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一发现就是晚期,生存率极低!胰腺癌为什么这么可怕?
一、胰腺癌一发现就是晚期的原因
1. 早期症状隐匿
胰腺是一个位于腹部深处的器官,这使得胰腺癌在早期很难被察觉。早期胰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痛、腰背痛等,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从症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涉及胰腺肿瘤的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及代谢紊乱。首先,胰腺肿瘤压迫邻近器官,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压迫胰腺周围的胆囊、肠道等器官,导致难以消化食物和黄疸等症状。其次,肿瘤侵犯胰腺周围神经及血管,胰腺癌可能侵犯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疼痛、胸痛、厌食等症状。再者,内分泌功能障碍,胰腺癌影响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可能导致血糖异常,出现疲倦、乏力、多尿等症状。最后,胰腺外分泌减少,肿瘤导致胰脂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的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脂肪泻等症状。
临床上胰腺癌往往比较容易漏诊,原因就是早期胰腺癌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有上腹胀、消化不良、疼痛等症状,并且早期疼痛不严重,患者往往容易到消化内科诊治,出现误诊几率较高。临床上发现早期胰腺癌的几率不足 19%,大部分在体检或其它疾病检查中无意中被发现。
2. 筛查困难
目前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有效筛查方法。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然有待提高。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血液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 CA19 - 9、CEA 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但这些标志物并非胰腺癌特异性的,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胰腺的异常变化,如胰腺肿块、胰管扩张等,但由于胰腺位置较深,超声检查有时难以清晰显示胰腺的全貌。CT 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胰腺的结构和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但对于一些小的病变可能也难以发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发现胰腺肿物的鉴别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样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内镜超声检查(EUS)通过将超声探头安装于内镜顶端,可以在距离胰腺病灶最近的位置进行检查,提高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但这种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接受。
3. 患者重视不足
早期患者没有加以重视,疾病没有得到控制。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会忽视这些症状,导致病情持续加重。
很多患者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如消化不良、胃痛、腰背痛等,往往认为是普通的肠胃问题或者劳累所致,没有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而当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明显的疼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时,才去医院就诊,此时往往已经是胰腺癌的晚期。
例如,一些患者在出现上腹部疼痛时,可能会自行服用一些胃药或者止痛药,暂时缓解了症状,但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还有一些患者在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可能会认为是饮食不当或者压力过大引起的,没有及时调整饮食或者寻求医疗帮助。
此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有胰腺癌家族史、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的患者,应该更加重视胰腺癌的早期筛查。但很多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高危人群,或者即使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也没有定期进行体检,导致胰腺癌在早期没有被发现。
二、胰腺癌生存率低的原因
1. 病发时已达到晚期
胰腺癌之所以在发现时常常已处于晚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胰腺癌早期症状极为隐匿,患者很难在早期察觉自身的异常。早期胰腺癌可能仅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消化不良、胃痛、腰背痛等,这些症状与普通的肠胃问题或劳累所致的不适极为相似,容易被患者忽视。许多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往往认为是小毛病,自行服用一些胃药或者止痛药,暂时缓解了症状,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信号。
其次,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有效筛查方法较为缺乏。虽然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等方法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有待提高。例如,血液检查中的肿瘤标志物如 CA19 - 9、CEA 等并非胰腺癌特异性的,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超声检查由于胰腺位置较深,有时难以清晰显示胰腺的全貌。CT 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一些小的病变也可能难以发现。内镜超声检查(EUS)虽然提高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但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接受。
正因为如此,许多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经到了晚期。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能够手术的病人只有 15% 到 20% 左右,80% 左右的病人都属于中晚期,生存率很低。
2. 难以手术切除
胰腺癌的位置较为特殊,靠近其他重要器官,这使得手术切除的难度极大。胰腺位于体内深处,周围血管和器官密集,手术过程中容易损伤周围的血管和器官,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例如,胰腺癌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如胆囊、肠道等,手术时需要小心分离这些被压迫的器官,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肿瘤侵犯胰腺周围神经及血管,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胰腺癌可能侵犯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疼痛、胸痛、厌食等症状,在手术中需要谨慎处理这些被侵犯的神经和血管,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的患者手术可行性也差别较大。有的患者可能存在手术风险,如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的创伤;或者患者的肿瘤位置特殊,难以进行完全切除。此外,治疗后也可能存在术后感染等风险。手术切除胰腺癌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3. 放疗化疗效果欠佳
对于胰腺癌来说,传统的放疗化疗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单一药物治疗胰腺癌有效率非常低,即使联合用药相对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但效果也有限。
经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其疗效优于全身静脉化疗,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但这种方法也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胰腺癌化疗药物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与多药耐药性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多药耐药的机制及其逆转方法可能会提高胰腺癌化疗的疗效,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放疗对于胰腺癌的效果也不理想。由于胰腺周围的器官对放疗的耐受性不同,放疗剂量难以掌握,过高的剂量可能会损伤周围的正常器官,过低的剂量又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患者也可能对化疗和放疗有明显的耐受性问题,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4. 易复发并发证
胰腺癌患者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证或者并发证,这也是导致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腺癌的并发症种类繁多。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肿瘤导致胰脂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的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脂肪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此外,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胰腺癌出现的并发症可由胰腺肿瘤直接引起,当压迫到胆囊时,会出现有胆道梗阻的症状,当累及到十二指肠之后,会出现有明显的出血。另外,会使胰腺功能异常,导致出现糖尿病。部分胰腺患者病情并没有完全缓解,容易导致其复发和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肝脏。在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还可能会出现有术后的并发症,比如胰瘘,胆瘘,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严重可引起死亡。
胰腺癌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瘘、继发感染、胃瘫等。胰腺位置特殊,周围大血管较多,一旦出血往往致命,术中、术后出血风险较大;出血类型包括术后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胰漏、胃漏、胆漏等吻合口愈合不良可导致消化液漏出,一旦出现胰瘘易腐蚀周围脏器,造成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继发感染需要通过 CT 定位穿刺引流,必要时再次手术去除坏死、继发感染组织。胃瘫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是经检查证实胃流出道无梗阻;胃液>800mL;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无导致胃乏力的基础疾病,未使用平滑肌收缩药物。
胰腺癌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腰背部疼痛,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腹泻、贫血等相关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还可以在腹部触及质硬的包块,活动度差,有压痛。复发还有可能同时伴有远处转移,比如肺转移可以表现为咳嗽、咯血以及呼吸困难,肝转移可以表现为肝区疼痛和包块。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腔内种植转移,不仅会出现弥漫性疼痛,还会出现癌性腹水,通过一般利尿治疗很难缓解,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胀。另外,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特别是老年患者胰腺癌复发也有可能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患肢疼痛以及水肿等。
三、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的原因
1. 发病率低,医生认识不足
胰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万分之一左右。临床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常会优先考虑常见病和多发病。这是一种常规程序,因为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常见疾病的出现频率更高。对于胰腺癌这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医生的认识可能相对不足。当患者出现一些症状时,医生往往会首先考虑常见疾病的可能性,而不是胰腺癌。这就导致了在诊疗过程中,胰腺癌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2. 解剖位置特点决定症状不明显
胰腺位于后腹膜,位置较深,周围被其他器官包围。这种解剖位置特点决定了胰腺癌在早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等。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的肠胃问题或劳累所致。而且,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这进一步延误了诊断。例如,上腹部隐痛不适可能被误认为是胃炎或胃溃疡,消化不良可能被归咎于饮食不当。此外,胰腺位置较深,也使得常规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等难以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全貌,增加了早期发现的难度。
3. 进展迅速
胰腺癌本身进展非常迅速,确诊后自然病程通常为三到六个月。由于其发展速度快,外科干预措施可应用的时间非常窄。在很短的时间内,胰腺癌可能就从早期发展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患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后不久,病情就迅速恶化,导致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4. 早期诊断肿瘤指标不高
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指标,如糖类抗原 CA19 - 9 等,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高。胰腺癌在早期可能并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大幅升高,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指标才会有明显的变化。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癌可能在肿瘤标志物表达上有差异,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免疫系统反应不同,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的反应有所差异。因此,即使患者患有胰腺癌,如果处于早期阶段或者是某些特殊类型的胰腺癌,CA19 - 9 等指标也可能不会显著升高。这使得依靠肿瘤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受到限制,也是胰腺癌难以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
四、胰腺癌为何难以治疗
1. 早期发现困难
胰腺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难早期发现。很多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增大。
2. 手术难度大
胰腺位于体内深处,周围血管和器官密集,手术过程中容易损伤周围的血管和器官,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胰腺的位置较为特殊,靠近其他重要器官,如胆囊、肠道等。手术时需要小心分离这些被压迫的器官,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肿瘤侵犯胰腺周围神经及血管,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例如,胰腺癌可能侵犯神经及血管,导致局部疼痛、胸痛、厌食等症状,在手术中需要谨慎处理这些被侵犯的神经和血管,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的患者手术可行性也差别较大。有的患者可能存在手术风险,如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的创伤;或者患者的肿瘤位置特殊,难以进行完全切除。此外,治疗后也可能存在术后感染等风险。手术切除胰腺癌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3. 化疗效果不佳
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胰腺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极差,对放疗也会产生放射性抵抗,又缺乏特异性的靶向药物,因此成为目前恶性肿瘤中治疗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单一药物治疗胰腺癌有效率非常低,即使联合用药相对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但效果也有限。经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其疗效优于全身静脉化疗,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但这种方法也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胰腺癌化疗药物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与多药耐药性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多药耐药的机制及其逆转方法可能会提高胰腺癌化疗的疗效,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4. 易复发和转移
胰腺癌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治疗后需要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的情况,以便及时治疗。
胰腺癌的复发原因如下:治疗不彻底、微小转移、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等。首先,胰腺癌的恶性度比较高,很容易向周围浸润生长,残存的哪怕是 1 个癌细胞都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占位性的肿物。其次胰腺癌还可以通过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神经转移以及种植转移等。
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是腹膜后的脏器,周围的组织关系比较复杂,手术可能做不到 R0 切除,有时候往往合并瘤细胞的残留,比如淋巴细胞,比如神经的受侵,比如血管鞘的受侵,往往受限于手术技术或者是安全性的考虑,不能完整切除,所以容易复发。还有就是跟生物学特点有关,任何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就是容易复发和转移,有时候可能局部切得比较干净,但是往往在切之前,血液系统已经有瘤细胞,所以就会复发。
胰腺癌的并发症种类繁多。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肿瘤导致胰脂酶、淀粉酶等消化酶的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脂肪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此外,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胰腺癌出现的并发症可由胰腺肿瘤直接引起,当压迫到胆囊时,会出现有胆道梗阻的症状,当累及到十二指肠之后,会出现有明显的出血。另外,会使胰腺功能异常,导致出现糖尿病。部分胰腺患者病情并没有完全缓解,容易导致其复发和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肝脏。在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还可能会出现有术后的并发症,比如胰瘘,胆瘘,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严重可引起死亡。
胰腺癌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腰背部疼痛,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腹泻、贫血等相关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还可以在腹部触及质硬的包块,活动度差,有压痛。复发还有可能同时伴有远处转移,比如肺转移可以表现为咳嗽、咯血以及呼吸困难,肝转移可以表现为肝区疼痛和包块。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腔内种植转移,不仅会出现弥漫性疼痛,还会出现癌性腹水,通过一般利尿治疗很难缓解,患者也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胀。另外,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特别是老年患者胰腺癌复发也有可能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患肢疼痛以及水肿等。
五、胰腺癌的可怕之处
1. 早期诊断困难
胰腺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胰腺癌在早期难以被诊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表现为消化不良、胃痛、腰背痛等常见症状,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疾病相似,如普通的肠胃问题或劳累过度所致的不适,使得患者和医生都容易忽视其为胰腺癌的可能。其次,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虽然血液检查和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诊断,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例如,血液检查中的肿瘤标志物如 CA19 - 9、CEA 等并非胰腺癌特异性指标,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超声检查由于胰腺位置较深,难以清晰显示胰腺全貌。此外,患者自身对早期症状的重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患者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往往认为是小问题,自行处理而不及时就医,从而延误了病情。
2. 手术难度大
由于胰腺的位置特殊,周围血管和神经密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而且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出血、胰瘘等并发症,手术风险较高。
胰腺位于体内深处,周围被众多重要器官包围,其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手术极具挑战。一方面,胰腺靠近胆囊、肠道等器官,手术时需要小心分离这些被压迫的器官,避免造成进一步损伤。同时,胰腺癌常常侵犯周围神经及血管,这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还可能导致局部疼痛、胸痛、厌食等症状,在手术中必须谨慎处理这些被侵犯的神经和血管,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不同患者的手术可行性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的创伤;或者患者的肿瘤位置特殊,难以进行完全切除。此外,手术后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3. 放化疗效果不佳
胰腺癌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治疗效果不佳。
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极差,单一药物治疗胰腺癌有效率非常低,即使联合用药相对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但效果也有限。经动脉局部灌注化疗虽疗效优于全身静脉化疗,可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并减少毒副作用,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其化疗药物效果差主要与多药耐药性有关,目前关于多药耐药的机制及其逆转方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放疗对于胰腺癌的效果也不理想,因为胰腺周围的器官对放疗的耐受性不同,放疗剂量难以掌握,过高剂量可能损伤周围正常器官,过低剂量又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患者对化疗和放疗可能有明显的耐受性问题,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4. 预后差
胰腺癌的整体预后较差,晚期患者生存时间较短,而且生活质量较差。
胰腺癌的预后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晚期患者生存时间短,其自然病程通常为三到六个月。其次,患者生活质量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肿瘤导致消化酶减少,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出现腹泻、脂肪泻等症状,严重影响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胰腺癌还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手术后可能出现腹痛、腰背部疼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腹泻、贫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腹部可触及质硬包块,活动度差且有压痛。复发还可能伴有远处转移,如肺转移表现为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肝转移表现为肝区疼痛和包块。腹腔内种植转移会出现弥漫性疼痛和癌性腹水,难以通过一般利尿治疗缓解,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