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中药方,”一字散、二至丸“各种实用有趣药方
请点击上个蓝色中医药馆,关注更多中医药相关干货资讯。
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古人取名都是很有讲究的,方剂与中药一样,有些名字也具有特别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
一字散 《济生方》
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之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的头风症。有袪风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时服药时用汉代五铢钱币炒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风中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 《证治准绳》
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
一抹,这里指用法,是将药膏涂抹患处;金是言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颜色呈金黄,酷似古代作货币使用的黄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恨快就能见效,金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一贯煎 《柳州医话》
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弦虚;及疝气瘕聚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辞源》)《论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贯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肾同源的医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机。魏玉磺认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
一捻金 《古金医鉴》
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一思饮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
名小儿一捻金。小儿体质娇嫩,脏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风痰外感咳嗽,又疗内伤腹胀纳差,内外通治,实为医小儿疾病万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汉五铢钱淹没一字的药量),谓份量很轻;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二至丸 《证治准绳》
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有滋阴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旱莲草为草本植物,盛夏时茎叶繁茂,叶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实熟透,味全气厚,所以这时采集为佳。《医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
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为膏,和前药为丸,。本方以二药采集时间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
二仙汤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等六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
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认为是肾气衰、天癸竭,冲任虚损所致。
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称)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运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二妙散 《丹溪心法》
黄柏、苍朮两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等症,有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湿热,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湿热,利筋络。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三仁汤 《温病条辨》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
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
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
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
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三消汤 《验方新编》
党参、白术、当归、茯苓、生地黄、黄柏、知母、黄连、麦门冬、天花粉、黄芩、甘草等十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通治消渴之症,饮水不止者。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饮多渴为主;中消以消榖善饥为主;下消以多饮多溺为主。
本方之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地黄滋阴养血;知母、黄柏、黄芩、黄连育阴清热;麦冬、花粉生津止渴,诸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故名三消汤。
三痹汤 《校注妇人良方》
独活、秦艽、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芪、续断、生姜诸药组成。
用于治疗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手脚拘挛之症。有益肝肾、补气血、袪风湿、止痛之功。
痹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留滞于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成。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统称三痹。
本方为《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来,集袪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和血、益肾滋阴诸药于一剂,专治风、寒、湿三气袭虚所致之行、痛、着痹,故称三痹汤。
三品锭子 《外科理例》
本药由三种不同处方组成,分称上、中、下三,如法炮制,研极细末,糯米糊和为梃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置疮内。
上品锭子由白矾、麝香、没药、牛黄、白砒等味组成,外用治疗痔疮;中品锭子由上品锭子去牛黄一味,并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痔瘘、六瘤(即骨、脂、肉、脓、血、粉瘤)、气核、瘰疬;下品锭子由上品锭子调整剂量而成,外用治疗瘰疬、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疮。
品,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某些事物的种类或等级。本方有三种处方,分治三类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锭子。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老人中虚喘嗽,痰壅气滞之症。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
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
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
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阿胶、麻仁、麦冬、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等九味药物组成。
用于治疗下焦温热,热深厥甚,脉细数,心中憺憺大动,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阴息风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药物中有软件动物牡蛎之甲壳,脊椎动物鳖之背甲,龟科动物乌龟之腹甲,三种动物贝甲并用,其滋阴潜阳之功能更强。
复脉者,言本方是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创立,有益气补血、滋阴复脉之作用,本方可使阴液补充,脉复于常。故对温热病后期阴亏脉弱等症有效。
三品一条枪 《外科正宗》
明矾、砒石、雄黄、乳香四味药物组成,先将矾、砒锻红,再研成细末,加雄黄、乳香二味,调搓成药条,阴干后外用。适用于痔疮、肛瘘、瘿瘤、疔疮、发背、脑疽等症。有袪腐、拔瘘之功效。
三品者,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三种主要药物,乳香有调糊作用。一条枪,谓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MORE
延伸阅读
◐◑医生用两毛钱药治好孩子皮疹,最便宜的良心药方!网友却不淡定了……
精美杂志等你来取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