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防治》系列之-胰腺癌的疼痛治疗
01
胰腺癌疼痛流行病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起病隐匿,难早发现;晚期难治,预后极差的特点被称为 癌中之王。2019年中国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2%,胰腺癌的死亡率为4.5/10万,在2020年所有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9,死亡人数排名第7,并且此排名在过去几年稳步上升。此外,胰腺癌的死亡率与发病率比接近1,死亡人数由2015年的至少33.1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至少50.55万人,涨幅超过50%。研究报道,超过50%的胰腺癌患者伴有癌性疼痛,疼痛不仅是胰腺癌早期诊断的首要症状,也是癌症晚期的主要症状,在晚期患者中疼痛发病率约为90%。患者在生存期内常伴有顽固性、难以忍受的腰背部疼痛及腹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并造成极大心理负担。
02
胰腺癌疼痛的临床表现
胰腺位于腹后壁,与腰椎相邻,当胰腺癌肿块增大时,可能会直接压迫腰部的神经根或脊髓,造成腰痛,此外,胰腺癌晚期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包括腰椎的转移,这也会引发腰痛。有时这种疼痛可能是首发症状。胰腺癌引起的腰痛通常与腰肌劳损等常见的腰痛原因有所不同。胰腺癌腰痛往往是持续性的,且随着肿瘤的发展,疼痛可能会加剧,变得难以忍受。
1. 剧烈的持续不减的疼痛:胰腺癌引起的腰痛通常是非常剧烈的,而且持续不减,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2. 放射性疼痛:胰腺癌引起的腰痛通常会放射到背部、腹部、大腿等部位,这种疼痛被称为放射性疼痛。
3. 夜间疼痛加剧:胰腺癌引起的腰痛通常会在夜间加剧,这是因为胰腺位于腹腔深处,夜间疼痛会逐渐加重。
4. 持续加重的消化不良症状:
胰腺癌患者常常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同时也会伴有腰痛。
03
胰腺癌疼痛的原因
1.胰腺癌自身所引起的疼痛:肿瘤呈膨胀浸润性生长导致胰腺包膜紧张引起疼痛;癌细胞侵犯胰内神经可引起腹部持续性隐痛不适;肿瘤压迫胰腺周围及腹腔神经可导致腰背部钝痛不适;此外,癌细胞本身可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可引起全身不适及疼痛。
神经周围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NGF/TrkA引起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感觉神经元及TH(+)的交感神经密度增加,P物质和CGRP释放增加等因素导致的痛觉过敏等。P物质也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这提示肿瘤浸润与疼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
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
肿瘤浸润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增生、肥大、痛觉过敏、痛觉受体的变化等。
2.肿瘤压迫胆总管及胰管,导致胆总管及胰管压力明显升高,胆管和胰管扩张所引起的疼痛。
3.胰腺癌患者大部分会伴有慢性胰腺炎,慢性炎症也可引起患者持续性疼痛不适。
4.肿瘤快速生长引起自身供血不足导致坏死可引起疼痛,肿瘤压迫重要脏器血管,导致实质性器官的缺血梗死所引起的疼痛,如:胰体尾肿瘤压迫脾动脉导致脾脏梗死而引起疼痛。
5.恶性肿瘤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如紧张、焦虑、沮丧、厌世等负面情绪也会加重疼痛感觉。
04
胰腺癌疼痛治疗
阶梯式镇痛治疗: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导,联合应用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
腹腔神经丛消融术:包括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消融术和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消融术
内脏神经毁损术:适用于肿瘤不可切除的患者,其镇痛效果维持时间较长
药物治疗
鞘内药物注射: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局麻药、N型电压门控钙通道阻断剂等,适用于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反复疼痛、晚期癌痛的患者
微创介入治疗
化疗和放疗: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疼痛,但化疗可能带来化疗相关神经病
综合治疗:针灸,按摩等
抗抑郁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惊厥药的使用和心理疗法
缓和治疗: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提高生活质量
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已被证实可用于控制癌性疼痛,其中腹腔丛神经阻滞术已在临床开展数年,对于缓解晚期胰腺癌或其他腹部恶性肿瘤所致的顽固性癌痛,长期有效率高达70-80%。随着精准引导的影像技术应用,使得腹腔神经丛神经阻滞/毁损术更加安全、简便,亦使得该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开展应用。
01
适应证:
1.晚期上腹部恶性肿瘤(如胰腺癌、下段食管癌、胃癌等),癌痛局限上腹部,且三阶梯止痛方案规范治疗不能有效缓解者;
2.慢性胰腺炎、克罗恩病等引起的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者亦有一定疗效。
02
禁忌证:
1.阿片类强效镇痛药物成瘾者;
2.肿瘤累及躯干如骨骼、肌肉、腹壁所致疼痛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法纠正者;大量腹水等。
内脏神经丛
内脏神经分为内脏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将痛觉传输到大脑的过程中,在一定的部位会聚集成为神经丛。疼痛通过神经传导,通过药物阻断传导链,从而缓解疼痛,这就是腹腔内脏神经丛毁损的机制。
内脏神经毁损
内脏神经丛毁损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短期并发症(即手术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
1.内脏运动加快,既往便秘的患者不再便秘,一部分患者还可能产生腹泻,一般持续3-5天就可缓解;
2.手术中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收缩压可能从原来的120-130mmHg降到80-90mmHg,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会在手术当中进行监护,在术中或术后输液纠正;
3.因内脏神经丛毁损在CT指导下进行,因此可能出现气胸、血管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如,但发生率非常低(小于1%)。需及时处理。
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行内脏神经毁损治疗与患者疼痛缓解、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01
纳入标准:
①诊断为晚期胰腺癌的患者(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第6版的川期或IV期):
②胰腺癌相关的中度至重度疼痛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4分或以上);
③接受姑息治疗但不接受任何抗癌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
02
排除标准:
①接受过胰腺切除术;
②曾接受过任何可能影响胰腺癌疼痛的神经阻滞、消融术的患者;
③曾被诊断患夜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④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的患者
符合条件的患者由电脑随机序列分组,在阿片药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内脏神经周围给予无水酒精(神经毁损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接受每月一次随访,至第8个月或者患者死亡
03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平分均较基线显著降低。神经毁损组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疼痛缓解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第4个月,神经毁损治疗效果逐渐下降到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
2.次要结局中的患者生存情况的单因素Cox分析发现神经毁损组(中位生存期102.5天)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151.0天)之间的总生存期有显著差异(风险比1.56;P=0.036),K-M生存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结果
3.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纳入肿瘤临床分期、疼痛部位和治疗方式,发现仅肿瘤临床分期为显著危险因素(P=0.012),治疗方式在多因素模型中无显著意义,因而进行了进一步亚组分析。亚组分析(KM生存分析)发现在IV期胰腺癌患者中,相比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46.0天),神经毁损组(中位生存时间69.0天)生存率显著降降低(风险比1.94;P=0.001,而在川期患者中无差异(风险比1.08;P=0.809)
4.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服用情况的比较发现,神经毁损组患者前3个月的阿片类药物服用量较基线值显著减少(第1、2、3个月平均差异分别为(54.8mg,P<0.001:45.3 mg:P<0.001;22.3 mg, P=0.016),且两组间不同时间点阿片类药物服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个月后神经毁损减少阿片类药物服用的减少作用逐渐下降。
5.生存质量的评估,包含36项问题的健康调查问卷,分别包括患者生理和心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毁损组生理健康改善稍优于对照组(P=0.003),而两组心理评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鞘内药物注射
2016版PACC指南:
建议癌痛患者尽早应用鞘内镇痛
非大剂量全身使用阿片类药物无效后的补救措施
IDDS治疗中重度癌痛:
在系统性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未达到100mg吗啡时启用IDDS
鼓励低剂量治疗(每日小于1mg吗啡当量)
提倡预埋,考虑经济因素可以采用半植入IDDS
01
优势
更有效
剂量更少
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02
适应症
难治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数字化评分大于等于4分,爆发痛次数大于等于3次/天
多模式药物治疗方法后癌痛患者未得到充分控制
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等虽然有效,无法耐受其不良反应
03
禁忌症
患者不愿接受
感染
凝血功能异常
脑脊液循环不通畅,椎管内转移等为相对禁忌症
05
胰腺癌诊治新进展
胰腺癌外科手术目标为切除原发肿瘤和区域淋巴结,手术是唯一有可能治疗胰腺癌的方法,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V2版)新版指南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NAT)再手术,目前临床经验性建议高危病人采取NAT,如肿瘤体积巨大、CA19-9基线水平较高、广泛淋巴结转移和严重体重下降等 ,NAT之后建议通过EUS取病理、放置支架缓解症状并监测基线CA19-9水平等措施,再次进行分期。需指出的是,若NAT后疾病进展但分期后仍具备手术机会。对于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吉西他滨已成为晚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疗效欠佳。
06
胰腺癌诊治新进展- mRNA癌症疫苗
2024年4月5日,第115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2024)年会上报告了一种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autogene cevumeran(BNT122),治疗胰腺癌(胰腺导管癌PDAC)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该疫苗的早期临床数据于去年5月份在 Nature 发表。该mRNA疫苗识可以别出PDAC患者 的20多种独特的新抗原,共16名经过手术切除后的PADC患者参加了这项临床试验,将该mRNA疫苗与标准化疗(mFOLFIRINOX方案)和免疫检查点疗法(抗PD-L1单抗)联用,8名患者(50%)观察到了明显的T细胞响应,在为期3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后,产生T细胞响应的8名患者仍处于无复发生存期,这显著长于没有产生T细胞响应的8名患者。并且其产生T细胞响应的患者中导致多个CD8+T细胞克隆的扩增,其中98%在疫苗接种前不存在于血液、肿瘤或邻近组织中。超过80%的扩增的CD8+T细胞克隆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占所有血液T细胞的0.1%。在这8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在疫苗接种3年后分离的CD8+T细胞在体外再挑战实验中仍然对目标新抗原有反应。这些数据表明, BNT122可以诱导具有长寿命、大量和持久功能的CD8+T细胞。证实了个性化新抗原特异性癌症疫苗可以诱导强有力的免疫反应,并与延迟疾病复发相关,这继续支持了该疫苗作为一种令人鼓舞的胰腺癌治疗方法。mRNA疫苗平台能够实现疫苗的快速开发、生产和交付,而不会显著延误快速进展的胰腺癌的治疗。
作者:刘曼嘉 医师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麻醉科
审校:范颖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海仁济疼痛医学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