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5年存活率是不是基本最多也只能活5年左右?
▲点击上方的聊癌一分钟,关注公众号
本文观点源自探论,一个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性理论和实践体系,一个经过维度提升的个性化治疗指南,一个可用于临床治疗指导的实时导航系统。与本文相关的更多内容请参考底部的延伸阅读。【链接:什么是探论?-- 探论相对主流医学的区别和优势】
什么是5年存活率
在与医生交谈时,你可能经常听说到5年生存率,大家在描述肿瘤的恶性程度时,也常以5年生存率进行衡量。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5年生存率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可以理解为:某种癌症经过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某个癌种的严重程度或者某个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是一个对总体人群的预估、预期。对于个体而言,不必将总体的预估概率往自己头上套,它跟某个具体患者的存活期没有直接关系。就算是同一种肿瘤,同一个TNM分期,每个人的预后也还可能有巨大差异,即使五年生存率仅有5%的胰腺癌,也有可能术后生存五年以上(临床治愈),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那5%。因此,面对肿瘤,不要盲目恐慌或者轻易放弃治疗。
癌症是个性化疾病
我这个病大概还能活多久?这是每个患者心里都想知道的棘手的难题。这个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好回答是因为根据国内外的大规模数据,可以推测平均能活多久。但这个平均值放到具体某个人身上往往就不灵了。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患者或者家属,他们不停地在各个病友群里打听:你采用了什么方法?你吃了什么药?可事实上癌症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疾病。每个人的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所接受的治疗也应该不同。大部分人知道的是,癌症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突变基因)的组合。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肿瘤。当前的医学研究总体上支持个性化治疗,也提倡精准医疗。但是到目前为止,其个性化范围主要来自肿瘤生物学方面,比如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的对不同靶向药的不同应答。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每个人的肿瘤不一样,每个人自身对抗肿瘤的共存免疫状态也不一样,而后者往往是决定一个患者预后最关键的因素。
抗肿瘤的免疫与其他抗感染的免疫应答一样,都需要抗原的存在才能建立,而这个肿瘤抗原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肿瘤抗原是由遗传基因的变异决定的。这个遗传学规律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的免疫系统跟其他人都有抗原细节上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肿瘤在A患者体内可能被免疫识别并攻击,到了B患者体内往往就不能被B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这也是不能把一个患者的抗肿瘤T细胞输到另一个患者身体内的道理。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逻辑推理的链条,从免疫学原理上看,癌症只能是一个个性化疾病。这个链条的最开始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抗原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免疫识别和应答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这个应答的个性化综合起来就导致了整体抗肿瘤免疫水平的个体化差异。也就是免疫到底能不能控制肿瘤进展,控制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被激活,能延续多久这些水平因素在个体之间都有差异。恰恰又是因为共存免疫的水平是影响一个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当这个因素在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不同患者之间的肿瘤进展,对治疗的应答和整体预后出现差异就是必然的。
这个抗肿瘤的免疫不仅在不同患者身上不一样,就是在同一个患者的不同时期也不一样,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病灶之间都有可能不一样。这个多变的免疫状态除了造成患者整体预后的巨大差别,还导致每个患者对相同的治疗手段应答的不同。因此同一种治疗手段,用在这个人身上恰到好处,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便是用在同一个人身上,使用的时间和顺序不一样,结果也可能完全相反。这就是临床上看到的对同一个治疗方案应答难以预测的原因。这中间既包含了科学性和必然性,也包含了目前主流医学对癌症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全世界主流医学迄今为止对于癌症的临床治疗模式,主要是由试验主导的,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外一种。当然这里说的不可预测是在看不到免疫个性化状态的情况下,只要能看到抗肿瘤免疫的个性化,对各种治疗手段的个性化应答其实是可以预测的。
不同癌种的5年生存率不同,而同一癌种不同(TNM)分期的5年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别。相对于只关注肿瘤大小和分布的TNM分期,探论更看重的是一个病例的共存免疫状态和由此而来的免疫分期。一个没有共存免疫,但是还看不到转移灶的早期肿瘤在指南上认为是一期,在探论看可能是潜在的四期(即早晚会发展成为四期);而一个有原发灶和远端转移灶,但是实现了共存免疫平衡的病例在指南上认为是四期,但在探论看就是早期(因此叫做假四期)。指南上假设TNM分期都是一样的病例应该对治疗的应答一样,所以治疗的方案也一样。而在探论这里是要根据真实的免疫分期进行治疗。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个性化,我们不应该按照一个统计学上的办法来判断一个患者的预后以及应该如何治疗。而是应该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方法上避免盲目性。
决定一个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说的肿瘤本身的特性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还有患者自身的基础病。其实最终大部分患者去世不是直接的癌症扩散导致的,而是感染和系统性的器官衰竭,对于有基础病的患者,这个衰竭的过程往往更快更致命。另外也有很多外在的人的因素,同样决定着患者的生存期,比如家属对病程的管理程度。2017年发表在美国肿瘤年会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能够完善病程管理, 平均可以延长5个月的生存期,而且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机会。可不要小瞧5个月,很多化疗药,甚至靶向药也就是延长几个月的生存期。
我们能否打赢抗癌这场硬仗(达到理论生存期),首先要看有没有兵(自身的免疫状况),再看敌人有多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还要看武器装备(治疗手段)和作战水平(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决策)。与其一味关注别人的数据,不如专心打好自己的仗。
【延伸阅读】
【您还可以】
点击右下角的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感谢!
点击这里了解超值管家服务,让您在抗癌道路上不再孤独。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工作微信(请注明来意),分享治疗经验,交流抗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