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一味有效的驱虫中药——“使君子”
利用中药驱虫,中医历史悠久,现介绍一味中医常用于小孩驱虫的中药——使君子。使君子既是治小儿蛔虫病之佳品,又是治小儿疳积的一味重要中药。因其气香而味道甘淡,小孩易于接受。这味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会比较好奇,下面来说一说这味中药。
一、使君子药名的传说
相传在北宋年间,潘州一带有一位叫郭使君的郎中,医术很好。一天,他去山上采药,发现一种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他便去壳尝之,觉得味道甘淡,就摘了一些回家。回家后,他将果实放进锅里炒,锅里撒发着香气,馋的他的孙子想吃。他给他的孙子尝过之后,他的孙子在大便的时候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郭使君便琢磨出治病方法来,用于治疗蛔虫。
后来,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特别有效。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给这种中药起名叫使君子。亦说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得了一种怪病,面黄肌瘦,因误食使君子治愈而得名。
二、使君子的入药来源及药用功效
使君子别名又叫留球子,川君子,建君子,五棱子,索子果等,药用部位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有5条纵棱,偶有4~9棱,长2.5~4cm,直径约2cm,表面黑褐色至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横切面多呈五角星形。里面种子长椭圆形式纺锤形。气微香,味微甜。秋季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用时捣碎。[1]
使君子是一味良好的驱虫中药,主要功效是杀虫消积。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及小儿疳积。经过炮制,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本品炮制后味甘气香而不苦,性温又入脾胃经,既有良好的驱杀蛔虫作用,又具缓慢的滑利通肠作用,故为驱蛔的重要中药,尤宜于小儿。轻证单用炒香嚼服即可。与槟榔、神曲、麦芽等配伍,可用治小儿疳积面色萎黄、形瘦腹大、腹痛有虫者;与厚朴、陈皮、川芎等同用,可治小儿五疳,心腹膨胀,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嚼服,6~9g。小儿每岁每天1~1.5粒,1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天。
【使用注意】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不可超量服。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2]
三、使君子的现代研究及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使君子仁提取物有较强的麻痹猪蛔虫头部的作用,其有效成份为使君子氨酸钾;其所含吡啶类及油对人、动物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其粉有驱蛲虫作用[2]。另外,使君子的水浸剂对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使君子所含琥珀酸有镇咳袪痰作用。琥珀酸钠可用于过敏性哮喘、喘息支气管炎,以及不适于服用麻黄碱、氨茶碱的患者的治疗[3]。
不良反应:内服可致胃肠刺激及膈肌痉挛,毒副作用表现为呃逆、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等。中毒原因主要是内服生品、误食过量新鲜果实,或用量过大。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甘草煎水服。[2]所以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正确适量服用。
四、使君子植物的观赏作用
使君子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属攀援状灌木,高2-8米,生性喜欢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使君子植物的花朵美丽鲜艳,并且具有清香,绿绿的叶子,十分好看。使君子的开花较为奇特,初开时可以看见近乎白色的花朵,渐渐地变成粉色,再变为艳丽的红色。有时候使君子花开,可以在一株上看见红、粉和白几种颜色的花朵,十分别致。
使君子攀援性较强,可以制作绿篱和绿棚,还可以制作中型盆景,在园林观赏中是良好的应用树种。使君子精致的花朵和美丽的树形,可以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清爽感受。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99-200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9-280
[3]梅全喜.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2009[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0:454
作者:中信惠州医院药学部 徐汉明
编辑:赵然然 责编:陈广泰
注:以上药材图片来源于网络用于科普,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中心惠州医院药学门诊信息:
中信惠州医院门诊大厅一楼药学部,设有专门的药师咨询窗口,周一~周六有专业的临床药师上班,负责药品的各项咨询服务。
投稿看这里
欢迎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以个人的名义或
集体(医院、科室)的名义投稿。
来稿方式:稿件发至邮箱pharma_jiali@163.com;
联系电话:李佳 137-1103-0785
稿件请务必署名:
作者或单位名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以便及时沟通。
猜你喜欢
【注意】突然腰疼,31岁男子险丧命!出现这一信号,几分钟就致命
【痛苦】有几万只蚂蚁在咬我!男子突然发疯后不幸身亡…妻子痛哭:那事都过去一年了
↙2020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赛主页!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