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自己得了胰腺癌怎么办?
医生自己得了胰腺癌怎么办?
作者:鹿语(博士)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
前言
医学界某肿瘤专家一生致力于癌症抗争,却最终因胰腺癌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这个消息让整个医学群都扼腕叹息,这也不由让每个临床医生陷入深深的思考。
国人的生活与医疗条件日益改善,70岁的年龄在发达地区只能算中年人。像这位不幸的肿瘤专家,比起寻常老百姓,自身的健康预防知识、可获得的医疗资源一定好得多,却走的如此早,到底他患的是什么病?后来隔了有些时日,方在聊天中偶然闻知当日这位肿瘤专家遭遇的正是癌中之王— 胰腺癌。想他一生40余年致力于与肿瘤抗争,救人无数,最终却因为癌症去世,无奈的现实让人扼腕。我们可能已经无法得知他当时的想法。但同样作为每天都经历着生死离别的肿瘤医生,偶然换位到医生自己得了肿瘤怎么办的立场上时,也不免深思。
1
肿瘤治疗即使是专家,
也要找到对的医生
医者难以自医,A癌专家面对非自己专业的B癌时可能只是个实习生,肺癌要找肺癌医生、大肠癌要找大肠癌医生,这是基本常识。
然而在同一个癌种专业内,还会细分出很多精准的分支。比方说,我院某位专家是乳腺外科的大咖,门诊爆满、手术已经排到好几个月以后了。但你其实并不一定知道他在乳腺肿瘤术后的乳房重建及美容方面更是拿手,这对中青年乳腺肿瘤患者重拾美好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现实是,很多乳腺肿瘤患者由于找不对医生,可能只能接受全部切除乳房的结果。又比如说,前段时日我有位朋友被诊断出得了胰腺癌,这等于直接宣判了死刑,只能活3个月左右。之后推荐其至另一位胰腺外科专家处,最后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经过手术后至少还能活7-10年。
在美国,超过50%的肿瘤患者在初次诊断和获得治疗方案后,会寻求第二专业意见(Secound opinion)的再次背书,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找到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肿瘤医生和治疗方案,是肿瘤治疗成功的第一步。
2
多科室会诊
更有助于肿瘤治疗
认识一位外科的老专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他一般态度都比较消极,认为外科手术解决不了的,放化疗之类的治疗也是徒劳,根本就是浪费金钱,还影响晚期患者临终的生活质量。可就在去年上半年,他自己被发现结肠癌,且已出现网膜和腹膜的转移,可以说已无手术根治的机会。
院内为老专家组织了MDT(多学科会诊),老专家本人也出席了讨论。他全程一言不发的听完了他平日不屑的放化疗专家们的发言,最终自己选择了先放化疗、等肿瘤缓解后再进行手术的治疗方案。
一位肿瘤医生纵然是经验老道的专家,多多少少总会对肿瘤治疗抱有一些偏见。这些偏见或出于专业领域的不同、或出于固执的保守,而这种偏见可能会扼杀很多患者求生的希望。
人的求生欲是强烈的,如果不是自己亲患肿瘤,这位老专家可能很难改变自己的专业偏见。所以,找对一群医生更重要,肿瘤治疗寻求MDT(多学科会诊)已越来越受肿瘤患者的重视,未来MDT会诊一定要成为每位肿瘤患者的标配。
3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乐观心态一定要保持
肿瘤医生患肿瘤,好的方面可能是因为专业知识丰富,比普通人更易早发现、早治疗,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坏的方面就是实在太清楚癌魔之可怕、治疗之痛苦,反而更容易在心理上崩溃。
前段时间与几位同道闲聊时得知,有位老教授自己得肿瘤后,病情发展速度非常快,两周就过世了。以他本身的病情来说,远不至于如此。这两周里,他安排后事井井有条,见亲友、见同仁、见律师、立遗嘱,甚至连骨灰盒都看着手机照片亲自挑选。他也会看自己的病案,但每每只是哎一声,除此以外再无他言。最后那天晚上,他意识尚清醒时,看到那么多同仁围上来抢救,仍旧只是重重叹了口气,去了。
同学说,他老师以前面对患者时总是耐心安慰,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一直教诫学生对于肿瘤患者一定要身心同治。实际上,2015年在抗癌领域有非常多的新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得了癌症已并不那么可怕。
对于晚期患者,伴癌生存的生存期将越来越长,3年、5年、7年甚至10年以上,癌症越来越像糖尿病、高血压,人类虽无法说治愈它,却可以将它当做慢病管理起来。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心态。一旦心的防线决堤了,即使有再好的治疗条件与手段,也可能于事无补了。相反,保持积极乐观,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