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50鹤草芽槟榔仙鹤草白及血余炭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50鹤草芽槟榔仙鹤草白及血余炭

admin4天前皮肤科1

点击下边链接,听课程音频:

鹤草芽 槟榔 雷丸 仙鹤草 白及 棕榈炭 血余炭

50 驱虫药:鹤草芽、槟榔、雷丸、鹤虱、榧子,

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及、棕榈炭、血余炭

鹤草芽

下面鹤草芽,就是236页的鹤草芽,鹤草芽我们这书上有一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最早是在《中华医学杂志》1972年,有人报导用仙鹤草的冬芽就是称为鹤草芽,来治疗绦虫有效,这个最早是在东北地区的民间这样的一个报导,1972年。所以这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其实这个鹤草芽严格的讲,就经过多方的考证,那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牙子,有的又叫狼牙,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药,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

但是充分重视它的驱绦虫的作用这个在当代,就是说的这个《中华医学杂志》,其实也可以改为《本经》的一个药物,所以把它出处简单的说一下。鹤草芽也是一个驱绦虫的药,鹤草芽驱绦虫的效果比较好,对(虫)全身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它还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有利于驱绦虫。所以把它称为是驱绦虫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药物,就是我们书上说的为治绦虫之要药。就是疗效可靠,而且有利于驱虫,本身它兼有缓泻的作用。

但是这个药物药材收集很困难,尤其在冬天,要去野外采挖鹤草芽的冬芽,很困难,所以药材来源比较难以得到;二,在服用的时候它只能作散剂,不能作汤剂。因为它里面有效成分鹤草酚不溶于水的,所以量还是比较大,比如说每一次要好几十克的这种散剂,服用也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它有一定的缓泻作用,在作为驱绦虫,因为绦虫很大,猪肉绦虫一般一到四米长,牛肉绦虫那还要长一些,可能五米左右是很普遍的,更长的超过八米的都有报导。所以同样要配伍泻下药,不配伍泻下药,仍然排虫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临床上,现在鹤草芽用它的生药来直接驱绦虫现在比较少一些,因为它的驱绦虫的有效成分鹤草酚,已经能够人工合成。如果是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这个会批量的生产。这个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治绦虫的有效的一个药物,但实际上临床应用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一般的了解,常识性的了解。

槟榔

现在回到234页的槟榔,从槟榔开始后面的几味药一起,功效就是驱虫,或者说是比较广谱的驱肠道寄生虫,绦虫可以用,蛔虫也可以用的。槟榔就是来源于棕榈科的槟榔的成熟的果实,成熟了以后它是非常坚硬的,里面有这种花纹,所以是很难切片的。

所以过去的槟榔为了要切片,就在水里面长时期的浸泡,把它泡软了以后再来切,过去有的商家、药店,炫耀它的加工炮制技术很好,就说一个槟榔它可以切一百多片,很薄的,像纸一样薄的,一个槟榔一百多片。如果到了这个程度要能够切一百多片,那起码在水里面要泡一周以上的时间。现在研究这样子切出来的槟榔,里面的有效的成分还不到一半,大量的已经都丢失了、流失了,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事。

所以槟榔最好呢就是用的时候,临时把它捣碎,捣成颗粒状比较小的,那它里面的有效成分生物碱一点都不会流失。因为这种切片或多或少它都有损失,有的稍稍把它泡一下,然后慢慢的润,润了这样切丢失要小一些,但是据估计都会损失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这个是槟榔加工切片的问题。一定不能过分的浸泡,多润,少泡。

另外有的地方,比如说南方,过去从明清时候以来,就开始有这种咀嚼槟榔的习惯,尤其现在台湾地区这些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咀嚼了长期的刺激口腔粘膜,很容易癌变,致癌的,所以它是长期的刺激。

那么这个槟榔我们药材里面今后大家知道相当硬的,完全木质化的一样,为什么能嚼?它用的这个槟榔是比较嫩的,没有长成熟的把它采下来,是两回事。它和作药材用的槟榔,完全不同。所以这个不提倡,应该反对嚼槟榔,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嗜好。在清代一些官员好像赶时髦,互相都攀比,都在嚼槟榔,所以这个也是造成了很消极的一些影响。

槟榔作为一个驱虫药,我们书上笼统(用)驱虫二字,它就用于多种肠道的寄生虫,但主要指的是蛔虫和绦虫,尤其是善于治疗绦虫。绦虫当中它对猪肉绦虫又最为敏感,作用又最好。这是它对虫的选择,最佳的是猪肉绦虫。

槟榔在治疗绦虫时,常常和南瓜子,是相须为用的。因为槟榔往往是作用在绦虫的前半部分,头颈部和没有成熟的节片,让它麻痹;南瓜子主要是麻痹后半部分成熟的节片。两个配伍在一起,对绦虫全身的作用都很明显,这个麻痹作用,所以有一个互补的关系,是相须为用的,槟榔和南瓜子。

关键要注意它的用法,要让南瓜子和槟榔能够同步,对于虫体,就是对于绦虫产生麻痹作用。所以临床上一般是先吞服南瓜子的粉末,先吞服大约2个小时左右,再来服用槟榔的煎液,一般60到120克的槟榔,是事先煎好放在那个地方,不是两个小时以后再去煎槟榔,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服用已经煎好的槟榔的煎液,然后再半小时以后,再服泻下药,比如说芒硝,一般用15到30克,产生泻下。

因为南瓜子是用的散剂,那么散剂估计它到了小肠里面,要麻痹虫体的时候一般至少要2个半小时,槟榔用的是汤剂,服用以后到小肠一般可能半小时左右,所以一般2个半小时以后这个散剂的南瓜子和汤剂的槟榔几乎是同时作用于绦虫,同时麻痹。一旦麻痹了,这个芒硝服用了,可能也就是很短的时间半小时左右,这样子就慢慢的开始缓慢的排虫。

所以我们书上在南瓜子的下面,这个服用的顺序和服用的方法,第三行的后面,临床应用时怎么样的服,先服南瓜子的粉末,2小时以后服槟榔的汤剂,然后半小时再用玄明粉,就是芒硝。这个顺序、这个量,这些都给予适当的关注。这是关于槟榔在驱虫方面的主要的特征。

槟榔

当然槟榔它也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它也可以促进排便,但是对于绦虫没有意义,太大了,它这样一点缓泻作用,达不到需要的这种强度,所以仍然要用芒硝。槟榔的第二个功效,行气导滞。第一个行气,它主要是属于行气消胀的药,它行气的消胀主要在胃肠,脾胃的气机阻滞,脘腹胀满,所以很多饮食积滞的方当中加槟榔,很多消食的方当中,加一点槟榔。主要就是饮食积滞引起了脘腹胀满。

另外它也可以用于里急后重,痢疾的,那么是大肠的气机阻滞。它和治疗痢疾的药物主要都是一个行气消胀。此时的导滞,一方面是痢疾它有行气导滞治疗里急后重,更主要这个导滞是我们在消导药讲消食药那个消导有一定的缓泻作用。量比较大的时候,槟榔可以促进排便,缓泻。在治疗饮食积滞,痢疾它都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我们注意它这个导滞,实际上主要是讲的它的缓泻作用。另外有一定的利尿的作用,但是这利尿作用不强,一般可以用于水肿或者脚气,辅助,和一些其他的利尿药,比如说今后大家学鸡鸣散这些治疗脚气肿痛的方,湿浊下注,有肿胀需要利尿。那么里面槟榔既用来行气也用于消肿,双方面的。

槟榔和我们前面行气药有一味药没有要求,大腹皮,教材上的大腹皮。槟榔就是这个里面的种子,大腹皮就是种子外面的外壳,把它敲绒了像那个乱麻状的。所以相对而言,槟榔又可以叫做大腹子,大腹皮里面的种子;大腹皮是槟榔的外壳,有的又把大腹皮叫做槟榔衣。大腹皮有槟榔后面那两个功效,行气和利尿,没有驱虫作用。

所以对于气滞胀满,这些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如槟榔那么强,作用很缓和的。自己可以结合到行气药里面,结合槟榔,知道有这么一个药。也是今后还常常使用的。大腹皮和槟榔,除了驱虫,这个功效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大腹皮的作用弱一点。槟榔是这一章里面的重点药,所以我们这个内容适当的多一些,也是一个广谱的(驱虫药)。

雷丸

下面雷丸,雷丸也是一个多孔菌科的的菌类,它和茯苓、猪苓是同一类的,茯苓主要是寄生在腐烂了的松树根的上面,猪苓是寄生在桦树、枫树、山毛榉这样的很多这一类的多种的杂木上的根上。

而这个雷丸是寄生在竹类的根上的,所以在古书里面常常又把雷丸叫做竹苓,竹类的前面的竹叶,淡竹叶那个竹,苓就是猪苓、茯苓的苓,所以它又叫竹苓。但它的个头很小,一般就是一公分左右,或者一到二公分,最大的都不会超过两公分,那样的菌核体把它作为药材使用。寄在竹的根上的,所以称为竹苓。

这个药物也是一个驱虫药,对于蛔虫、绦虫,还有一些其他的肠道寄生虫,可能都有一定的驱虫效果。这个药我们在驱虫药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杀虫药,它可以杀灭肠道寄生虫。因为它的有效成分雷丸素是一种蛋白酶,这一种蛋白酶它可以促进虫体的分解,所以往往服用了雷丸,达到了驱虫效果比如说驱蛔虫以后,虫体不完整,往往是一些碎片。因为它使它解体了,所以真正是杀死了。这个是雷丸的驱虫的情况,广谱的,绦虫、蛔虫都能使用。

尤其是结合到现代的研究,它应该是一个杀虫的药,能够导致死亡。但是它这个作用不一定优于槟榔。需要注意的这个药作为驱虫药,不能作汤剂。它的雷丸素不耐高热,一般60摄氏度以上就已经失掉活性,所以一般作为散剂或者丸剂。

但是这个菌类植物加工成散剂非常的困难,比如说我们这个蘑菇,那个干了的你要把它研粉,那个灵芝,菌灵芝,那除了它上面那个盖,下面长的那个脚那一部分是很难粉碎的。雷丸介于这样之间,有韧性的,所以临床上服用的时候是比较麻烦。

当然现在有的机械粉碎的能力强了,可能好一些,能够粉碎。但是一般的粉碎的机械可能把它粉碎不了。它又不能加热,又不能烘烤,所以服用的时候是比较麻烦的一个药。所以雷丸就作这么一个了解,很普遍,尤其是它的用法,要注意是不能作汤剂的。

中药

鹤虱

下面这个鹤虱作为了解的药。这个药目前一般都认为它(有)广谱驱虫作用,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但是这个药从《新修本草》收载以来,准确的讲,它应该是一个驱蛔虫的药。这个认为是广谱的,也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作用。

鹤虱最早是一个外来药,来源于波斯,当时叫波斯鹤虱,来源于西亚,伊朗这样的一些或者更往西边的一些地区。当时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这样子在唐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现在考证,当时用的鹤虱就是植物里面的山道年蒿,山道年在西药里面是用了很长时间的驱蛔虫的药。它就是从山道年蒿当中提取最后化学合成的。

在唐宋时期用的鹤虱,就是山道年蒿。而且在《新修本草》里面,明确的就是说它治蛔虫的,没有提到其他寄生虫。后来由于我们国内那种山道年蒿没有,就找代用品,当时就把这个音译,鹤虱实际上是波斯那个音译翻译过来的。

当时宋代的人就误解,把它误解为意译,好像是翻译它的那种形状、意思,就找植物里面好像那个虱子一样的东西,那个果实,能够附着在人的衣服上或者动物的皮毛上面的一些,后来果真找到了前后两种,一种就是天名精,菊科的天名精,这就现在用的南鹤虱,它也是这个果实里面有的能够粘附在动物或者人的裤管上。现在研究它对蛔虫有一定的作用,其实对绦虫作用不明显,就对蛔虫的作用也不强。

另外还有一种野胡萝卜,这个伞形科的,那也是对蛔虫好像有比较微弱的作用。现在主要用的是两种代用品,也是勉勉强强的可以用于蛔虫。这个唐代那个波斯鹤虱本身就是主治蛔虫的,那为什么用于多种呢?比如说它来源于化虫丸这样一些方,因为化虫丸这些方里面的主药就是槟榔这一类的药,这一类的方能够广谱的驱肠虫,但是鹤虱一般来说应该认为它是驱蛔虫,这个是比较可靠的。

说明一点,前面的雷丸和这个鹤虱,在古代都有认为它有毒的或者有小毒的。雷丸呢一直都记载在性味归经里面,我前面说过,现在它的用量比较大,我们书上都是15到18克这样比较大的量,而且是每天要服三次,每一天是这样的量,就是40多克到50多克了。这么大的量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取消了它的毒性,我们在这个参考资料二,说明了。

鹤虱现在也是有部分的患者认为它有小毒的,这个也是因为不很明显,我们没有把它作为有毒,这个因为相对的,狭义的毒和广义的毒是相对的,这些不很重要的药我们没有把它保留。

榧子

下面还有一个药,榧子,榧子也是作为一个了解药。它作为驱虫也是广谱的,绦虫、蛔虫,多种肠道寄生虫,也是可以使用。这个榧子驱虫的优点和缺点,和使君子一样,优点它易于服用,它把这个硬壳敲开,里面这个种子也是像吃核桃这一类的,比较可口的,有的人本身就把它作为一种有一定营养成分的这种干果来食用,它没有什么毒副反应,便于服用。

那么它不足的地方呢,也是作用比较缓和。有时候也是要用几天、用几次才有效果,作为驱绦虫量也是很大,而且往往作为辅助的药物。尽管它有一定的缓泻作用那也是不强的,也是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小的虫,比如说比较多的榧子驱蛔虫那可以不加驱虫的药,但治疗绦虫仍然是要加泻下的药,驱蛔虫它可以不加泻下的药,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作为润肺止咳用得不多,知道有这么一个功效,了解就可以。所以这是榧子的问题。

最后这个芜荑不要求,这个驱虫现在还很难肯定。但是它也是一个发酵的制剂,消疳积,改善胃肠功能,是比较可靠的。所以这个是驱虫药的情况。主要的一些驱虫药只要用到了足够的量,比如说苦楝皮的驱蛔虫,槟榔的驱绦虫、驱蛔虫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到了足够的量,麻烦就出来了,都有毒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槟榔用来行气,用量最多用到15克,一般就是10克左右,但是驱虫呢,60克、120克,这个相差很大。

榧子

第十七章 止血药

下面第十七章,止血药。止血药就是以止血为主要功效,治疗出血证的药物。这个止血作用是个直接作用,不是间接的作用,这个我们多次提到,直接的,不管外用或者内服,这样能够直接止血,不是通过清热,不是通过活血化瘀,这是主体的方面,才能够称为止血药。

根据止血药它的药性和主治的一些不同,一般分为了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我们这个书就分了这么四节,实际上就这样子四类。每一类它有不同的一些特征,便于大家学习记忆,这个含义的部分就讲这样一点内容。

第二个功效主治,那我们就分四节来讲,我们把它合在一起来讲,在每一节里面我们就把它淡化了。我们前面有的比如说清热药,我们每一节里面讲,总的概述就简单,我们也可以总的一次讲,那每一节里面就不再重复,其实都一样。那我们这个止血药,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在总体里面来讲,每一节里面就一笔带过,都是一样的,效果一样。功效总体讲都是止血,都用于出血证。但这样达不到目的,还不知道它们的个性特征。

为了更好地掌握个性特征和它的主治,所以它这个止血的功效往往就分为四种情况。一种是收敛止血,这样的止血药它有一定的收敛性,它主要是用于没有邪气的出血证,或者说邪气不盛的。不一定是虚证,主要是虚证,实证也可以。只要邪气比如说热邪、瘀血不是很盛了,原则上也是可以用的。所以这一类的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对于出血的病因,收敛止血药往往没有针对性,就是用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针对出血的病因的,要作相应的配伍。所以什么叫收敛止血药呢?也可以说它是不能针对出血证病因的一类止血药。因为止血本身也可以说它偏于收敛的,所以这是收敛止血药。它主要用于邪气不盛的出血证。

第二种功效凉血止血,凉血止血可以说是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它的基本作用,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在止血的同时它又有一定的清热凉血作用,兼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止血药叫做凉血止血药。它不是通过清热凉血收到止血的效果,所以这个主次要把它分清楚。那么它的适应证呢,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一方面止血,一方面清热凉血,所以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这一类的止血药有很多止血作用都比较强,通过炮制配伍,有的时候来降低它的清热凉血的作用,热象不明显的出血证,有的方当中也可以配伍使用,所以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这是第二类药的功效。

第三类的是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一样,是兼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止血药,它不是通过活血化瘀来止血的,它通过活血化瘀对止血有好处,但它有独立存在的止血药。不然的话活血作用越强,止血效果就越好,但其实不然。有的破血药不用于出血证,有的活血作用很弱,它有止血的效果,像五灵脂这一类,或者蒲黄这一类,所以它是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止血药。

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呢,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而引起的出血证,瘀滞出血。这个可能同学们初学的时候觉得不好理解,那么这个止血和活血化瘀不是矛盾的吗?瘀血阻滞在血管里面,血液流通就不通畅,它就会停留在局部,停留在局部对血脉就会造成损伤,造成损伤就会造成瘀滞出血。

疏通了,它出血就会减轻,所以像我们这个水管,那所有的管道,如果不通的时候,被阻塞了的后面的这一部分,水的压力就增大了,如果是水管不结实,水就容易漏出来,如果通了它流得很畅,那尽管比如说水管有轻微的破损,那么它水也不容易流出来。

一样的道理,这就是说化瘀和止血并不矛盾,所以瘀血和出血可以同时存在,瘀血是引起出血的病因之一,瘀滞出血,这一类的药主要用于瘀滞出血。寒凉的药或者收敛的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容易在止血的同时,因为它们的收敛性质或者清热凉血的性质容易遗留瘀血,就是止血留瘀。

当归

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一点化瘀止血的药,一方面可以增强止血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止血不留瘀。所以这一类的药化瘀止血药,又常常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配伍在一起,在收敛止血的方或者凉血止血的方里面,加少量的化瘀止血药,有利于止血不留瘀,所以这一类的药应用也是比较广的。

第四种情况是温经止血,温经止血就是兼有温里散寒作用或者兼有温经散寒作用的止血药,这样的药物它既是止血药,又是温里药,但它主要是用于虚寒证的出血证。所以不但(有),而且往往还有虚,往往有时候在补虚的方当中加这个止血的药。

所以止血的药的功效和主治就这么一个情况。功效刚才讲有那么四种,止血又把它分为四种情况,它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

主治证就是一个出血证,出血证有哪一些?我们书上功效与主治下面,有咳血、咯血,这个都来源于肺。有明显咳嗽的称为咳血,没有的一般称为咯血。另外衄血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就流鼻血,也来源于肺;广义的多种出血,比如说皮下的出血称为肌衄,牙龈的出血称为齿衄,那就是广义的衄血。另外这个吐血有的时候又称为呕血,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就称为呕血,没有的就是吐血,主要来源于胃或者食道这样的一些部位。

另外就便血,就是大便里面有出血,那么大便出血鲜红的它离直肠比较近,所以又叫近血,没有经过消化液的作用,所以鲜红的;另外有的便血那是咖啡状的,紫黑的,它经过了消化液的作用,一般远离肛门,一般在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小肠,所以称为远血。远血、近血,中医里面又有这种说法。

另外就是我们书上尿血,那么就是小便里面有血,一般淋证带血称为血淋,尿血一般疼痛不明显,尿道的淋涩症状不突出,也可以称为尿血。崩漏就是妇女在月经期以外阴道的明显出血,来势凶猛的叫崩;比较缓慢的,点点滴滴的称为漏,漏下就是妇科的出血。皮下的瘀血斑点也可以认为是出血,皮下的斑疹,皮下出血。所以这些都属于出血证,来源于不同的部位,大家要有所了解,这就是它的主治。

性能特点,四类药的性能特点不一样,收敛止血药它的药性比较平和,如果它不平和它就不可能成为收敛止血药。为什么呢?如果它的温性比较明显,它不成了温经止血药了吗,如果它寒性比较明显,它就成了凉血止血药了。所以一般微微的可能有一点偏向性,但不突出,多数是平性。所以收敛止血药的药性(是)平和的。

药味是以涩味或者酸涩为主。凉血止血药的药性呢是偏于寒凉,本身就是清热药,它的药味与苦味的关系比较密切,但习惯上也分为甘寒类的和苦寒类的凉血止血药。甘寒类的本身滋味不苦,用量一般比较大,不容易伤胃,所以以甘苦为主的。化瘀止血药药性不规律,有偏温的,有平性的,有偏寒凉的。

我们下一章就学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本身就如此,可以是偏温,可以偏寒,也可以平性。那么这一类的药,化瘀止血药药性无规律,都有。药味,因为它是活血化瘀的药,可以说有辛味,其余的味可能就是真实滋味了。温经止血药药性是偏温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温里药,药味和温里药一样,也是以辛味为主,能够散寒,有的可能也加上苦涩,这是性味。

归经怎么办?所有的止血药,它的归经有两种标定的方法,或者说两个原则。第一是根据中医藏象的学说,肝藏血,所有的出血证都可以理解为肝不藏血,或者肝的藏血功能失调,所以它都可能归肝经。那么心主血脉,与血也有关系,所以除了肝,也可以归心经。以肝为主,心肝两经。这是一个原则。

另外一个原则,有的止血药,它对某一个脏腑的止血效果最佳,这个时候为了突出它这个个性特征,比如说我们后面要学的白及,它对于胃出血效果最好。我们又不可能(说),它只归肝经或者心经,对肺就视而不见,对胃视而不见。所以有时候又结合到它的最佳的止血的部位,所以就双重的确定标准,把它密切的结合起来,这样来确定归经。所以一般都可以以肝为主,加心,然后考虑到它最佳的止血的部位,这个作为一个补充,这就是止血药的归经。

从升降浮沉来讲,它应该都是沉降的,沉降的为主,就止血这个功效。当然比如说温经的或者化瘀的,它这个沉降当中也有升浮,二向性的,这是关于性能的特点。

艾叶

配伍应用也是一个寒热虚实。有寒的配温的,尤其是温经止血药,或者化瘀止血药。热,凉血止血药,如果用于血热妄行热比较重的,还可以配伍清热凉血药。虚,比如说阳气虚了不能摄血,气虚了不能统血,也不能摄血,可以配补阳的、补气的。血本身就属于阴血类,失血本身就有阴血的亏耗,也可以配伍补血药、补阴药,所以实际上四类补虚的药它都可以配伍。

实,除了寒热以外,比如说有瘀血阻滞的,可以配伍一点活血化瘀药。有其他邪气的,或者根据不同的部位,也可以考虑到其他的一些内容,但是比较次要。总的一个原则,配伍还是一个寒热虚实。

那么这个使用注意,第一也是因证选药,根据不同的出血证,选不同的止血药。血热妄行的选凉血止血药,瘀滞出血的选化瘀止血药,虚寒性的选温经止血药,邪气不明显的选收敛止血药,这个也是有比较丰富的内容。或者说不同的脏腑选最佳的这种止血药,也可以,大家也可以充实。

三因制宜,可以写,也可以不写。要写,你比如说凉血止血药,它也符合清热药那些三因制宜,温经止血药也符合温里药的三因制宜,这个对于止血药不是很重要。

另外一个是中病即止,中病即止就要止血不留瘀,达到了止血的效果,不要过分的使用,尤其是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过用了同时就产生了瘀血,导致了新的病理改变。所以中病即止,就达到止血不留瘀这么样一个程度就最佳了。即止,既有效的止血了,又没有留下瘀血。另外一个就是证候禁忌,这个它用于出血证。没有出血证,尤其是有瘀血,止血药都不利于瘀血的治疗,所以一般不宜使用,瘀滞比较明显没有出血的。

另外就止血药对于大出血,缓不济急,无能为力。所以一般,就是中医在古代就说的血脱益气,主要就是因为止血药对于大出血,气随血脱,达不到应有的这种治疗效果,当然现代就采用输血或者其他的急救措施,所以这个我们在中药里面可以适当的强调,对大出血不能用。单纯的依靠止血药,止不了。因为这止血作用一般都是比较弱的。现在比如用手术的方法来止血,用输血的方法来挽救虚脱。

另外要说明一点就是药材有关的,一般就是说很多止血的药都要炒炭,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正确的对待炭药止血的问题。过去过分的强调了炭药止血,李时珍还把它形成了理论。因为炭药是黑的,血是红的,黑是水的颜色,红是火的颜色,从五行的角度水能克火的,所以李时珍就说红见黑则止,所以有的人就误解,所有的止血药都必须炒黑,都要用炭药,这个不完全,不绝对,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

有的中药生用的时候没有止血作用,要炒炭以后才有。比如说前面的荆芥,这样的就必须炒炭。对于一般的植物药、矿物药而言,炒炭以后它都会保留一定的止血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确实红见黑则止,就任何药把它炒炭了以后它都有那么一点止血作用。但是相当多的药炒炭了以后止血作用不是增强,而是减弱。

对炒炭以后止血作用减弱了的,不提倡。比如说什么白茅根、生地黄这一类的,炒炭以后止血作用没有发现它增强。有的药炒炭以后止血作用是增强的,比如说槐花,那就要提倡。而且中药里面有的药炒炭也不是为了止血,而为了其他的目的的,也有。所以就是总的一句话,要正确的对待,该炒炭的就炒炭,不该炒炭的不强求,不是一定都要炒炭,所以正确的对待炭药止血。概述就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节 收敛止血药

下面各论,每一节的概述我们就不再讲它了。我们就直接的讲具体的药物,首先第一节的收敛止血药,这收敛止血药都比较平和,药性没有明显的偏性。

仙鹤草

仙鹤草

第一味药就是仙鹤草,仙鹤草是一个蔷薇科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芽就是刚才讲的驱绦虫的那个药鹤草芽,到了春夏天采集它的地上部分或者全草就作为仙鹤草使用。

这个仙鹤草作为一个止血药,它是收敛止血药,但是这个药的收敛性不强,就是说它不容易留邪,也不容易留瘀。所以这个药物在临床上对于出血证应用非常广泛,除了邪气不盛的可以用,有的就是有一定的邪气在配伍的情况下,这个仙鹤草它不容易留邪,不容易留瘀。所以在有邪气的一些方,它(也)配伍使用,所以应用非常广泛。

所以在应用一,它广泛的用于多种出血证,也谈到了它不易敛邪。不管寒热虚实,其实这个药在临床上都广泛使用。为什么临床广泛使用?就是说它比较平和,药性比较平和,收敛性又不强,加上有明显的止血作用。这个就是仙鹤草作为止血药的基本特征,寒热虚实都广泛应用。把它应用的道理说一下,就行了。

第二个解毒,那清热解毒的作用不强,对热毒疮痈、热毒痢疾可以用,但是非常次要,只记住这个功效就行。另外杀虫,主要就是指的这个滴虫性阴道炎,这个和前面的驱虫药,它的根芽可以结合起来,对其他的以及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就是阴道滴虫有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就把它功效保留起来。所以我们这教科书上对仙鹤草就三方面的功效,止血是主要的。

但是有的书上比较多,比如说有的书上说它能够截疟,因为它能够对阴道滴虫有效,那么原虫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不是很强,现在也有待于研究,文献上有记载,我们对这个就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功效。另外在有的书上就说它能补虚,为什么补虚呢?在民间,就是体力用得过多了,就是脱力了,用力过度了,仙鹤草和大枣煎汤好像能够改善症状。

仙鹤草是不是能够补虚?现在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此外,民间有这种用法。认为脱力草,就是用力过度了,显得非常疲倦、疲乏这种情况,它配伍的是补虚的大枣,本身能不能补虚,讲不清楚。但是这个可以使用,但不作为一种功效,认为它补虚还为时过早。但有的把它用于治疗肿瘤,也是清热解毒应用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就把它的功效就简化了很多,这是关于仙鹤草的。

白及

下一个白及,白及是兰科植物,用它的块茎,它是块状的茎,白的颜色,每年地上部分长了以后就留下一个块茎,第二年又一个,它互相连在一起,相互连及的白色的块茎,所以没有草字头。这个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上也是对白及画蛇添足,加草字头,这个和它命名的本义,块茎相互连及,违背的。所以注意它的名称的书写。

这个药是一个收敛止血药,有一定的收涩性,涩味,但它的药性偏寒。它主要是外用在疮痈的时候,可能有一点清热解毒,帮助疮痈肿痛的消散,但这个作用很微弱,所以微微的有一点寒性。但是在治疗出血证的时候,没有把它作为凉血止血药使用,而且它没有表现出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也是把它作为作用非常平和的收敛止血药在使用。

所以这个药物作为一个收敛止血药,它内服和外用,止血的作用都很强。局部用,一些外伤出血,它有很强的那种粘合作用,它含比较多的这种粘液质,它又容易生肌,容易止血,所以外伤也常常用。在明代发现三七以前,古时候治疗外伤,尤其是治疗兵器伤、刀伤,用来治疗外伤出血的白及是很重要的一个药。后来三七的发现,它退居第二了,用得不多了。从这个说明它是一个很好的外用的止血药,内服外用止血的效果都很好。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作为一个内服的药,它的最佳的止血部位,古代是肺胃,当代主要是在胃,肺比较次要一些了,其他部位的出血证相对的用得比较少一些。白及治疗胃的出血,它相当于内服和外用两种止血的途径综合应用,因为大量的白及服用到胃里面去了,它就有很强的那种粘着力,对出血的部位它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出血,这个相当于一个局部外用,但是它吸收了以后又可以发挥全身的止血作用,所以它对胃的效果最佳。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狗的胃壁上穿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孔,然后把伤口给缝合,这个孔胃壁上保留,然后给狗灌服稀的食物比如说稀粥,然后过一个多小时再把这个伤口打开,发现胃壁上穿的那个孔,全部都给白及的那种粉末和它那个浆,很牢固的已经把它封闭起来了,这个胃内的任何的内容物都没有通过它穿的孔,把它遗失在孔以外去。其实它局部的一个粘附能力很强,就是一个局部用药,加上本身的,所以对胃的这个效果最好。所以认为是治疗胃出血的一个要药。

白及

现在胃出血主要是消化道溃疡,胃溃疡。胃溃疡有出血的用,没有出血的它能够生肌,有利于溃疡的愈合。所以现在治疗很多消化道溃疡的一些成方,比如说乌及散,乌贼骨和白及。今后乌及散收涩药当中要学,这一类的方剂相当多。它的最佳的部位是胃。

为什么古代是肺呢,还有肺呢?因为肺出血大量是结核,肺结核、肺痨,当然现在肺痨的发病率比古代有降低,近年来有明显上涨的趋势。但是现在出现了肺结核首先就要用抗结核的药,抗痨药,到了出血的程度的肺结核不多了。

古代因为没有很强的抗痨药,很多都会到晚期,都要咯血的。现在的肺结核的发病率虽然在上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都不会发展到咯血的那种程度。所以相对来说它的临床实用价值在这方面有所降低,但是现在发现白及对肺的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还比较好。所以古人认为它治疗肺出血,甚至于认为能够补肺的,这几种说法都有,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当代它次于对胃,所以我们首先强调的是胃出血,尽管其他出血也能用。

所以白及作为一个收敛止血药,就这么三方面。作为止血药,寒性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也认为它是比较平和的。另外内服和外用,收敛止血作用都很强。内服主要在肺胃尤其是在胃,是现代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很常用的一个药物,就掌握这样一些内容。

第二个功效,生肌消肿,消肿是在疮痈的初期,主要是和清热解毒药使用;生肌是疮痈的后期。白及在疮痈的早期前人外用为多,主要就取它的粘液质比较多,本身的清热解毒是次要的。因为敷在局部,那药就要保持湿润,不要马上干掉,马上干掉了以后那药不能够吸收。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治疗疮痈外用的一些药,有的要加鸡蛋清,有的要加蜂蜜,就是为了很长时间,几个小时、十多个小时,那个药都是稀的、是滋润的,外用的药的一些成分才能够吸收,才能发挥作用。

白及本身就含很多粘液质,它能够保湿,很多个小时它都不干燥。实际上用它来解毒或者用它来消肿是次要的,主要是能够增强其他的药物外用的效果,治疗疮痈,更多的是用于后期,它含很多的粘液质能够促进肌肉的生长,疮痈的愈合。

古代就把它治疗手脚的皲裂,所以古时候把它称为不皲[jūn]药,古时候很多那种浣纱的一些女工,妇女,经常冬天在水下作业,手这种皲裂,用这个白及作为保护皮肤的冬季的一个护肤品,在古书上有很多记载。

当然我们现在保健护肤有很多比较高级的,但是真正皮肤皲裂以后能够达到白及的效果的,可能还不是很多。它可以和现代什么甘油、凡士林这样很多这种润肤的,几乎可以媲美的,而且没有什么刺激性的。所以白及的基本功效就两方面,很简单。但是是十八反的药,这个需要注意。

棕榈炭、血余炭

常见中药

另外这一节药还有两个炭药,一个棕榈炭,就是棕榈煅炭;一个是血余炭就是人的头发洗干净了以后干燥了,在密闭的情况下焖煅,密闭煅,分别叫做棕榈炭和血余炭。都是收敛止血药,都是用于一些邪气不很盛的,这个出血证。

但是不同的是棕榈炭敛邪的作用比较明显,所以一定要邪气不盛的时候用,可能能够止血不留瘀;血余炭本身就兼有一定的化瘀倾向,但它不能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但是止血不容易留瘀,所以它在收敛止血药当中,收敛止血不留瘀,有这么一个优点,所以应用比棕榈炭更加广泛,就是说有明显邪气的都在使用。

这两个药也是局部用可以收敛止血,内服最好是作散剂。它很容易加工成散剂,作汤剂效果要差一些,可以使用,最佳的是散剂。至于有的书上谈到了血余能够利尿,这个作用不明显,现在一般没把它作为利尿药使用,我们这里面也没有保留它的了。所以这个就是一般的收敛止血药。另外藕节这些不讲,很简单,就是个食品。所以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重点的就是前面两味,后面两个炭药作一般的了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44108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50鹤草芽槟榔仙鹤草白及血余炭” 的相关文章

严重脱发怎么治疗四大妙招解决它

严重脱发怎么治疗四大妙招解决它

中国十大最受欢迎人物之首,恐怕非毛爷爷莫属了,衣食住行他什么都管。人们可以膜拜他,可以颂扬他,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撑的起毛爷爷上那帅气拉风的发型。因此一定要重视脱发问题,脱发...

究竟怎样才算是脱发?脱发能不能治好?听听医生怎么说

究竟怎样才算是脱发?脱发能不能治好?听听医生怎么说

不知从何时开始,脱发已不再是中年人的专利,大批的90后也开始加入这个庞大阵营当中,并且还有着充当主力的趋势。 现如今,脱发在网络上被广泛热议,90后脱发也频上热搜,一时间让多少单身的...

说好一起到白首,你却秃了头?女性治脱发用药指南(快收藏)

说好一起到白首,你却秃了头?女性治脱发用药指南(快收藏)

望着镜子里光洁的头顶和手中大把大把的头发,小美尖叫着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摸摸头顶,还好,没秃。这是小美第n次因梦到头发掉光而惊醒,脱发这件事让她做梦都在发愁。...

倪海厦:脱发并非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身体内部体质下降的反映

倪海厦:脱发并非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身体内部体质下降的反映

倪海厦老师曾说过脱发并非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身体内部气血失衡、体质下降的反映。 因为中医讲: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和健康状况与气血的充盈和流通状态紧密相连。当气血出现不足或流通受阻时...

掉头发很厉害怎么办?8个小妙招让你不再掉头发

掉头发很厉害怎么办?8个小妙招让你不再掉头发

掉头发很厉害怎么办?掉头很厉害这个问题,让不少爱美的MM们苦恼不已,每天洗头或者梳头发,发现头发掉的厉害,很是苦恼,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8个护发小妙招让你不再掉头发,一起来看看吧。...

脱发就是缺少维生素了?!补维生素就行!太天真!专家为你解疑

脱发就是缺少维生素了?!补维生素就行!太天真!专家为你解疑

近日,一位粉丝私信,说,我脱发很严重,四十岁的年龄,看上去却像五十多的,唉,很是苦恼!朋友们说掉头发就是缺维生素了,补维生素就行。不知掉头发需要补充哪几种维生素?补维生素会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