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晚期到底有没有生存超过5年或长期的?
胰腺癌:难治的 癌王
胰腺癌,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 癌王,在癌症家族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的发病情况犹如隐藏在暗处的幽灵,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胰腺癌整体发病率虽不是最高,但近年来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45 岁至 70 岁年龄段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长期饮酒、大量吸烟、经常饮用含刺激性饮品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体形肥胖者,也容易被胰腺癌盯上。家族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几率高于普通人群。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 癌王,是因为它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早期胰腺癌症状隐匿,易与胃病混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晚期。胰腺的解剖位置特殊,位于胃的后方,早期较小的病灶难以被常规检查发现。而且胰腺与重要血管紧邻,癌细胞容易浸润血管,导致手术切除困难,放化疗及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 5 年生存率不超过 20%,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生存期约为 4 个月。在肿瘤相关致死中,胰腺癌目前位居第四位,预计到 2030 年将上升至第二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状况更是令人揪心。大多数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通常在确诊后的 1 年内死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胰腺癌晚期患者都毫无生机。那么,胰腺癌晚期到底有没有生存超过 5 年或长期的呢?这成为了患者、家属以及医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影响胰腺癌晚期生存期的多因素探讨
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左右着患者的生存命运。
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在面对胰腺癌晚期时,可能在身体机能和对治疗的耐受性方面相对更具优势。年轻的身体往往具有更强的修复能力和抵抗力,能够更好地承受手术、化疗、放疗等一系列高强度的治疗手段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一位 40 岁的胰腺癌晚期患者,相较于一位 70 岁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在接受复杂的化疗方案时,身体能更快地恢复,从而有更多机会完成整个治疗疗程,为延长生存期创造可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患者就一定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只是在同等条件下,年龄因素可能会使天平略微倾斜。
肿瘤自身的特征对生存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转移等情况,都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肿瘤体积较小、分化程度高(高分化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形态和功能较为接近,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晚期患者,在治疗上可能更具操作性,治疗效果也可能更好。比如,若肿瘤位于胰腺的边缘位置,且未侵犯周围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医生在进行手术切除时就更容易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降低肿瘤残留的风险,进而为患者延长生存期带来希望。相反,若肿瘤已经广泛转移至肝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就如同在身体内埋下了多颗 定时炸弹,会严重破坏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存期大幅缩短。
治疗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效果无疑是决定胰腺癌晚期患者生存期的核心要素。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方式,即使是晚期患者,如果肿瘤能够被完全切除或者进行减瘤手术(切除部分肿瘤组织以减轻肿瘤负荷),配合后续的综合治疗,也可能延长生存期。例如,对于一些局部晚期但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经过精准的术前评估后实施根治性手术,术后再进行辅助化疗,部分患者的生存期能够得到显著延长,有少数患者甚至可以存活超过 5 年。放疗能够局部控制肿瘤的生长,对于缓解疼痛、减轻肿瘤压迫等症状有一定作用。化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于全身的癌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胰腺癌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靶向治疗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如某些基因突变位点,从而更有效地杀伤癌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不过,这些新兴治疗手段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肿瘤特征以及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判断和选择。而且,不同患者对相同治疗手段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对化疗药物非常敏感,肿瘤得到明显控制,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因无法耐受化疗的副作用或者肿瘤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生存期难以延长。
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身体基础较好、没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往往能够更好地耐受各种治疗带来的身体冲击。例如,一位平时身体素质良好、无其他慢性疾病的胰腺癌晚期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可能较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等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从而能够按照预定的治疗方案顺利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生存期。相反,若患者本身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这些疾病可能会因治疗的副作用而加重,或者与胰腺癌相互影响,进一步削弱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加治疗的风险和难度,使生存期大打折扣。
治疗手段:多管齐下的 生命保卫战
(一)化疗:传统而有效的 主力军
化疗在胰腺癌晚期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 主力军,在这场与癌魔的战斗中奋勇杀敌。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等。其中,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是体能状况欠佳患者的一线选择,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中位生存期可达 5.6 个月。而对于体能状况良好的患者,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方案则更为常用,中位生存期约为 8.5 个月。例如,有一位 55 岁的胰腺癌晚期患者,在接受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化疗后,肿瘤标志物 CA19 - 9 水平显著下降,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存期延长了近一年。还有三联化疗方案,如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联合 5 - 氟尿嘧啶,其疗效更为显著,中位生存期约为 11.1 个月,但毒性也明显增加。
化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患者往往会面临各种副作用的困扰。恶心、呕吐是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也让患者苦不堪言,身体虚弱、乏力更是如影随形。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神经毒性可能引发手脚麻木、刺痛等不适;脱发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减轻这些副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使用止吐药物来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身体抵抗力。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问题。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或暂停化疗也是必要的手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治疗,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放疗与局部治疗:精准打击癌细胞
放疗在胰腺癌晚期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用武之地,主要用于局部控制肿瘤。它就像一把精准的 手术刀,能够对肿瘤组织进行精确打击。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局部胰腺癌患者,放疗可以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一位胰头癌晚期患者,肿瘤压迫胆管导致黄疸,经过放疗后,肿瘤缩小,胆管压迫得到缓解,黄疸症状逐渐减轻。
除了常规放疗外,还有一些局部治疗手段也在胰腺癌晚期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超声聚焦刀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将超声波聚焦于肿瘤部位,产生高温效应,使肿瘤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而周围正常组织则不受影响。肝动脉化疗栓塞则是通过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后注入肝动脉,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使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聚集,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这些局部治疗手段往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生命奇迹:胰腺癌晚期长期生存案例解析
(一)基因检测助力精准治疗
在众多胰腺癌晚期患者中,有一位 52 岁的男性患者,他的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基因检测在精准治疗中的巨大作用。该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胰腺导管腺癌和弥漫性肝转移,病情极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连续基因检测发挥了关键作用,依次发现了 ROS1 重排、HER2 扩增以及 KRAS G12C 突变。
当检测出 ROS1 重排后,临床使用恩曲替尼进行靶向治疗。恩曲替尼是一种针对 ROS1 融合的有效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对于携带 ROS1 融合或者 ROS1 重排的实体瘤患者,包括胰腺癌患者,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在本案例中,患者接受恩曲替尼治疗后,耐受性良好,但 5 个月时 CT 显示有轻微进展。此时,治疗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采用钇 90 对肝脏进行局部治疗,并对胰腺进行立体定向全身放疗。钇 90 治疗通过将放射性微球注入肝脏血管,能够精准地对肝转移病灶进行局部放疗,在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胰腺的立体定向全身放疗则可以精确地照射胰腺肿瘤,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率。两个月后,患者接受了 Whipple 手术,这是一种复杂的胰腺癌根治手术,手术期间收集的标本证实了 SLC4A4 - ROS1 融合,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之前基因检测和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基于此,患者重新使用布加替尼靶向治疗,布加替尼是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包括 ROS1 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患者对布加替尼耐受性良好,并且能够保持较好的体能状态,继续正常生活及娱乐活动。
然而,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依然出现了波动。在接下来的 4 - 5 个月内,患者出现了新的轻度胸痛,CT 检查显示右肺中叶中央有一个 1 cm 的结节,这表明癌细胞已经发生了肺部转移。尽管如此,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采用针对新病灶的局部治疗或者更换靶向药物等措施,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生命得以延续。
(二)多学科协作创造生机
在胰腺癌晚期的治疗中,多学科协作模式(MDT)犹如一盏明灯,为患者照亮了生存的希望之路。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救治的一位 77 岁胰腺癌晚期患者李先生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学科协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李先生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时,肿瘤位于胰腺勾突处,已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和胆管,并环绕了肠系膜上动脉 220 度,同时,高龄的他还患有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手术难度极大。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单一学科的力量已难以应对。此时,由胰腺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迅速行动起来。
胰腺外科的医生凭借其丰富的手术经验,对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进行了精准的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他们深知,切除被肿瘤紧紧咬住的肠系膜上动脉外膜 —— 动脉鞘,且确保动脉内膜完好无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这一过程犹如为生鸡蛋剥壳而不能破坏蛋壳膜,需要极高的手术技巧和耐心。心内科专家则针对李先生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问题,制定了围手术期心脏保护方案,确保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脏能够承受手术的应激。麻醉科医生也在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精心设计麻醉方案,在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中,各学科医生紧密配合。胰腺外科医生按照既定策略,从肿瘤侧后方绕过至最薄弱处,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放置阻断带以备止血,逐一离断肿瘤侧翼血管,用极薄剪刀沿肿瘤边缘剪开动脉鞘,并用生物补片重新缝合,最后完成了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重建。整个手术历经 6 小时,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顺利完成。
术后,李先生的治疗仍未结束。护理团队给予了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营养科医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康复科医生则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在多学科团队的全方位治疗和护理下,李先生顺利返回病房,第三天开始通气并进食少量流质食物,同时接受了肠内营养支持,第五天,医生逐步拔除引流管,两周后,顺利出院,近期随访显示,各项指标正常,无复发迹象。
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关怀
(一)症状管理与营养支持
胰腺癌晚期患者往往承受着诸多难以忍受的症状,其中疼痛最为常见且剧烈。这种疼痛犹如恶魔般肆虐,常常使患者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针对疼痛症状,医生通常会依照癌症三阶梯止痛疗法来合理用药。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会先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当疼痛加剧,非甾体类药物无法有效缓解时,便会启用弱阿片类止痛药,像曲马多缓释片;而对于晚期疼痛极为剧烈、持续且难以缓解的患者,则需使用强阿片类止痛药物,例如吗啡、芬太尼等。在用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以及用药个体化等原则,确保药物既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又能将副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除疼痛外,患者还可能饱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折磨,如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腹胀可能是由于腹水、腹腔消化不良、肠管扩张等原因引起。此时,可通过补充白蛋白、血浆来提高患者的蛋白水平,从而降低腹水的发生风险;对于肠管扩张,可使用助消化药物以及促进排便、消胀的药物,以促进肠道气体的排出。针对顽固性腹痛,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采用神经节阻滞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例如通过局部的穿刺介入治疗,将胰腺周围的疼痛神经麻痹或切除、切断,从而达到止疼的目的。若患者出现黄疸,可采取介入方式进行治疗,如经皮肝穿刺引流胆汁(PTCD)或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道里置入支架,以此解除梗阻,让胆汁能够正常流入肠道,减轻或消除黄疸症状。
在饮食方面,胰腺癌晚期患者需要精心规划。由于患者身体消耗巨大,且消化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选择少渣、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要鼓励患者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蛋、牛肉、牛奶、豆类及豆制品等,这些食物能够为患者补充能量,助力身体恢复。此外,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也不可或缺,蔬菜如菠菜、芹菜、荠菜、生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猕猴桃等,它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可能还需要口服高蛋白营养剂或输注静脉营养,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二)心理调适与家庭支持
胰腺癌晚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极为复杂和脆弱,他们往往在得知病情后,会依次经历否认、愤怒、协议、绝望、接受等不同心理阶段。在否认阶段,患者可能难以接受自己身患绝症的现实,表现出回避或不相信诊断结果的态度。此时,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不揭穿患者的防卫,同时让患者了解真实病情,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大的心理冲击,维持患者适当的希望感。例如,医护人员可以仔细倾听患者的讲话,根据患者的需求经常陪伴在其身边,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会被抛弃。
当患者进入愤怒阶段,由于晚期癌症病人 70% 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身体的痛苦会使患者脾气暴躁。此时,医务人员和家属更要以容忍的态度对待患者的各种情绪,切不可对患者表示不满或采取回避方式,而应积极给予疼痛的对症处理,同时加强心理关怀,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比如,可以通过陪伴患者、与患者耐心交流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在协议阶段,患者表面上可能看似平静,但内心实则压抑着复杂的情绪。他们可能会暗自期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换取病情的好转,如承诺改变生活习惯等。这时,支持性心理治疗、疏泄性心理指导或者利用转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帮助患者宣泄压抑的情绪,减轻紧张和痛苦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积极的事物上,如患者感兴趣的爱好或活动。
绝望阶段的患者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已无药可救。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医护要求和心理需求,并在现实的基础上予以满足,增加看护时间,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与支持。同时,也要让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到他们在防止患者不良心理反应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照料,陪伴患者度过这段艰难时光,给予患者理解、体谅和精神上的支持。
到了接受阶段,患者心态已基本平静、安详。此时,应让患者意识到人活着寿命的长短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可以适当地开展死亡教育,如讲解死亡标准、价值、态度、时机、地点及方式的选择以及死后的丧事服务等内容,使患者能够平静安详地接受死亡,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整个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对于胰腺癌晚期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家属的陪伴、理解、体谅和鼓励,能够给予患者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患者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爱。家属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有效的回应和支持。例如,陪伴患者散步、聊天、看电影等,让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家属也要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决策,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和康复环境。
展望未来:胰腺癌晚期治疗的新希望与挑战
在胰腺癌晚期治疗的艰难征程中,医学科研人员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当前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为攻克这一 癌王 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
新型靶向药物研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针对 NRG1 融合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Zenocutuzumab,它能够同时与 HER2 和 HER3 受体相结合,阻止 HER2 和 HER3 形成二聚体,从而阻断神经调节蛋白的信号传导。在 1/2 期临床试验 eNRGy 和早期准入计划(EAP)中,对 71 名可评估的 NRG1 融合阳性癌症患者(包括胰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其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到 34%,胰腺癌患者的 ORR 更是高达 3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 9.1 个月,6 个月 DOR 率为 70%。这一显著的疗效表明,针对特定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有望为胰腺癌晚期患者带来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联合策略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放疗或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在 II 期临床试验中,口服免疫激活剂 BXCL701 与免疫疗法药物派姆单抗(Keytruda)联合使用,对晚期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显示出了明确的疗效。试验共招募了六名患者,其中一人在治疗 18 周后未出现疾病进展,另一人在 9 周时病情稳定,50% 的患者在影像学测定中显示无进展生存(肿瘤无变化或未减退),并且三名患者的胰腺癌标志物 CA19 - 9 显著降低。这种联合疗法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从而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为胰腺癌晚期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基因编辑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更是令人充满期待。以 CRISPR/Cas9 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地对细胞内的基因进行编辑和调控。在胰腺癌研究中,可通过该技术改善 T 细胞的功能,增强其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或修饰 T 细胞表面的某些抑制性受体,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杀伤胰腺癌细胞。同时,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胰腺癌细胞的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临床应用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首先是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包括皮疹、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等。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肿瘤的异质性和耐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障碍。胰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在基因表达、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这意味着同一治疗方法可能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而且,癌细胞容易对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开发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以便实现个性化治疗,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也限制了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技术的可及性。
怎么进入全国癌症病友群?
1、微信:aea293,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号,添加朋友,把aea293输入即可
在这里,没有孤单与无助,只有温暖与力量。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正在与肺癌、肝癌、胃癌、肾癌、胰腺癌、胆管癌、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舌癌、口腔癌、鼻咽癌、脑瘤、淋巴瘤、胶质瘤、神经纤维瘤以及白血病等癌症斗争的病友,加入我们的全国癌症病友群。
这是一个跨越地域与病种的大家庭,我们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在这里,您可以分享治疗心得,倾听他人的故事,获取最新的治疗信息与资源。无论您处于治疗的哪个阶段,都有无数的伙伴与您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挑战,寻找生命的希望与光明。
加入我们,让爱与希望传递,让力量与勇气汇聚。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战胜病魔,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