部位的症状出现,存活时间也就比较短了。
再比如肝癌,通常由肝炎、酒精依赖或脂肪肝等因素引发,很多时候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了,转移性肝癌的预后更是极差。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很高的癌症之一,大部分患者被诊断出来时也已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很大,生存率较低。另外,像胃癌、食管癌、脑胶质瘤、骨肉瘤、淋巴瘤、白血病等癌症,也都因为早期症状不显著,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时病情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所以说,癌症本身的类型特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发展走向,是我们判断癌症患者生存期首先要考量的基础因素。
发现时机很重要!
癌症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且增殖速度远超正常细胞更新速度,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还会随血管、淋巴管侵犯人体各个脏器,破坏正常细胞,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一旦癌细胞发生转移就很难完全消灭,所以越早发现癌症,越早消灭原发病灶,尤其是在其未转移前将其控制住,就能让患者受到的伤害越小,生存期也会越长。
事实上,大量临床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像早期结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癌症,其 5 年存活率能达到 70%-90% 以上,这得益于它们能相对较早被发现,进而可以趁早开展治疗,治愈率较高,患者生存时间也就有望延长。然而,要是癌症发展到了晚期,出现转移和远端扩散的情况,那存活期便会大大缩短。比如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察觉去检查时基本已是晚期,这时候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很差;还有卵巢癌,早期女性常常没什么特殊不适症状,大多是偶然体检做彩超才会发现,一旦发展到中晚期,不仅会出现腹胀、腹痛以及双下肢水肿等情况,癌细胞还容易扩散转移,导致诸如尿频、尿血、胸痛、咳嗽等其他部位的症状出现,患者存活时间自然就比较短了。
所以,对于大家来说,定期进行常规体检意义重大,这是争取早发现病症的重要途径,也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重视体检,根据自身情况将常规体检与重点肿瘤筛查项目相结合,像内镜检查、妇科的巴氏涂片、乳腺的钼靶摄片、B 超检查等都是很有效的筛查手段,这样才能尽可能早地发现癌症隐患,为后续治疗争取有利时机,让患者能有更长的生存期去享受生活。
医疗干预不可少!
(一)规范治疗是关键
在癌症治疗的漫长过程中,科学规范的治疗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保障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核心要素。即便患者所患的癌症类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治疗,而且发现得也较早,但要是治疗过程不遵循规范,那依然可能对生存时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就拿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有的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本应及时接受正规的手术治疗,可却偏听偏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土方,寄希望于这些未经证实的方法能治好癌症。殊不知,这样的选择往往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使得癌细胞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进而加速癌症的进展。只有通过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制定的科学治疗方案,比如依据癌症的类型、分期,合理安排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手段,患者病情好转、生存期得以延长的机会才会更大。所以,一旦确诊癌症,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让专业医生依据指南和规范来开展治疗,切不可盲目自行尝试一些所谓的 神奇疗法。
(二)心态影响亦不小
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对癌症生存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患者,在良好心态的带动下,身体机能往往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等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去对抗癌症这个 病魔,从而使得生存时间比较长。
相反,那些性格偏执、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患者,长期处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中,身体会出现诸如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内分泌失调会扰乱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免疫力下降则会让身体抵御癌细胞的能力大打折扣,总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癌症就更容易进一步发展、扩散,生存期自然也会随之缩短。比如有的癌症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整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有的患者能坦然面对,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保持乐观生活,病情控制得就相对较好。所以,患者自身要学会调整心态,家属和医护人员也要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抗癌心态。
小细胞肺癌困境
疾病特性与现状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 15%。它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多种因素,比如吸烟就是最为常见的诱因,吸烟时间越长、频率越高,患上小细胞肺癌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像空气污染,无论是城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还是日常做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它们所含有的致癌物质都可能成为引发小细胞肺癌的 帮凶;长期接触石棉、砷、铀等致癌物质,以及长时间受到 α 射线等电离辐射影响,也有引发该病的风险,而且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小细胞肺癌的生长速度极快,在疾病早期就容易出现广泛转移的情况,临床上初次确诊时,大约 60%-70%的患者就已经处于晚期阶段了。这使得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尤其是处于广泛期(ES-SCLC)的患者,他们的中位生存期通常只有几个月到一年左右。
在治疗方面,虽然一线治疗在初期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反应,例如常用的 EP 方案(足叶乙甙和顺铂组成的化疗方案),对于大约 1/3 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有不错疗效,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一线方案治疗总有效率能超过 50%,但无奈其中位缓解时间较短,一般为 6-8 个月,后续很容易出现耐药情况,导致病情复发。而复发后的二线治疗有效率又比较低,像托泊替康作为二线化疗药物,在小细胞癌中的有效率仅 20% 左右,且个体差异还较大,有的患者使用效果好,有的却几乎无效。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成为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迫切期待能有新的治疗突破出现,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塔拉妥单抗获批
获批情况
2024 年 5 月 16 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 IMDELLTRA™(Tarlatamab-dlle),也就是塔拉妥单抗(商品名 Imdelltra),用于治疗在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年患者。这一获批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塔拉妥单抗是目前首个也是唯一一款获批用于治疗侵袭性肺癌的 DLL3 靶向双特异性 T 细胞接合剂疗法,打破了小细胞肺癌无药可用的困境,为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治疗曙光。
塔拉妥单抗的研发是基于对 SCLC 细胞表面 DLL3 蛋白的特异性识别。DLL3 是一种非典型的 Notch 信号通路配体,它在约 85%-96% 的 SCLC 细胞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这种鲜明的差异使得 DLL3 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塔拉妥单抗作为一种双特异性 T 细胞接合剂(BiTE)的免疫治疗方法,能够同时与癌细胞表面的 DLL3 和 T 细胞表面的 CD3 结合,它就像一座 桥梁,可以将患者体内的免疫 T 细胞引导到那些表达 DLL3 的癌细胞上,从而帮助 T 细胞识别并摧毁这些癌细胞,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临床试验数据
客观缓解率与生存率
多项临床试验对塔拉妥单抗的疗效进行了深入探究,其中 DeLLphi-301 研究极具代表性。在该研究中,接受每 2 周一次 10mg 塔拉妥单抗治疗的患者,在中位随访 10.6 个月时,展现出了 40% 的客观缓解率(ORR),这意味着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肿瘤出现了明显的缩小等积极反应。同时,其疾病控制率(DCR)达到了 70%,表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在药物作用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 4.9 个月,为患者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疾病控制阶段。
进一步来看,当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延长至 12.1 个月时,所有队列(n=152)的 ORR 为 25%,中位 PFS 为 3.5 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11.2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 17.5 个月。而在 10mg 组(n=17)中,ORR 更是达到了 35.3%,中位 PFS 为 4.0 个月,中位 DOR 为 14.9 个月,中位 OS 更是达到 20.3 个月,接近两年的时间,这样的结果远超目前常规二线治疗的效果,也让人们看到了塔拉妥单抗在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方面的巨大潜力。
脑转移患者疗效
脑转移是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中颇为棘手的一个难题,很多患者深受其困扰,预后通常不佳,往往需要依靠放疗等手段来进行干预。不过,塔拉妥单抗在应对脑转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在基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肿瘤直径≥10mm 的 16 例患者中,62.5% 的患者肿瘤缩小超过 30%,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脑转移患者通过使用塔拉妥单抗,脑部的肿瘤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缩小情况。同时,其颅内疾病控制率达到 87.5%,这一高控制率充分体现了塔拉妥单抗在控制脑转移病情进展方面的强大作用,为那些发生脑转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安全性与副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
塔拉妥单抗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疲劳、发热、味觉障碍、食欲下降、肌肉骨骼疼痛、便秘、贫血和恶心等。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免疫治疗副作用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像发热、疲劳、恶心、呕吐、皮疹、肌肉关节痛、低血压、咳嗽等情况都可能出现。在相关临床试验中,10mg 组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为 51%,100mg 组的发生率则达到了 61%,不过 10mg 组出现 3 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比例仅 1%,低于 100mg 组的 6%。此外,最常见的 3 级或 4 级实验室异常有淋巴细胞减少、钠减少、尿酸升高、总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加、钾减少等情况。
应对与耐受情况
虽然塔拉妥单抗会带来上述这些副作用,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医生的密切监测和合理管理,大多数患者是可以耐受这些不良反应并能够继续接受治疗的。例如,医生会在用药前、每次给药前以及根据临床指征对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肝酶和胆红素等指标进行监测,依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暂停用药或者永久停药。同时,对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医生会指导患者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像出现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如支持治疗等措施,包括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静脉补液和糖皮质激素等来缓解症状,从而保障患者治疗的持续性,让患者能在药物治疗下尽可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