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胰腺癌,最容易找上这5种人
胰腺,作为人体里默默无闻的小器官
平时它的存在感虽然很弱,
但是一旦发现问题,
可能就是大问题。
像极了上学时一直坐在角落
那个悄无声息的小男孩,
有一天,他却在班上
掀起了轩然大波。
69岁的顾阿姨就被这个
看似默默无闻的小男孩
打乱了生活节奏,
患上了癌中之王---胰腺癌
案例分享
性别:女年龄:69岁
体检分院:上海爱康国宾人人分院
检查方式:B超检查
检查结果:胰腺头部可见一个边界欠清晰的等回声区,大小约17×17mm,向外凸出,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胰腺钩突部可见一个边界不清晰的混合回声区,大小约32×26mm。
体检后建议:胰腺占位待查,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
回访结果:胰腺癌(腺癌)
治疗:手术切除
01
01
什么是胰腺癌?
要想知道什么是胰腺癌,首先我们要了解胰腺。
胰腺,属于消化系统里的器官之一,可以分泌胰液,胰液里有很多消化酶,帮助我们消化糖,脂肪和蛋白质。平时虽然悄无声息、默默工作,但当胰腺内的细胞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发生突变时,就可能发生胰腺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胰腺癌恶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仅5%左右,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
02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
胰腺是人体的第二大腺体,呈狭长形状,长约17-20cm,宽约3-5cm,厚约1.5-2.5cm。通常它位于上腹部偏左区域,相当于第1-2腰椎的水平面,并且紧贴于后腹壁,所以常规超声检查时容易被腹腔内气体干扰而看不清。胰腺由内外两个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有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作用;内分泌部主要是分泌胰岛素。所以当胰腺出现问题时,通常会先出现消化问题,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胃部不适,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误以为是胃病,不放在心上,等到胰腺癌进一步发展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腹部不适或腹痛
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病人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容易与胃肠和肝胆疾病的症状混淆。若还存在胰液出口的梗阻,进食后可出现疼痛或不适加重。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
2.消瘦和乏力
80%~90%胰腺癌病人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3.消化道症状
当肿瘤阻塞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时,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胰腺外分泌功能损害可能导致腹泻。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还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4.黄疸
与胆道出口梗阻有关,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5.其他症状
部分病人可伴有持续或间歇低热,且一般无胆道感染。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血糖异常。
03
这5类人,建议做好检查
1.长期吸烟、饮酒
目前认为,约25%的胰腺癌患者与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大量吸烟饮酒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2.肥胖
肥胖与超重人群在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方面,比体重正常的人群发病风险高15%,所以肥胖人群要注意胰腺癌的发作,如果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3.患有慢性疾病
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高。
4.家族史
如果家中有亲人患有胰腺,或者家族中存在遗传性胰腺炎等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也要做好检查。
5.切除过胆囊的人
有报道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切除胆囊20年以上的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可能超过70%,原因可能与胆囊切除之后,体内缩胆囊素水平升高,缩胆囊素有可能会促进胰腺癌的发生。
04
如何发现胰腺癌?
由于胰腺在体内的位置较深,受肠内气体干扰,B超检查胰腺不是很敏感,不能满足于B超检查无异常,需要做上腹增强CT、腹部核磁共振和胰胆管成像检查。对高度可疑病人,即使一次上腹增强CT或核磁共振无异常,也不能轻易放松警惕,可以继续观察,必要时可以再次复查或做PET-CT以进一步明确。
如CT或核磁共振发现胰腺缩小、胰管扩张、结石等表现时可初步判断为炎症可能;如发现胰腺肿大、囊肿或占位性病变时,就要考虑是胰腺肿瘤的可能性大,应及时进行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检查,结合血液肿瘤标记物CEA、CA199等检查明确胰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最后,胰腺疾病容易与慢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紊乱混淆,特别是当按胃病治疗,症状好转不明显时更要注意筛查胰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