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仅7味中药,专治肝气郁结
刘一凡,刘伟肖相如频道
导读: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改枳实为枳壳,加香附、陈皮、川芎而成,虽为四逆散加味,但各药用量已变,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成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
柴胡疏肝散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气血瘀滞引起的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等症。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改枳实为枳壳,加香附、陈皮、川芎而成,虽为四逆散加味,但各药用量已变,使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力大增,成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
《内经》云木郁达之。治宜疏肝理气。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君药疏解肝经之郁滞,且增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之用。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该方虽由多味药组成,但其中的白芍、川芎、甘草非常关键。白芍可养血柔肝泻肝,且以敛代泻。
如《本草备要》云:补血,泻肝,涩敛阴,泻肝火,酸敛肝,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
《本经逢源》曰: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泻邪热。盖泻肝之邪热,所以补脾之阴,即《本经》主邪气腹痛益气之谓,故仲景以为补营首药。
并且《本草衍义补遗》曰:白芍与川芎同用,则泻肝。因肝郁气滞,或横克犯胃,多有疼痛病症,故方中甘草必不可少。
《药类法象》称白芍为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之圣药也。
临床体会,芍药得甘草不只是对腹痛有良效,对头痛、咽痛、胁痛、乳痛、脘痛等各处疼痛均有良效。
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透散郁热;枳壳主降,行气散结,宽中除胀,柴胡配枳壳一升一降,能升清降浊,恢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芍药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甘草和中缓急,与芍药合用,一甘一酸,益阴养血,缓急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陈皮理气调中。
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全方结构紧密,共奏理气、和血、止痛之功。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内科应用:柴胡疏肝散内科应用颇多,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本方理气、和血、止痛,重于治疗肝郁证引起的胁肋疼痛、胃脘痛等症。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故对于肝郁气滞所致胁肋疼痛有明显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枳壳均有明显促进胃肠排空及小肠推动能力,白芍能缓解平滑肌痉挛,且有良好的解痉止痛作用,香附对肌紧张有弛缓作用,诸药合用能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缓解平滑肌痉挛导致的胃痛等症。若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柴胡疏肝散也有很好的功用,失眠者可加炒酸枣仁、远志,高血压者加牛膝、生决明、钩藤,胸闷者加瓜蒌、薤白,心前区痛甚者加全蝎、莪术,心律不齐者加炙甘草,气短加太子参、黄芪,腰膝酸软者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
外科应用:临床上,柴胡疏肝散被广泛的应用治疗外科某些疾病,如乳腺增生症,并根据证型和病情加减,肝郁痰凝型加僵蚕、地龙、青皮等,冲任失调型加巴戟天、大云、蛇床子、鹿胶等;心烦急躁易怒者加栀子10g、丹皮12g;肿块明显,疼痛较轻,或伴腰膝痠软,耳鸣头晕者加仙茅、仙灵脾各10g,鹿角霜20g。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d45bfe43db1240b8989d56cce6038a82~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9360664&x-signature=%2B9vD92KFn1rOjghS3JT4WV037XQ%3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柴胡舒肝散》,
刘一凡,刘伟编著,中国医药科技,2009.1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