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首席专家吴尊友因胰腺癌去世,为什么这种癌如此致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医师报肿瘤频道
《医师报》社记者从多方获悉,知名公共卫生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因胰腺癌于2023年10月27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
吴尊友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他在21世纪初就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的关键人物,其后几乎从不缺席任何一场传染病防控战役。新冠疫情暴发两年多以来,他背负着重担,为决策层提供科学参考,为大众科普知识。
在新冠疫情初期,武汉解封是否意味着抗疫进入尾声?是否会因为人口流动,引发国内疫情反弹?无症状感染者会不会造成新的大面积感染?疫情相关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答案,吴尊友就做客《医师报》直播中心抗疫焦点栏目,就相关热点问题交流经验与观点。
他因癌王胰腺癌去世,人们不禁倍感痛惜。那么,为什么这种癌症如此致命?
01
为什么胰腺癌来势凶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卢一鸣、田艳涛曾在医师报肿瘤频道发文指出,胰腺癌因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等特点,在医学界一直被视为癌症之王。胰腺癌占所有新发癌症比例的3.2%,但其造成死亡的人数却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近8%,总体五年存活率仅为10%左右。
早发现,难!
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组织的恶性肿瘤,起始症状隐匿,常常难被觉察。当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如腹痛伴腰背痛、皮肤黄染时,往往肿瘤已经进展的很厉害了,大约85%的患者在被诊断时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转移,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唯一可以治愈癌症的办法,如此高比例的患者没有手术机会,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预后如此之差了。
外科治疗难!内科治疗难!
除了难以及早发现之外,胰腺癌本身也是很难治疗的。即便有手术机会,胰腺的手术也是外科手术中比较难做的手术。原因与其解剖位置有关。胰腺是人体腹腔脏器之一,大致位于胃的后方,位置较为固定,胰头被十二指肠包饶,其上后部有胆总管,周围分布有多根大血管,如脾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胰尾贴近脾门(脾血管、淋巴和神经出入脾的门户)。众多重要结构的包围使得胰腺手术容易造成副损伤,尤其容易造成大血管损伤而造成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这就使得手术相当棘手,风险很大。
除此之外,胰腺癌对化疗的敏感程度不算高,并且晚期胰腺癌患者身体状况往往较差,难以耐受化疗,这些都使得治疗困难重重。对于无法化疗也无法手术的患者,胰腺癌的症状可能是毁灭性的。症状包括极度剧烈的疼痛、慢性疲劳和极度消瘦等,患者生活质量极差。前些年,台湾著名主持人傅达仁就是因为无法忍受胰腺癌的长期折磨而选择安乐死。虽然近年随着治疗药物与手段的不断进步,胰腺癌的生存率较前有些许提高,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阅读:导演谢铜因胰腺癌去世,这个癌太凶猛
02
这种癌症如何预防?
尽管胰腺癌来势汹汹,目前也缺乏有效早筛手段。卢一鸣、田艳涛表示,对于胰腺癌的预防,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目前确认的可能增加胰腺癌风险的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部分家族性遗传疾病(包括BRCA2基因突变、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非典型痣恶性黑色素瘤综合征等)、肥胖、高龄等。尤其是吸烟和糖尿病,有研究表明,同时具备吸烟、长时间糖尿病可显著增加胰腺癌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戒烟、保持健康体重、多摄入新鲜果蔬和全谷类食物的饮食来降低罹患胰腺癌的风险,防患未然。
03
有哪些可行的新治疗方案?
胰腺癌虽然预后较差,但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诊治进展。
根据最新版中国胰腺癌诊疗指南,新的诊断方式包括:功能影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核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T/MRI)的应用,新的胰腺肿瘤组织学分类的应用。胰腺癌根治手术的适应证也在扩大。mFOLFIRINOX方案在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获得阳性结果,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有一些临床研究进行了探索。
对于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术前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放化疗对比直接手术可提高R0切除率,并延长患者生存。对于有特殊基因变异的晚期胰腺癌(如NTRK基因融合、ALK基因重排、HER2扩增、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及BRCA1/2胚系突变)可以尝试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内镜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神经溶解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EUS-CPN)可微创地缓解患者疼痛,但对生存期的延长尚有争议。未来胰腺癌预后的改善有赖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晚期胰腺癌精准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相关链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解读最新版中国胰腺癌诊疗指南
排版/编辑:王丽娜管颜青
审核: 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