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且好听的四字中药材名称(二)
PART
01
紫背天葵
紫背天葵味甘,微酸,性凉。具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散瘀消肿、生津止渴之功效,治外感高热、中暑发烧,肺热咳嗽,伤风声嘶,痈肿疮毒,跌打肿痛等症。紫背天葵有红叶种和紫茎绿叶种两类。红叶种,叶背和茎均为紫红色,新芽叶片也为紫红色,随着茎的成熟,逐渐变成绿色。紫茎绿叶种,茎基淡紫色,节短,分枝性能差,叶小、椭圆形、先端渐尖,叶色浓绿,有短茸毛,黏液较少,质地差,但耐热、耐湿性强。
PART
02
细叶远志
多年生草本。茎由基部丛生、斜生或直立。春、秋二季采挖,去泥土,晒干。性味 性温,味苦、辛、涩。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效。用于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主产地为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PART
03
山烟筒子
别名锈毛莓,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山烟筒子的根,可药用。分布于广西。生长在海拔300- 1000米的山坡、山谷灌丛或疏林中。性味苦、酸、涩,平。用治风湿痛。风寒湿痹阻关节,日久化热,局部暗红而肿,重痛不已,扪之有热感。
PART
04
伏生紫堇
是紫堇科紫堇属植物,呈类球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顶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无臭,味苦。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高血压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PART
05
玉叶金花
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攀援灌木;叶对生或轮生,卵状;萼片叶状雪白色,聚伞花序顶生,花冠黄色,花柱短而内藏。玉叶金花常野生于丘陵山坡、灌丛、林缘、沟谷、山野、路旁等地,其茎叶味甘、性凉,有清凉消暑、清热疏风的功效,是一种具有观赏、药用、生态等多种价值的树种。
PART
06
九头狮子
爵床科,观音草属草本植物,高达50厘米。叶卵状矩圆形,聚伞花顶生或腋生于上部叶腋,花丝细长,花药被长硬毛,蒴果疏生短柔毛,开裂时胎座不弹起,种子有小疣状突起。分布于长工江流域以南各地。生于山坡、林下、路旁、溪边等阴湿处。性味辛、微苦,凉。有发汁解表,清热解毒,镇痉之功能。用于感冒,咽喉肿痛,白喉,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高热,痈疖肿毒,毒蛇咬伤。2011年8月,植物学界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吴振海在商南县金丝峡景区意外发现了九头狮子草。据了解,这是国内外专家首次在秦岭地区发现此种植物。
PART
07
醉仙桃花
醉仙桃就是曼陀罗花,又称醉佛花,属茄科植物。 曼陀罗在上海郊外相当常见,被当作观赏植物。醉仙桃花是一种药材名,也叫洋金花,来源于茄科草木白曼陀罗,是这类草木的枯燥花草,它含有的少量的生物碱,具备必然的麻醉感化,药用成份含量高,能医治多种疾病.止咳平喘,祛风除湿以及麻醉止痛都是醉仙桃花的主要功效,平时这种中药材多用于人类哮喘风湿骨痛,脚气和惊痫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治疗功效十分明显,另外它的提取物也是临床手床时的常见麻醉药。
PART
08
青木香藤
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长痧藤。生于山野林绿,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等地。性味苦、温。拣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切段晒干。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
PART
09
倒挂金钟
又名灯笼花、吊钟海棠,为倒挂金钟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它的种类繁多,主要花色有红、紫、白三个品种。它虽娇艳美丽,但却经不起炎夏阳光的灼烤。产中国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附生于海拔1500-1650米的常绿林中树上。缅甸(东北部)也有。对肾亏、肾虚引起的腰腿酸痛、四肢痉挛、肾重不举有良好疗效。
PART
10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中国特有的中药材,它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中国古代中医药典籍中都有记载。功能与主治为:甘,平。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咯血。是线虫草科、线虫草属真菌。冬虫夏草多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寒山区,主要生于草原、河谷、草丛的土壤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本文以分享为主,部分参考文献,内容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后台私信,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删除。