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胰腺癌被誉为癌中之王,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
• 发病率逐年增高、术后复发率高、死亡率高;
• 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
胰腺癌诊断时约有85%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同时,即使15%患者能够予以手术切除,其平均生存期也仅约18个月左右。
因此专家预测,2030年胰腺癌在全球的死亡率将位居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癌中之王。如何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
精准全程规范个性管理,改变中国胰腺癌诊治现状!
要正确的理解精准医疗理念,规范制定胰腺癌患者全程管理的诊疗策略,从而改变中国胰腺癌的诊疗现状。
• 精准与个性即通过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患者胰腺癌分子分型和分期体系,从而制定出针对胰腺癌不同分型的精准药物治疗方案;通过对个体患者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疾病数据等组成的精准临床数据库,整合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资料,进行全局性分析,通过精准诊断,实现精准治疗。
• 全程管理即应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并对治疗过程进行后续随访和复查。不仅有机结合诊断、全身内科治疗和局部的外科、放疗和介入等治疗,还要注重胰腺癌患者的体能状态、营养状态、胆道感染、疼痛控制、凝血状况等,并将全身最佳支持治疗贯穿始终。
• 规范是指在肿瘤各界专家形成的共识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癌症的规范化治疗指南。
例如,仁济医院最近治疗的患者张老伯,最初因为腹痛就诊,腹部CT提示胰体尾部占位,伴周围淋巴结转移,遂行胰体尾肿瘤完整切除术,手术之后做了标准的吉西他滨辅助化疗,因存在淋巴结转移,化疗后行局部放疗。
8个月后出现肺部转移,因为是单发的转移病灶,在吉西他滨全身化疗控制的状态下行局部的介入治疗。6月后再次出现多发的肺部转移和肝转移,后续在最佳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替吉奥单药、白蛋白紫杉醇单药等多线治疗。
目前患者仍存活,生存期已超过三年,远远超过术后18个月的平均生存期,重要的是患者化疗间期仍能从事简单的家庭劳动。
对于复发转移不能治愈的患者,我们提倡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规范合理地应用各种治疗手段。
哪些症状要警惕胰腺癌?
1. 上腹部不适
上腹部不适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部位是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右肩胛、前胸等部位放射,故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患者还常出现持续性腹痛,可在饭后加剧,起病急者则有明确的腹部绞痛或钝痛。当肿瘤累及内脏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组织时,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
2. 消化道症状、消瘦乏力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消化道出血、呕血、恶心呕吐、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为脂肪泻)等,且常在发病后短期内即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身体衰弱困乏。
3. 黄疸
黄疸是比较常见的胰腺癌晚期症状,少数早期患者也会有此表现。患者尿液颜色加深,大便可呈陶土色,角膜及皮肤发黄,部分患者还出现顽固性的皮肤瘙痒。但个别病人可因肿瘤的炎性病变、水肿的暂时消退、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胆肠瘘形成等因素,造成黄疸的暂时减轻或消退。
4. 血糖波动
胰腺具有维持血糖、帮助消化的功能。胰腺癌可导致胰腺纤维化,从而减弱胰腺功能,致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延迟。因此,部分病人在胰腺癌起病时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可表现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或无法控制。若近期突发糖尿病,需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此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有发热出现,临床可表现为低热、高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等。还可有小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坏死及睾丸痛等。胰腺癌转移还可造成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硬。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现出急躁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与胰腺癌发病相关?
1. 吸烟、酗酒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芳香胺、亚硝胺、亚硝酸盐等多种致癌物,吸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至肝脏内代谢激活,排入胆汁后可逆流入胰管。吸烟量和烟龄长短均与胰腺癌发病风险有关。长期酗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其可使胰腺组织纤维化,导致慢性胰腺炎,进而诱发胰腺癌。
2. 饮食
进食过快、饮食过烫、经常食用烧烤或甜食、长期饮用咖啡以及进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可增加胰腺的负荷,进而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以及猪、牛、羊肉等红肉的摄入,同时增加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注意饮食清淡,切勿过饱,可帮助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3. 肥胖
研究发现,体重超重或肥胖者胰腺癌的患病风险要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群。因此,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科学运动,积极开展慢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有效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4. 心理健康
精神压力也是诱发胰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注意自我情绪调节,保持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关注消化界,每天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