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药皇帝命名的骨科要药骨碎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中讲述了一个经典案例: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剌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骨中煨热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泻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听其名,便知其主要功用,顾名思义,骨头碎了,都可以补原,说明它可以用于骨折,名字形象而生动。
骨碎补科骨碎补属蕨类植物。骨碎补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植株高25-40厘米,根状茎,且茎为粗壮肉质,表面附着钻状披针形鳞片,有绿毛;叶子为灰棕色,槲叶状,基部心形,背面有短毛,边缘有粗浅裂;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开花;果实为孢子囊群,着生再小脉顶端。花期7到8月,果期10到11月。
骨碎补的人工种植方法,主要是采用无性繁殖或孢子繁殖。
骨碎补为治疗跌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因其稀有性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
骨碎补根状茎入药,富含黄酮、生物碱、酚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牙疼、腰疼、久泻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对药物的毒性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骨碎朴的采收与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烫骨碎补取净骨碎补或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撞去毛。
骨碎朴性味与归经:苦,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功效。用于治疗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等症。
用法与用量:3~9g;鲜品6~15g。外用鲜品适量。
骨碎朴的传说:骨碎补之名始载于《本草拾遗》,其中描述骨碎补,原名猴姜。在唐朝之前该药的知名度并不高。后来因为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补骨碎,功效显著,故下诏赐其骨碎补之名。在历代本草中,能由皇帝亲自命名的药品,骨碎补可谓是绝无仅有,这或许就是骨碎补之名逐渐声名大噪,成为治疗跌打损伤要药的一个有力证据。
如何获得《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要想获得绿色药用植物标志标识的授权使用必须具有: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申请使用绿色标志的产品名称、包装规格及产品和包装照片。药用植物种植产地详细位置、面积、预计年产量、基地照片。原料产地证明文件:土地流转合同、租赁合同或者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种植收购协议等用于证明原料产地的文件。药用植物及其制剂加工厂及仓库位置,生产加工和仓储设施照片。药用植物种植或野生采集、加工技术流程(SOP),药用植物制剂原料处方、加工工艺,生产全过程照片或视频资料。三个批次产品的产品样品或第三方检测报告:样品应有代表性,能代表正常产品的质量;第三方检测报告应由同时具备CNAS和CMA的第三方机构出具,检测指标涵盖《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规定的重金属总量、铅、镉、砷、汞、铜、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微生物(仅限制剂产品)和现行药典规定的其他检测项目。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