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预防这10大癌症记得做这些筛查!
癌症,是众病之王,恶性肿瘤已经占据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的首位。
因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逝世,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也因其凶险备受关注:一旦发现,往往是中晚期。
的确,胰腺癌十分凶险,但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目前我国发病最多的10大恶性肿瘤,基本都有很明确的防癌筛查方法,如果说体检是机关枪扫射寻找敌人,防癌筛查就是狙击枪点杀病变部位。
目前我国发病最多的10大恶性肿瘤,基本都有很明确的防癌筛查方法,如果说常规体检是机关枪扫射寻找敌人,防癌筛查就是狙击枪点杀病变部位。
防癌这件事,在精不在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高危因素,抓住几个要点,真的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今天,为大家精心奉上一份简明实用的防癌筛查宝典,一次把如何防癌筛查这件事儿盘个明白。
01
第一名肺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一,女性第二。
筛查项目:
低剂量螺旋CT
年龄/频次:
50—75岁,每年1次。有较长吸烟史(15年以上),应尽早筛查。
高危人群:
烟龄不低于20包一年;
曾经吸烟,戒烟时间不足15年;
被动吸烟(二手烟);
工作中接触石棉、铍、铀、氡等化学物质;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有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说明:虽然,每年体检时都会拍X光胸片,但因为分辨率低,真等到查出肺癌常常已是晚期了。
对于文中提到的肺癌高危人群,目前一般推荐低剂量螺旋CT(LDCT),它的敏感度是常规X光片的4~10倍。
02
第二名 胃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二,女性第五。
筛查项目:
① 胃镜检查;
②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CA19—9等)
年龄/频次:
40岁以上,每1—2年胃镜检查一次。
高危人群:
既往胃癌或良性胃病进行胃部手术或外伤史(残胃);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既往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癌前病变;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
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带(西北地区、东南沿海等);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高盐、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
说明:如果你年龄已到40岁,恰好又符合文中高危人群的某一项,建议你尽快去做一次胃镜检查,这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高危因素,我国也建议45~50岁做一次胃镜筛查,同时也可以考虑做一次血液肿瘤标志物筛查,比如CEA,它是最广谱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在胃肠道肿瘤中的敏感性相对较高;而CA72-4敏感性高,特异性差,可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检测,用于正常人群肿瘤的筛查。
03
第三名 结直肠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四,女性第三。
筛查项目:
① 结肠镜检查;
② 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FOBT)。
年龄/频次:
45—75岁,FOBT每年一次;有高危因素者,结肠镜检查每2—3年一次;无高危因素者,结肠镜检查50岁以上,每5年一次。
76—85岁,根据患者意愿及是否有症状,推荐结肠镜筛查。
高危人群:
有腺瘤性息肉病史;
曾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治疗;
直系亲属诊断为结直肠癌/腺瘤息肉特别是发病年龄偏低者(<50岁);
有炎性肠病且病史较长;
既往因癌症有腹部或盆腔放疗史。
说明: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但很多人心理上抗拒肠镜,轻易错过了早期发现癌症的好机会。
据统计,50 岁以上人群中,中国和美国目前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分别为15%和60%。
04
第四名 肝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三,女性第七。
筛查项目:
① 肝脏超声检查;
②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
年龄/频次:
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6月检查一次。
高危人群:
乙型(HBV)/丙型(HCV)肝炎病毒感染;
长期酗酒;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
各种原因引起肝硬化;
肝癌家族史。
说明:大家在做体检时,一般都会选择做肝胆脾胰的腹部B超,以为这样就能查出肝部的问题了,有时单一B超检查也难免漏诊。
甲胎蛋白 (AFP) 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肿瘤标志物,虽然也会有其他癌症和特殊情况(怀孕、肝炎等)让指标升高,但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检测双管齐下,肝癌筛查准确性就挺高了。
肝癌主要靠预防,是唯一可预防的消化道肿瘤,特别是20岁左右男性,如果乙肝检查5项全阴,一定要及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直至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获得保护。另外,如果是已经诊断乙肝的病人,一定要终身跟着医生走,控制肝硬化进程。
05
第五名 乳腺癌
发病率排名:
女性第一。
筛查项目:
① 乳房X线钼靶检查;
② B超。
年龄/频次:
20—39岁每年一次(限高危人群);40—45岁每年一次;45—69每年1~2次;70岁及以上可2年一次。
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比如近亲中至少有2位患乳腺癌;
既往患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
说明: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稳稳的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第1位。
目前,乳腺癌最常用且有效的筛查方式主要就三个:临床查体(乳房检查)、超声检查(B超)和X线检查(钼靶)。除此之外的其他方法,比如乳腺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血氧功能成像等……,其实都不推荐用于乳腺癌筛查。
一般说来,女性从40岁开始就应该开始定期做筛查,但如果你有文中高危人群情况之一,20岁以后就要引起警惕,早做筛查了。
06
第六名 食管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五,女性第七。
筛查项目:
胃镜检查
年龄/频次:
40—69岁,每1~3年一次。如有有长期吸烟史(>15年),应每年检查一次。
高危人群:
食管癌高发地区;
有上消化道症状;
有食管癌家族史;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病变;
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说明:食管癌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据报道,早期食管鳞癌手术切除后的 5 年生存率达 85%~90%,而晚期患者仅为 6%~20%,相差悬殊。
07
第七名 甲状腺癌
发病率排名:
女性第四。
筛查项目:
颈部超声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测
年龄/频次:
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测,每年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高危人群:
童年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一级亲属(如父母、同胞兄弟姐妹)有人患过甲状腺癌;
碘的摄入量过低或过高(正常人尿碘含量100-200微克/升);
患有某些与甲状腺癌相关的遗传疾病。
说明: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我国甲状腺癌患者每年20%速度持续增长。虽然,甲状腺癌不像肺癌、胃癌那些老大哥们努力勤奋,但仍是恶性肿瘤,大概1%~2%的未分化癌,很早就出现了转移。
08
第八名 宫颈癌
发病率排名:
女性第六。
筛查项目:
① 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② HPV的DNA检测。
年龄/频次:
21~29岁每3年一次TCT;
30~65岁每5年一次TCT+HPV的DNA检测,如果查出高危因素(HPV16/18阳性)立即专科医院妇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随访观察。
高危人群:
性生活开始过早的人群;
多孕、早产的人群;
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
曾经患有生殖道HPV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感染;
吸烟、吸毒或营养不良的人群。
说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世界宫颈癌第一大国,每年全世界50余万新发病例中,大约1/5来自中国。虽然,宫颈癌病因较明确,一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我国的宫颈癌筛查后知后觉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目前,细胞学检查仍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为主,而HPV感染是公认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因此,HPV的DNA检测也是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
09
第九名 脑肿瘤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十,女性第十。
筛查项目:
一般不做筛查,脑肿瘤类型多样,检查手段有CT、MRI、腰穿等。
年龄/频次:
一般有占位效应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头晕、耳鸣等症状时可就诊。
高危人群:
大部分脑肿瘤目前没有明确的致癌因素。
说明:大脑,是人类最神秘的区域,脑肿瘤的病因目前还是世界难题,至今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致癌因素,所以并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
不过,如果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比如头痛、呕吐等,就应该早一些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检查了。
平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习惯及心态,对预防脑肿瘤很重要。
10
第十名 胰腺癌
发病率排名:
男性第八。
筛查项目:
① B超、内镜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② 补充肿瘤性标志物CEA、CA19-9检测。
年龄/频次:
建议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一次。
高危人群:
胰腺癌家族史;
糖尿病患者;
遗传性胰腺炎;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囊性纤维化等。
说明:目前,还没有任何能在早期发现胰腺癌的检测方法。但专家一般建议到了50岁以后,如果有一些胰腺癌高危因素,可以尽早去做一下影像学检查(B超、内镜超声、CT、MRI等)。同时,也可以结合一些肿瘤标志物(CA19-9、CEA)作为胰腺癌的补充筛查。
看完上面的10大高发肿瘤防癌筛查宝典,聪明的你一定就明白了,为何那些平时体检做的项目筛不出肿瘤了吧!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癌症筛查不是诊断,而是评估癌症风险,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定期的癌症筛查,能帮你更早精确寻找到癌症的蛛丝马迹,获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希望大家都可以多一些幸运,少一些遗憾。
END
来源:CDC疾控人
编辑:徐康益
审核:李峰
免责声明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