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全了!结直肠癌的症状、分期、治疗方案和生存率!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aea293申请进入全国癌症病友群,分享治疗经验,交流康复心得,获得专家答疑,免费临床用药,基因检测优惠政策!
一、结直肠癌的症状
1. 便血
结直肠癌便血的特点可能为便中带血、黏液脓血便,或者因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后直接便血。血液多数为暗红色,若肿瘤破裂导致局部血管出血,血液可能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同时会出现肛门下坠感、排便次数增多等肛门刺激症状。
2. 腹痛
结直肠癌早期腹痛通常不明显,由于消化道疼痛定位不准确,多表现为腹部隐痛。随着肿瘤的发展,炎症或糜烂会使疼痛加剧,出现痉挛性疼痛。当肿瘤导致完全梗阻时,会出现阵发性绞痛。老年人若没有便秘情况却出现疼痛,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结直肠癌腹痛具有一定特点。肿瘤早期腹痛不明显,病情进展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疼痛,若肿瘤压迫周围神经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当肿瘤导致患者肠梗阻时,腹痛会非常剧烈,患者难以忍受。
3. 贫血
长期便血会导致患者出现恶性贫血。癌症贫血的症状在消化系统癌症如结肠癌中,除了便血外,还可能有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患者还会表现为全身性的皮肤发黄、瘙痒,嗜睡、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有的患者会表现出吞咽困难、胸部有烧灼感、胸骨后疼痛、饭后呕吐等症状。
4. 消瘦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等症状,其特点多为进行性消瘦,可能还合并有贫血、乏力、发热等表现。这是由于长期腹胀、腹痛,导致患者进食量减少,加之肠道功能减退,引起营养不良、贫血,体重明显下降。
5. 排便习惯改变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大便形状和次数无明显变化。中晚期时,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变细、变扁或呈三角形,伴有脓血、粘液血便等。从每日一次可变为 3 到 4 次,从软便变为稀便或水样泻。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性状改变。此外,还可能出现顽固性便秘,也可能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二、结直肠癌的分期
1.TNM 分期
结直肠癌的 TNM 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推荐的分期方法,主要依据原发肿瘤(T)、区域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三个因素进行分期。
(1)T 期:
T 期根据肿瘤的浸润范围分为 T0 期、Tis 期、T1~T4 期。T0 期表示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Tis 期为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 期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 期肿瘤穿透肠壁肌层,但未穿透腹膜;T3 期肿瘤穿透肠壁肌层,并穿透腹膜,但未与周围器官粘连;T4 期肿瘤与周围器官粘连。
(2)N 期:
N 期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分为 N0~N2 三个亚期。N0 期表示未发现淋巴结转移;N1 期表示转移至邻近淋巴结,但未扩散到远处淋巴结,其中 N1a 为有 1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 为有 2 - 3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 期表示转移至邻近淋巴结和远处淋巴结,其中 N2a 为有 4 - 6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b 为有 7 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3)M 期:
M 期代表远处转移,分为 Mx、M0、M1 三个亚期。Mx 表示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 表示没有发现远处转移;M1 表示出现远处转移,其中 M1a 是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的器官或者部位,M1b 是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者是腹膜转移。根据 TNM 分期可分为 0~IV 期临床分期。
2.Dukes 分期
结直肠癌的 Dukes 分期分为 A、B、C、D 四期。A 和 B 期无淋巴结转移,C 期有淋巴结转移,D 期有远处转移和腹腔转移或侵入邻近脏器。具体如下:
A 期:肿瘤浸润深度未穿出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B 期:肿瘤已穿出深肌层,并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外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C 期:肿瘤伴有淋巴结转移,根据淋巴结转移部位不同,分为 C1 和 C2 期。C1 期:肿瘤伴有肠旁及系膜淋巴结转移;C2 期:肿瘤伴有肠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
D 期:肿瘤伴有远处转移,如腹膜转移、肝转移、肺转移等。
三、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
1. 外科治疗
癌肿的早期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可进行姑息手术,如造瘘、改道等。
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外科治疗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早期发现的结直肠癌患者,癌肿的早期切除能够提供根治的机会。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切除,可以有效地阻止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广泛癌转移的患者,完全根治可能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姑息手术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造瘘术可以通过在腹部建立一个人工开口,使粪便改道排出,缓解因肿瘤阻塞肠道而引起的肠梗阻等症状。改道术同样是为了改变粪便的排出路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结肠镜治疗
结直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用高频电凝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
对于结直肠腺瘤癌变以及黏膜内的早期癌,结肠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高频电凝切除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病变组织凝固并切除。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则是通过特殊的器械,将病变的黏膜层完整地切除或剥离。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在保留肠道正常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地去除早期癌变组织。同时,结肠镜治疗还可以在治疗的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 化疗
对化疗一般不敏感,早期癌根治后一般不需要化疗,但常作为手术后辅助疗法。对于不能一次性切除的肿瘤,可先化疗降低肿瘤临床分期再行外科治疗。
结直肠癌对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但化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仍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癌根治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化疗。然而,对于一些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肿瘤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等,术后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对于不能一次性切除的肿瘤,先进行化疗可以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为后续的外科手术创造条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纳武单抗等单药或组合化疗方案。
化疗虽然能够对癌细胞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脱发等,还可能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和神经毒性。因此,在化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药物毒性反应需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需要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化疗方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止化疗。
4. 放疗
直肠癌手术前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仅用于术后局部复发者或手术未达到根治者。
放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主要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前进行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手术切除率。通过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和侵犯范围,使手术更加容易进行。
术后放疗则主要用于术后局部复发者或手术未达到根治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放疗可以进一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延缓疾病的进展。
5. 靶向治疗
新兴治疗方案,针对特定癌症细胞的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破坏癌细胞。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新兴方案。它通过针对特定癌症细胞的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精准地破坏癌细胞,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的影响较小。
目前,结肠癌可以通过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瑞格非尼、呋喹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明显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预期,其与化疗药物的联合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例如,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 VEGF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联合以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都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西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 IgG1 单克隆抗体,作用于 EGFR 信号通路,联合化疗药物一线治疗结直肠癌亦有明显益处。帕尼单抗是一种完全人源化 IgG2 单克隆抗体,与 EGFR 的高度亲和性与西妥昔单抗类似,联合 FOLFOX 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延长患者 PFS。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KRAS 突变型患者无法从抗 EGFR 抗体治疗中获益,而即使是 KRAS 野生型患者,也非 100% 从抗 EGFR 抗体治疗中获益。此外,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是否优于单药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在早期结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直肠癌的生存率
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患者的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明显降低。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多数早期肠癌(结、直肠癌)可以临床治愈,肠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大肠癌可以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治疗。积极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较好且没有复发转移的患者有可能活几十年。
中期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在 60%~70%。中期直肠癌患者术后经积极有效治疗,一般 5 年生存率达到了 60% 以上。术后往往需要接受 4 到 6 个周期的化疗,还需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肿瘤外侵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是否需要接受放疗。一般对于有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转移的肠癌中期患者,在经过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其 5 年生存率为 50%-78%。但肠癌中期活 20 年的几率较小,具体需要根据癌症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决定。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甚至低于 10%。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往往会出现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晚期结直肠癌的患者通常情况下如果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梗阻,可以进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另外可以考虑进行放射治疗或者化疗。总体来说,晚期结直肠的患者生存率不高,往往 5 年生存率不到 10%。晚期结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约为 10%~20%,具体能活多长时间目前尚不能定论,与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情况有关。
全癌种患者携手同行:共筑生命希望之桥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而癌症的突如其来,无疑为这些故事平添了几分曲折与挑战。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之中,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愈发闪耀。为此,我们创立了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诚邀全国范围内罹患肺癌(涵盖肺腺癌、肺鳞癌等各类型)、胃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胶质瘤等病种的病患及其家属加入,共同搭建一个信息交流、情感支撑与专业指导并重的温暖社区。
一、平台使命:点燃生命希望
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的诞生,根植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切理解和对抗癌精神的无限敬仰。我们坚信,尽管癌症凶猛,但绝非不可逾越。此平台的建立旨在:
促进知识共享:确保最新的医疗资讯、研究成果及治疗经验能够迅速在病患间流通,助力大家做出更加科学的治疗选择。
加强心理扶持:在抗癌的漫长旅程中,心灵的力量不可或缺。我们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群氛围,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从同伴那里汲取力量与勇气。
提升生活品质:通过分享康复秘诀、营养搭配、运动保健等实用知识,帮助病患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宝贵生命。
助推科研发展:鼓励病患参与临床研究项目,为癌症治疗贡献数据支持,同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同推动医疗科技的进步。
二、专业指导:科学应对,精准治疗
在本平台,我们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基于最新研究数据,针对部分癌种提供以下简要概述与防控策略:
肝癌
最新数据:肝癌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排名靠前,但早期发现与介入治疗显著提高了生存率。
防控建议:高危人群(如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及肝功能检查。治疗需结合病情,采取手术、介入、靶向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
胰腺癌
最新数据:胰腺癌因其隐蔽性强、进展迅速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近年来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防控建议:注意上腹部疼痛、黄疸等早期信号,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治疗上,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前列腺癌
最新数据:前列腺癌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但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防控建议:50岁以上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治疗上,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等。
卵巢癌
最新数据: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防控建议:女性应关注腹部不适、月经异常等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治疗上,手术结合化疗是常见方案。
三、情感联结:在抗癌路上,我们同行
除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分享,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圣地。在这里,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共鸣与理解:
病患故事汇:定期举办线上分享会,让病患讲述自己的抗癌历程,无论是胜利的喜悦还是挑战的艰辛,都能得到同伴的鼓励与支持。
心理慰藉站: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渠道,邀请专家为病患及家属提供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建议。同时,鼓励成立互助小组,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家庭关爱行动:关注病患家属的身心健康,提供护理知识培训,帮助家属更好地照顾病患,同时也关注家属自身的情感需求与释放。
四、加入我们:共筑希望之桥
加入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您将获得的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渠道,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力量的大家庭。在这里,您可以:
获取前沿信息:通过公众号推送、微信群聊等渠道,及时了解癌症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新药研发进展及临床试验机会。
参与线下聚会: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组织病患交流会、康复训练营、健康讲座等活动,增进病患之间的友谊与支持。
贡献您的力量:鼓励有能力的病患及家属成为志愿者,参与平台管理、活动策划、知识普及等工作,用您的经历和经验照亮他人的前行之路。
结语:生命因坚持而灿烂
在抗癌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每一步也都孕育着希望与可能。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愿成为您在这条道路上的坚强后盾,与您并肩作战,共赴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爱与坚持搭建起通往生命希望的桥梁!
加入我们,让抗癌之路充满温暖与力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加入微信社群,成为全癌种患者互助平台的一员,共同开启这段充满希望与奇迹的旅程。在这里,您将遇见更加坚韧的自己,也将见证生命绽放的无限可能。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申请进入全国癌症病友群,分享治疗经验,交流康复心得,获得专家答疑,免费临床用药,基因检测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