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化痰降压中药方介绍
高血压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并不是陌生的疾病,由于年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实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生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要长期坚持。
高血压化痰降压中药方介绍
化痰熄风汤
【药物组成】半夏11克,大麻14克,白术16克,茯苓28克,橘红11克,钩藤16克,海藻18克,怀牛膝16克,决明子18克,生山楂16克,栀子14克,泽泻11克,车前子18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60日为个疗程。
【功效主治】熄风化痰,降浊通脉。适用于痰浊内蕴型高血压。
【方药解释】熄风方中天麻通脉熄风而止头眩,半复燥湿化痰,二者相配共奏化痰熄风之效,是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钩藤平肝熄风,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祛痰,止眩之功更佳;茯苓健脾养胃,渗湿利水;橘红理气化痰;怀牛膝补肝肾,通血脉;海藻、车前子消痰利水降压;泽泻、生山楂、决明子化浊降脂。诸药相合,则痰浊得去,利湿得渗,风阳得清,浊降升清,气化复常。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症者,多有痰浊夹杂其中,它主要病理机制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调,导致痰浊不泄,痰湿浊邪窜入脉中则壅遏气血,清浊升降失常而发眩晕。所以,在治疗时应重视化痰熄风、化浊通脉,单纯以平肝潜阳等法治疗往往难奏良效。所以,确立了化痰熄风的治疗方法,并筛选药物组成了化痰熄风汤。
化痰降压汤
【药物组成】杜仲16克,黄芪28克,陈皮6克,半夏14克,茯苓18克,桑寄生16克,牛膝16克,竹茹14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补肾健脾,化痰降压。适用于痰浊内蕴型高血压。
【方药解释】化痰方中黄芪、杜仲、桑寄生、茯苓补脾肾之气;陈皮、半夏、竹茹化积祛痰;牛膝补肝肾兼引血下行,诸药共奏健脾补肾、化痰降压之功。中医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组织供血,对血压有调节作用;杜仲、牛膝、竹茹、半夏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眩晕、头痛、失眠是高血压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中医认为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虚指脾肾气虚,痰指痰湿受滞。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大都有气虚痰阻的临床现象。根据这一临床特点,自拟益气化痰汤治疗高血压病之气虚痰阻证。
补肾化痰汤
【药物组成】茯苓、石菖蒲、杜仲各16克,天麻、半夏各18克,白术、陈皮、夏枯草各11克,大枣5枚,甘草6克。
【用法用量】上述方药分别以常法水煎,头煎加水500毫升,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400毫升,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匀,每日1剂,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15日。并口服氨氯地平5毫克,每日1次。
【功效主治】燥湿祛痰,和胃健脾。适用于痰浊内蕴型高血压。
【方药解释】天麻汤方中天麻熄风止头眩,《本草纲目》说:天麻为治风之神药;半夏化湿祛痰;白术健脾祛湿,三药为主药;茯苓、大枣、甘草三种是健脾和之臣药,再加陈皮理气化痰,使脾胃健运,痰湿不留,眩晕乃止。加石菖蒲通阳开窍,杜仲补益肝肾。
患者大多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使脾胃受伤;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司,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升降失司,水津不能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于所养,所以头目眩晕。此前人所谓无痰不作眩之说。治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主。
祛痰活血方
【药物组成】天麻、地龙、桑寄生、川牛膝各16克,丹参、石决明各28克,川贝母11克,桑叶14克,川芎、半夏各7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先用冷水将药物浸泡30分钟,小火煎,取汁150〜200毫升,早、晚各1次,所有病例均服药5周。
【功效主治】活血袪痰,平肝潜阳。适用于痰浊内蕴型高血压。
【方药解释】化瘀方中地龙清热熄风,通血脉,平肝降压,善走血分,利关节,并能消瘀滞。桑叶疏风明目,《本草经疏》对桑叶的性味与功效进行了分析阐发。书中云:桑叶,甘所以益血,苦寒所以凉血,甘苦相合,故下气而益阴……川贝母消热化痰,临证时还需考虑病史较长,久病痰浊凝滞致瘀,根据久病必瘀之说,选用丹参可活血祛瘀,并能专走血分,化瘀生新,凡气血瘀滞,均可选用。桑寄生较温和,其煎剂有镇静、利尿、降压、强心、扩张血管、舒张冠状动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能减轻肝阳上亢、虚火上炎、血热妄行等症状。川芎活血行气。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加减应用】阴阳两虚者加瓜蒌、酸枣仁;痰浊壅盛者加天竺黄;肝火亢盛者加龙胆草、栀子;阴虚阳亢加牡蛎。
高血压是一个缓慢进展、延后终身的疾病,起病多数隐匿、病程漫长,少数患者并发心、脑、肾等疾病后方可发现有高血压。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认为主要与年龄、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脏腑、先天禀赋有关,这些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导致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行郁滞而发病。患者大多膏粱厚味.形体较胖,痰浊内生,日久不愈,阻滞气血,痰瘀互结,而成本病,正如朱丹溪所言:无痰不作眩。根据以上发病机制的认识,提出痰瘀同治、化痰化瘀的基本法则。遣方用药首选半夏、天麻,《脾胃论》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医学心悟》亦说:有湿痰壅遏者,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能除是也。说明半夏、天麻二药是祛痰熄风良药。历代医家均将其作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切不可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