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当医生自己和亲人身患绝症时,他们却为何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再谈过度医疗的弊端。

当医生自己和亲人身患绝症时,他们却为何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再谈过度医疗的弊端。

admin5天前皮肤科1

健康中国摄影大赛 廖敏 摄

我想死……

这是一位85岁老人全身插满管子,去世前反复说的一句话。

躺在急诊抢救室的床上,带着氧气面罩,喉部打了个洞,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进食通过鼻孔,意识清醒但无法言语……医生的无奈,子女的顾虑、伴侣的不舍,他们挣扎着用已经没有灵魂的肉体延长生命。这种状态可能会维持几个小时,也许几天,也许是几年……

在ICU病房里可以迅速榨干一个家庭全部积蓄:用上呼吸机、营养液、护工等等,几千几万块钱,一下就花光了......

这就是目前中国很多大病家庭的现状,在人生的最后几天里花掉了前半生所有的积蓄,受尽了痛苦,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有些时候,医生们却和我们普通人的选择不一样。

医生自己如何选择离开人间?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生命临终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一名美国医生,叫肯·穆尤睿(Ken Murray)发表了一篇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在美国社会和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和辩论。

几年前一位名叫查理的非常有名望的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竟然患上了癌症杀手——胰腺癌!

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业内名医,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提高3倍!但是代价也是痛苦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生活品质大大降低。

查理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第二天回到家,他关掉了自己的诊所,把所有的时间全都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他放弃了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

几个月以后,查理在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他选择了质量。

在美国,有些医生重病后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小牌,甚至还有人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见多识广,在工作中目睹过太多无效治疗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气管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不停地灌药。

作为医生,他们比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要明白,要不遗余力地挽救生命,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恰恰相反却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作为医生他们知道临终病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在巨大的痛苦中孤独地离开人间!他们明白药物和医疗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选择了生活品质!

一名医生为患癌父亲作的最后选择

陈作兵,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在得知父亲身晚期患恶性肿瘤后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老家。他并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特别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陈作兵(右一)和父亲(左一)

由于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同事亲友们纷纷提出一系列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热疗等。以往都是我给别人挑选方案,现在轮到给自己的父亲决定治疗方案,我束手无策。

陈作兵自己也做过许多次类似的抢救,心脏按压起搏(因为晚期肿瘤癌症病人十分虚弱,很容易压断肋骨),切开气管,插进直径超过三厘米的管子,上呼吸机,24小时补液,包括盐水、营养液,消炎药,阵痛药,镇静剂,即使是用最新的抗肿瘤药物,一针剂几千元,也不过是延长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生命,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意识似有似无,逐渐多脏器衰竭,有的脑死亡之后,家属依然会让医生继续抢救……

后来,陈作兵便送父母亲回老家了,老家四周群山环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父亲回到村子,也少有人知道父亲的病情,陈作兵安排亲戚谁也不要多说什么,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母亲陪伴着父亲,父亲不再吃药,不再打针,只吃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母亲便每天换着花样给父亲做,爸爸吃得很开心,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像晚期肿瘤病人那样变得很瘦。

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详地离开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安详地离开。

1999年,巴金先生重病入院治疗。一番抢救后,他终于保住了性命,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但愿每一个人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懂得生的意义的同时,也能学会试着去理解死亡的意义!

再来谈谈过度医疗,过度医疗在中国有多严重?

胡大一:过度体检、过度医疗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

目前,冠状动脉CT,

已成为体检中心和各级医院摇钱树。

这些机构用五花八门的形式打广告,

向公众显示谁家的CT排数最多,

设备最先进。

由于这项检查对人体机械性创伤不大,

很多公众也很容易被误导。

冠状动脉CT,

是冠心病的筛查而非诊断性手段。

它主要用于:

冠心病中等危险人群的风险评估和筛查。

而它的滥用问题是用于低危人群,

尤其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经绝期前的女性。

这些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

后背痛、多汗、乏力、喜长出气、

觉得气不够用,甚至有夜间发生濒死感,

大多为焦虑或抑郁所致的躯体症状。

而现在临床普遍不重视问诊,

也无时间问,上来就开CT检查。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

患者对自己是不是冠心病放心不下,

去有更多排数CT的医院或体检机构,

重复CT检查,这可以理解。

但是,作为有医学知识的医生,

也给这些患者开单再做CT,

这就是明知故犯,

不是为人民,而是为人民币!

我特别提醒中青年女性,

不要盲目做冠状动脉CT。

与同年龄的男性和老年女性相比,

做CT的必要性小得多,

而CT的射线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要大得多。

冠心病风险高、症状典型的心绞痛也不必要,

不应接受CT检查。

如症状稳定,多年不变,坚持戒烟限酒,

合理用药,适度运动,即药物加康复。

如病情不稳定,包括新近发生的,

近期恶化加重的和心肌梗死、

支架或搭桥后一个月内复发的心绞痛,

应直接冠状动脉造影。

无必要先CT,再造影。

02

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立了大功?

韩启德:不应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癌症筛查

▲韩启德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1945年7月生,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海外交流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眼下,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

癌症治好了归功于早发现、早诊治;

没治好,是因为发现晚了。

早发现的能耐真那么大?

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

2013年与1990年相比,

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

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

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

前列腺癌增到5倍。

20多年,癌症增长那么多,

可能的原因有:

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生肿瘤的机会相应提高、

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等。

韩启德则提出另一种可能性:

多数情况下,

我们是不是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

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

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

换言之,

双早让我们增加了很多肿瘤病例,

但其中不少是十分懒惰的肿瘤——

你不发现它们,它们也不会有多大能耐,

而发现它们,对恶行肿瘤防控工作成效甚微。

医生已经在临床上看到懒癌这种情况。

国外研究发现,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里,

2.5毫米厚的甲状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

他们中有36%患有甲状腺癌,

而如果切片厚度为0.5毫米或更薄,

更多会在生前就检查出患有甲状腺癌。

在死于非癌症的40-50岁女性

乳腺组织切片检查中,

发现40%的妇女患有乳腺癌。

这些懒惰的癌症,

被称为终身没有征兆、没有麻烦的癌症。

全球不少研究小组,

还进一步拿出研究质疑双早的实际效力。

一份研究记录了1975年-2005年

美国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

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患病情况,

30年间,

这5种癌症的患病人群都差不多增加了3倍,

但死亡率几乎不变。

而在此期间,

美国推行了大量抗癌运动与早期筛查项目。

开展早发现、早诊治后,

人群死亡率却没降低,

欧美多国研究都发现了令人气馁的结局。

双早的拯救力引起专家的强烈反思。

根据目前掌握的癌症知识,

早发现、早诊治有利于癌症病人并不违反逻辑,

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甚至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从医生的角度看,漏诊要承担巨大责任,

而过度诊断则减少了风险。

这成为大家都愿意垂青双早的理由。

问题是,这些明星技术尚没发挥多大作用,

却带来不少麻烦。

我认为,

首先不应该提倡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应该在高危人群中做。

要重视早期筛检技术的负面效应。

1993年-2011年,

韩国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

结果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

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

但这18年间,

该国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

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

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

其中约11%发生甲低症,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

医学技术能拯救病人,

也同样可能带来伤害。

2008年和2009年,

北京市政府投入2亿多对全市133万妇女癌症筛查,

宫颈癌筛查75万例,确诊宫颈癌72例;

筛查乳腺癌57万例,确诊乳腺癌241例;

其他妇科肿瘤17例。

以此推算,

对全国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国家能否承担得起?

除了耗费与效益评估,

更难的是查出后怎么办——

如果进行早期干预,

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

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

等于白挨刀。

如果随访观察,

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

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

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

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

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03

体检、防癌套餐能查出哪些癌?

叶森:事实是一个都不能!

▲叶森 香港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

我们每年进行的常规体检,

主要是为了衡量一个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一般的检查项目包括:

身高、体重、血常规、肝功、肾功等等。

这些检查能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

及重要器官的运行情况;

也可以诊断出常见慢性病,

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但可惜的是,

绝大多数癌症在早期的时候,

并不会影响到常规体检时,

医生检查的这些生理指标。

癌细胞总是先静悄悄地潜伏,

再慢慢发展壮大、长成肿瘤,

它们不会在比较弱小的时候就搞事情。

因此,普通的健康体检,

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早期癌症的蛛丝马迹。

那专业防癌套餐呢?

当下盛行一时的专业防癌套餐,

号称可以精确测量一系列肿瘤标记物。

更豪华的防癌套餐中,

还有 PET/CT 医学影像检查,

也是说有助于精准定位早期肿瘤。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

这些防癌体检对普通大众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甚至还会带来伤害。

其实,肿瘤标记物检查并不十分灵敏,

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也就是明明没有癌症,却谎报军情,

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后续检查;

或者明明患癌了,

却没检查出来,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04

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

韩启德:这是过度诊断的轻率举动!

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

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

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

这种变异并不一定发展成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

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

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

他们的出发点是:

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

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医学决策不能被数据绑架,

医学诊治指南来自客观数据,是依从概率,

但具体到患者个体,还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

由医生根据经验作出判断。

这种判断极其复杂,不可能完全避免出错,

而且需要在诊治过程中不断调整。

面对双早现有的局限,

着力推进相关研究必然是方向,

不过有更多专家谈到,

对肿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

比如,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

认识到医学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同一类肿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千差万别,

在这点上,技术仅仅是医生的帮手。

不管怎样,癌症防控技术如何进步,

面对医疗圈里

五年拿下肿瘤十年攻克癌症的狂言,

加强癌症科普教育与健康素养不可遗忘。

这是与医学哲学更密切的话题,

我们都要承认,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原因,

衰老不可避免,因此癌症不可能消灭,

随着老龄化进程,

癌症病人增加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我们要坦然面对衰老、癌症与死亡。

05

徐文兵:多少中国人在按西方的血糖、血脂、血压指标苟活?

▲徐文兵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

我们现在都是泛科学化了,

都在相信仪器。

其实韩非在两千年前就说: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脚。

我们现在宁可相信仪器对自己的检查,

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现在出现一个特怪的现象,

一个人浑身不舒服,到医院查啥都正常。

我们为什么不是根据人的感觉去治,

而是要根据指标去治呢?

为什么西方人制定出来的

血糖、血脂、血压指标,

要套到我们中国人身上呢?

有多少人按照这样的指标在活着?

你要是相信老天爷造我们的时候,

给我们匹配了很好的觉的体统,

那请你呵护它、关心它,不要糟蹋它。

多少人一头热汗,一盆冷水就上去了;

多少孩子满头大汗跑回家,

拿杯冷饮咕嘟咕嘟灌下去,

这都是潜移默化害人的广告。

我们要觉到气,至少要练到你的手是热的。

所以鉴别真假中医有个标准,

就是给你号脉的时候大夫的手是热乎乎的,

因为什么?气能过来。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恢复觉,

在觉的基础上去体会中医讲的气。

再高一个层次,感。

就不是低级的神经反射了,

完全是触动了我们的心神。

这种感我们称之为通感,

是全息的,是一叶知秋,窥斑而见全豹的,

甚至可以穿越时空的,

再往深了说就有点封建迷信了。

也就是说通过只言片语,

通过一点点你提供的信息,

我可以知道你这个人的全态。

这不是第六感,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

只不过经过几千年的进化,

我们把后天的意识培养得太强大,

把先天的本能丢掉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43510

“当医生自己和亲人身患绝症时,他们却为何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再谈过度医疗的弊端。” 的相关文章

看脱发是去公立医院比较好,还是私立专科医院比较好?

看脱发是去公立医院比较好,还是私立专科医院比较好?

看到这个问题,回想到在西安许多三甲医院因为疫情期间暂停接诊。 恰逢身体不适,挂不到三甲医院的号,满地找二甲,甚至综合性医院的同时,只能默默的在家周边找个私立的小医院,毕竟出去溜达一趟...

中年妈妈脱发图鉴,看完想打人,哈哈哈哈哈

中年妈妈脱发图鉴,看完想打人,哈哈哈哈哈

这两天看到一条热搜新闻: 我国超2.5亿人受脱发困扰, 每6个人里就有1个人脱发。 而且,脱发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大批90后已开始脱发。...

“10后”也秃了?小学女生不断脱发,查出真相后,父母后悔不已

“10后”也秃了?小学女生不断脱发,查出真相后,父母后悔不已

秃如其来的问候我是越来越聪明,绝顶了!关于脱发,网上经常会有戏谑的话题但是浙江温岭一个9岁的女孩子突然秃了查明原因之后,父母后悔不已9岁女孩顽固性脱发?2月24日一大早,小涵(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来...

生物素是防治脱发、白发和湿疹的常用药,服用时注意哪5点?

生物素是防治脱发、白发和湿疹的常用药,服用时注意哪5点?

小丽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平时成绩不错,身体也很健康,但是他头上的白发太多了,这个问题带他上高中的时候就有,只不过他一直以为是过度学习导致的,所以一直没有在意,结果上大学以后白头发越来越多,...

脱发的日常护理和饮食宜忌

脱发的日常护理和饮食宜忌

对于脱发这种症状的出现是很多爱美人士都非常苦恼的一件事,不仅会给人们的外貌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更可能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专家称当出现脱发的现象时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需要...

“脱发经济”带火毛发产业,连锁机构高获客成本下持续扩张

“脱发经济”带火毛发产业,连锁机构高获客成本下持续扩张

脱发的困扰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假发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殊人群,颜值经济风潮下,毛发产业正在崛起。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