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这几个“信号”,帮你早期诊断胰腺癌
胰腺癌又叫胰腺导管腺癌,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进展迅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9%,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被大家称为癌中之王。
另一方面,根据2019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第10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6位,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之所以胰腺癌如此可怕,关键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多是晚期,不可切除,甚至55%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但如果能早期发现胰腺癌,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到80%,因此学会如何识别与诊断早期胰腺癌尤为重要。
首先,早期胰腺癌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信号:
1
腹部不适或腹痛:
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的不适、隐痛、钝痛、胀痛等。刚开始可以间歇性出现,之后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患者也可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多在夜间严重,并且在患者进行仰卧、伸懒腰、蜷缩等伸展脊柱的运动时,疼痛会加重;当进行趴着、蹲着、蜷缩等弯曲脊柱的动作时,疼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2
黄疸:
胰腺肿瘤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起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变黄、小便深黄、大便白陶土样,并且可伴有皮肤瘙痒;
3
血糖升高:
胰腺可以分泌胰岛素,起调节血糖的作用,因此胰腺癌的患者可以出现血糖突然升高,突然被查出来有糖尿病。因此,对于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肥胖、家族史)出现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的人,一定要高度怀疑是否有胰腺癌的出现;
4
消化道症状:
胰腺作为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功能下降会引起食欲下降、肚子胀、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如果近期出现这些不典型的消化症状,而胃肠镜检查又没有问题,也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消化道症状的出现也会间接引起患者消瘦、乏力、体重下降,这些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
遗憾的是,胰腺深藏在腹腔后面,位于胃的后方,被肝脏、十二指肠等器官藏了起来,一方面使得诊断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让很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单靠胰腺癌早期信号是不足以发现所有胰腺癌的,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检查手段。
1
肿瘤标志物:
在胰腺癌的患者中,几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可出现升高,包括CEA、CA199、CA125等,尤其是CA199,但并不意味着这几项指标的升高就一定是肿瘤。肿瘤标志物可以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发现它们升高后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手段明确;
2
常用影像学手段:
B超、CT、核磁都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三维CT,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学供情况。核磁不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可以作为增强CT的有效补充。
3
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目前是诊断胰腺肿瘤的神兵利器,是将超声检查和电子内镜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技术。前面提到过,胰腺是邻近胃、十二指肠等器官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超声探头装在胃镜上,从消化道内部用超声去看胰腺有没有长东西,从而明显提高胰腺检查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1cm的病变,也能够清晰显示。除此之外,在超声的引导下我们还能对发现的胰腺病变穿刺活检,用金标准的方式对胰腺癌进行诊断。
近年来,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胰腺癌高效筛查方式,像抽血找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肿瘤DNA,或者是胰腺癌患者独有的一些蛋白质和肿瘤代谢物,但目前这些化验检查还处于研究当中,未来有望进入临床助力胰腺癌的早期筛查。
胰腺癌的发病率不算低,但也没必要每个人肚子有点不舒服就害怕是胰腺癌,于是把上面一些检查全做一遍。因此,我们还得知道哪些人容易被胰腺癌找上门。
目前认为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1
长期吸烟: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吸烟数量与胰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成正比;
2
肿瘤、胰腺癌家族史:
由于肿瘤发病与遗传基因的相关性,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得胰腺癌;
3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大量饮酒、高脂肪饮食、高蛋白饮食会刺激胰腺的分泌,诱发胰腺炎,导致胰腺癌风险的增加。
4
胰腺慢性损伤:
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危险性。
5
高龄:年龄>50岁。
对于上述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平时不明原因出现的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需高度谨慎对待,千万不要觉得可能是自己年龄大了,肠胃不好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细致检查,将胰腺癌扼杀在摇篮之中。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我是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