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中药,祛一身之湿,从源头拔除,无论湿热与湿寒
夏天当除湿,送你一张除湿方,无论湿热还是湿寒,从源头治理一身之湿。
夏天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季节,最易得湿性有关的疾病比如风湿、中暑、湿疹……带来的后果要么关节疼痛,要么上吐下泻,要么皮肤瘙痒。
当然,大部分湿气是让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具体的疾病,却表现出相似的症状。
身体有湿,会有这些共同的表现:
一到夏天了,很容易发困,感觉四肢非常沉重。肚子胀,特别是中午吃完饭后,整个人昏昏沉沉的。
湿偏热的人群午后身热,爱出汗,用手触碰黏糊糊的;皮肤爱长痤疮或湿疹;关节红肿热痛,曲伸不利;尿黄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
湿偏寒的人群怕冷,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关节冷痛,遇热则缓解,小便清长,舌苔白腻。
湿性粘滞,所以体内有湿气的人,不管是湿热还是湿寒,久治不愈,反反复复,比如关节炎、湿疹。
尤其是夏天多雨,湿气最重,因此,夏季首当除湿。
人体湿气产生的根源是脾!掌管水液代谢的是脾肺肾,也就是要想除湿,要脾肺肾同时发力。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除湿方——五皮散,由五味皮类中药组成,因此称为五皮,出自《华氏中藏经》,从脾肺肾的源头去排湿。
这里做一个知识拓展,中医里面皮类药材大多都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因此也不奇怪这个方子用五个皮类药材。
大腹皮
大腹皮
大腹皮是槟榔的外果皮,具有行气消胀,利水消肿的功效。降逆下气,消肌肤之水湿,适用于脾胃有湿,腹胀痞满,身体浮肿。其行水不耗气,不像赤小豆那样滑利,没有薏苡仁寒凉伤脾之弊。
茯苓皮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真菌,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最外面褐色表皮刮取下来就是我们的茯苓皮
茯苓皮
里面白色部分切成块就是茯苓
茯苓
含有松木的部分就是茯神。
茯神
陈皮
陈皮
脾虚生湿生痰,痰湿困脾,就会四肢困重,疲倦不堪,喉间总有一股痰滑来滑去。
陈皮,味苦、辛,性温,主入脾、胃经,善燥湿化痰,醒脾化湿,通过健脾从源头堵住湿。
由陈皮与半夏等组成的祛痰化湿名方二陈汤沿用至今。
桑白皮
桑白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专入肺经。肺主通调水道,桑白皮利肺气而利水祛湿。
如果肺中有湿就会咳痰,湿热之痰往往黄稠难出,此时就要用桑白皮。
生姜皮
都知道生姜温热,吃多了上火,但是生姜皮却是凉的,这也是中药的有趣之处。
有人说中医毁于中药,这话怎么理解?
可能有一部分道理,抛开中医的水平不说,中药的质量差异很大,而影响中药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药的使用方法。就好比生姜皮是凉的,具有利水的作用;而去皮的生姜温肺,温胃。如果凉症用生姜皮,热症用生姜,如何保证疗效?
五个中药,有温有热,都是皮类药材,都具有利水祛湿的作用,脾肺肾兼顾,无论寒热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