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外用抑瘤助力治疗梗阻性黄疸
患者张某某,男性69岁,胰头癌肝转移,2021年10月29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尿如茶色,查总胆红素从正常值上升至81.8umol/L,伴转氨酶显著上升。11月3日查腹部CT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为胰头病灶压迫胆总管所致(见图一),诊断为梗阻性黄疸。11月4日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缓解梗阻性黄疸(见图二、图三)。
中医认为黄疸骤起,为肝火夹痰湿,结合患者舌暗,腐苔,口气重,脉弦滑有力,双关为著,处方予大柴胡汤合五苓散加减,以和解少阳,利湿泻热。同时给予背部走罐以活血通络,解表散火。后循痛点及至阳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周边结节刺血拔罐,以活血散结消癥,改善局部循环压力。再行背部痛点区及腹部胰头体表投影区火针围刺,使气血聚集,抑瘤消癥。(其机理可参看微信公众号黄金昶工作室内文章《火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引流不畅》。)在未行PTCD术前,经过上述中医治疗,可适当延缓胰头对胆管的压迫,使患者胆红素上升速度减缓,化验ALP、GGT有所下降。
此外,根据梗阻性黄疸的中医病机,除了汤剂及针刺拔罐,还有什么好方法呢?外用方药是否可行呢?肿瘤作为一种痼疾,恐草木之品力度不足,金石类药物外用更具优势。江苏医者龚卫东在1993年发表一篇《雄黄碘伏液治疗腋臭48例》的文章,狐臭,又称为腋臭、腋气等,狐臭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狐臭是血气不和、湿热郁于腠理所致。那它和哪个脏腑关系密切呢?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之论,意指肝脏病变,其邪气容易留存于两腋,形成腋下的病变。肝与胆相表里,胆经循行之处过胸胁和腋下,可见肝胆之病,可导致邪留两腋,因此狐臭的形成与肝胆湿热有关。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曾言《金匮》雄黄散,以土湿木陷,郁而生热,化生虫䘌,蚀于肛门,雄黄杀虫而医疮也。可见雄黄外用主治肝郁脾虚,湿热内蕴之证,与狐臭的病机恰好一致。
梗阻性黄疸的病机与狐臭皆与肝密切相关,有皆有内热夹痰湿为主要邪气,故我们想到用治疗狐臭之法,治疗梗阻性黄疸。
雄黄是中国传统矿物药,为硫化物类矿物,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2S2),含有少量三氧化二砷(As2O3)和五氧化二砷(As2O5)。《本草纲目·金石部第九卷》:雄黄,气味苦、平、寒,疗疥虫疮、疥癣风邪。《中国药典》2020年版提出雄黄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现代研究雄黄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外用可治疗湿疹、带状疱疹、压疮、肛周感染、皮肤癌及乳腺癌破溃疮面。因此我们将雄黄粉列为外用之剂。
具体做法为:将雄黄粉100g浸泡于碘伏100ml之中,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雄黄粉是黄色的,碘伏是深棕色液体,二者相溶后为几乎透明的液体,取少量上清液涂抹在痛点或病灶体表投影区,每日一次,如涂抹面积较大者,每隔2-3日涂抹一次。我们为患者张某某腹部胰头体表投影区每日外用雄黄碘伏溶液(见图四)、背部疼痛区域间断外用雄黄碘伏溶液(见图五),经外用雄黄、中药汤剂、针刺拔罐及PTCD引流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胆红素在PTCD术后2周恢复至基本正常(见图六),使患者可及时行化疗控制病情发展。
本文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